專文推薦
推理、嘲諷,以及科幻大哉問──關於《尤比克》
臥斧
一九九八年,法國電腦遊戲公司Cryo Interactive推出一款名為《尤比克》的遊戲。
《尤比克》是個策略遊戲,玩家需要訓練一組角色,配合裝備,指揮角色完成任務,包括殲滅敵人、營救人質,以及盜取企業機密──這樣的內容聽來並不特別,遊戲上市後的反應也不怎麼樣;況且《尤比克》號稱改編自菲利普.狄克的同名科幻小說,但除了遊戲主角及部分設定之外,遊戲版《尤比克》和小說版《尤比克》的關聯其實很薄弱。順帶一提,Cryo Interactive在二○○二年推出另一款經典科幻小說改編的遊戲,接著引發財務危機,逐步解體──那款遊戲改編自赫伯特作品《沙丘》。
遊戲雖不成功,但某方面說來,遊戲版與小說版《尤比克》倒是有種奇妙的呼應。
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年,與菲利普.狄克相關的影視作品至少有九部,著名的例如一九八二年的《銀翼殺手》(改編自《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一九九○年的《魔鬼總動員》(改編自短篇〈記憶公司大特賣〉〔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以及一九九五年的《異形終結》(改編自〈第二型態〉〔Second Variety〕)。這幾部改編作品裡常見的一個設定是角色記憶有問題──記憶是一個個體錨定自己現實處境的重要工具,記憶有問題,該角色認知的現實就可能不完全正確,角色甚至無法確認「自己」。
不過,要讓人搞不清楚自身處境,還有別的方法。
因為電腦科技的進步,觀看者越來越難辨認出影像中置入的虛擬物件,加上相關設備的開發,七○年代科幻小說提及的「虛擬現實」逐漸成真──投入大量成本的好萊塢電影工業進展最明顯,遊戲工業緊追在後,而就算沒有控制感官的穿戴裝置,這兩個領域的作品本身就有讓人暫時脫離現實環境、沉浸其中的作用。電影《X接觸:來自異世界》《異次元駭客》,以及一鳴驚人的《駭客任務》都在一九九九年上映,其中《X接觸:來自異世界》裡的「虛擬現實」就是「遊戲」;遊戲當中的3D立體環境彷彿實景,讓人不知道自己其實身處虛擬世界。
遊戲版《尤比克》具有3D畫面,而小說版《尤比克》使用了「虛擬現實」的概念。
《尤比克》小說於一九六九年出版,描述未來(一九九二年)社會當中,冷凍技術可以讓剛死去的人保持在類似冬眠的狀態,生者仍可在一段時間裡透過儀器與之溝通;通靈、讀心之類異能被用於企業間諜活動,於是也出現了反制這類異能者的機構。主角喬.奇普任職於一家反制公司,公司老闆朗西特接了一樁委託,率領奇普及其他十一名員工前往月球執行任務,不料遇上意外攻擊。奇普一行倉皇逃回地球,發現自己周遭產生古怪的變化,有些隊員以奇特的方式死亡,而他們所處的時空開始一路回溯,直到過去(一九三九年)。
從某個角度看,《尤比克》是個推理故事。
遇上攻擊之後,奇普必須查出主使攻擊的幕後黑手,以及時空倒退的真正原因;與此同時,出現在各式物件上頭、似乎試圖告訴他某些物事的留言從何而來,也是個待解之謎。而一切謎團背後糾結的核心,其實在故事的前幾個章節就已經做過交代,只是讀者得跟著奇普一起經歷各種怪異,才能理清頭緒。
從另一個角度看,《尤比克》充滿對資本社會的嘲諷。
《尤比克》幾乎沒有出現與政府及公權力有關的情節,心靈異能被用在企業攻防上頭,死亡事件也沒有警務系統介入調查;奇普生活的世界一切都得投幣才能使用,包括打開自家房門,而彷若與謎底有關、但實在搞不懂那是什麼東西的「尤比克」,則出現在各式各樣的廣告及產品說明裡頭。
奇普不明白自己所處的現實怎麼了,但一個人要如何確認自己身處的現實是怎麼回事?
人類生活的現實是由物質構成的世界,個人之外的種種對這個人而言是客觀的存在──一個人沒看到台北一○一大樓,不代表這棟建築不存在。但人類必須透過自己的感官去接觸外在、並在腦中構築出「自己的現實」,感官無法實際接觸的,則藉由知識補充──沒親眼見過台北一○一大樓,也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得知這棟建築的資訊。是故,人類雖然共同生活於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但因為每個人只能認知「自己的現實」,所以這個認知與其他人或「真正的現實」之間,可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如此一來,該怎麼確定「自己的現實」就是「真正的現實」?
這是菲利普.狄克多數小說反覆叩問的主題。
記憶會形塑「自己的現實」,廣告也會──而廣告的背後,就是代表資本主義的企業。縱使人不會盡信所有廣告,但廣告的確有能力滲入一切,一點一滴地進行操控,讓「自己的現實」變成「企業創造的現實」。
《尤比克》意在言外地揭示了這事,最大的嘲諷,是故事裡的廣告真的指向某個救贖。
閱讀菲利普.狄克的作品一向充滿樂趣,他筆下的世界大多不太友善,主角常常混得不大好,遇上諸多不如意,但情節裡卻會藏著某些詭異的幽默──這類樂趣大抵不會在看他的改編影視作品時出現。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改編自菲利普.狄克小說的影視作品更多,現代影視科技更能適切甚或眩目地表現他在文字裡描述的種種,自然是原因之一,不過,或許這也是因為各類沉浸式體驗、線上遊戲等等「虛擬現實」越來越普遍之後,人對於探問「現實」越來越好奇;又或許,在這樣的「現實」裡,人對「我是誰?」也有越來越切身的思索。
而這是菲利普.狄克在半世紀前就寫在小說裡的提問。
(本文作者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