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千年前,在每一個重要的站點停留,
與時人面對面,觸摸可可與巧克力的歷史──
只在亞馬遜盆地安靜生長的可可樹,如何在全世界熱帶地區安家落戶?
只有皇室能享用的巧克力飲料,如何變身琳瑯滿目的巧克力系列產品?
其貌不揚的可可豆,又如何帶來「只融在口,不融在手」的絲滑享受?
一部巧克力簡史,為科技發展史、世界貿易史、商業文明史
甚至人類文明進步史,提供了別樣的觀察視角
本書從3000多年前的南美洲講起──
【第一波浪潮】
17世紀,巧克力開始在歐洲皇室貴族中掀起第一波浪潮,後來甚至引起了清朝康熙皇帝的興趣。可可在這一進程中也變身成為含糖、含牛奶的香甜飲品,皇室貴族的體面社交符號。
【第二波浪潮】
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的機器、人才和技術把可可拉下神壇,隨著世界上第一塊固體巧克力的面世,以機器量產的巧克力為代表的第二波浪潮到來。
【第三波浪潮】
當市場被包裝華麗、口味甜膩的巧克力充斥時,有一群匠人透過製作健康超級可可和巧克力食品,解決富裕生活下的健康、美體和環保問題,利用從可可豆加工成巧克力(Bean-to-Bar)運動引領著第三波巧克力浪潮。
▎神的祭品
可可被認為是神靈賜給人類的神聖的食品,
阿茲特克人認為可可樹是人間與天堂之間的橋梁。
可可對於中美洲的古代民族有著重要的宗教、精神和政治意義。
他們會給為太陽神而獻祭的人喝可可飲料,來使獻祭者神聖化。
在結婚儀式上,新郎會先喝一杯具有聯姻象徵的可可飲料,然後跟新娘交換一顆可可豆子。婚禮上的人們還會互相饋贈盛有可可飲料與玉米粥的黏土陶器。
生育儀式也同樣離不開可可,因為會用巧克力來給新生兒洗禮,用鮮花和水磨碎的可可種子洗孩子們的頭、腳和手。
▎作為貨幣的可可豆
在很多古代文獻與圖像中,可可時常出現在交易與納稅的場景中。
馬雅人將可可豆作為貨幣來進行流通,特別是在西元8世紀之後。
在西元691年至西元900年的陶瓷和壁畫中,約有180種不同場景的畫面上有像可可豆和玉米粒一樣的商品。這些東西被作為貢品或者稅收交給馬雅領袖,似乎當時的人們將可可豆作為支付媒介來使用,而非一次性的交易商品。
也有人認為,馬雅人並不把可可豆當作貨幣,因為他們對於金錢的概念與現代人不同。可可豆很可能只是一種方便的計數單位,僅僅是「度量」的標準。
▎從可可豆到巧克力
可可樹的種植開始於5000年前的中美洲,馬雅人培育了這種神奇的樹木。
15世紀的航海者來到美洲,也把這一顆顆神奇的可可豆帶回歐洲。
18世紀的工業革命將原先飲用的可可變成我們今天可以隨時享用的塊狀巧克力,味道與形狀的改變蘊含著深刻的經濟發展含義。
19世紀的新大陸不僅延續了巧克力的工業傳統,而且將巧克力變身為人人可得的日常消費品⋯⋯
►▷►翻開書,讓本書為你開啟巧克力探索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