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
  • 電子書
安妮日記【75週年紀念最終增訂版】:安妮.法蘭克基金會唯一正式授權,新增前言、後記、編輯過程、獨家照片,散佚內容全數收錄!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137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安妮日記【75週年紀念最終增訂版】:安妮.法蘭克基金會唯一正式授權,新增前言、後記、編輯過程、獨家照片,散佚內容全數收錄! (電子書)

  • 定價:360特價:255
  • 特價再88折:224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31日止
  • 不可銷售區域:中國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OKAPI 推薦

  • 許菁芳/少女終究是少女,戰爭也沒有辦法改變少女──無碼版的《安妮日記》

    文/許菁芳,|,皇冠文化2022年06月27日

    十三、四歲的少女煩惱多。 討厭媽媽,嫉妒姊姊,覺得同住的長輩跟樓上的鄰居很煩人,唯一還可以真心說愛的家人只有爸爸。生活中,不耐於家裡三餐老是吃一樣的食物,給自己規定的讀書進度經常讀不完,常常望著外頭天空發呆,想像幾年後的人生是否有所不同,自己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是的,少女總是很注 more
 

內容簡介

  在一個夢想與希望皆被粉碎的時代,
  我覺得孤獨,卻從不曾絕望!


  新增前言、後記、編輯過程、獨家照片,散佚內容全數收錄!
  全球銷量超過3000萬本!法國《世界報》20世紀百大書籍!
  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都必須一讀的經典之作!

  安妮.法蘭克基金會
  唯一正式授權
  75週年紀念
  最終增訂版

  一字一句,寫下愛與憧憬。
  一心一意,坦承面對欲望與迷茫。
  在最應該悲觀的時刻,她還要繼續再傾吐一個秘密──
  關於成長,關於生命,關於永恆……

  希望我能告訴你所有的秘密,因為我從沒有信任過誰,
  希望你能成為給予我慰藉與支持的重要源頭……


  1942年,安妮.法蘭克剛滿13歲,她的生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這一年生日,她收到一本紅白相間的布面日記本;但也正是這一年,她跟家人被迫離開原本的家,搬進父親工作大樓中的「秘密基地」。在隨後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安妮與家人足不出戶,靠朋友接濟為生。在狹窄的密閉空間中戰戰兢兢地過日子,盼望著戰爭早日結束。

  但不管日子多難熬,都無法阻止安妮的作家夢,她善良而坦誠,敏感又早慧,不論是戰火中的心路歷程、與家人之間的衝突掙扎,還是青春期少女成長的萌動與渴望,安妮全都分享給一個名叫「吉蒂」的女孩,儘管,她只活在那小小的日記本之中……

  《安妮日記》於1947年首度發行,被譽為「改變世界的10本書」,《時代雜誌》更將安妮選為二十世紀百大人物,多年來她的事蹟不斷被改編成電影、舞台劇和漫畫,受到後世的紀念。戰爭看似遙遠,卻從未消失;和平看似日常,卻又無比脆弱,安妮寫下的一字一句,都是大時代的見證,而她成長的一點一滴,都將成為照亮黑暗、改變世界的人性之光。

名家推薦

  【作家】吳曉樂、【詩人、學者】楊佳嫻 專文導讀!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伍碧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郝譽翔、【作家、影評人】馬欣、【小說家】陳又津、【作家】彭樹君、【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潘宗億  感動推薦!

  成年人總是支配著時代,霸佔著歷史舞台的中心,但是《安妮日記》迫使成年人必須靠邊站,讓一位少女發聲。幽暗與暴力無法禁錮安妮的心,她努力找尋希望、積極想像未來。雖然時代沒有給她長大的機會,歷史卻永遠鐫刻著她的名字。――【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伍碧雯

  孤立、戰爭、密室的齟齬……安妮所見的不公不義,如今依然陰魂不散。新版本終於讓一個平凡少女得以不經刪改,誠實說出她所有想法。這是她唯一生還的父親、讀者與研究者的守護,也是時代還給她的公道。――【小說家】陳又津

  自80年前落筆以來,呈現少女純真視角的《安妮日記》,已成為全球猶太人大屠殺記憶文化一環,而此一紀念增訂版中譯本圖文,尤將引領中文世界讀者瞭解《安妮日記》經歷各版本編輯及其經典化為猶太人大屠殺文化記憶媒介,而使安妮的「聲音」終得以「走進世界」而為「世人聽見」的歷程。――【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潘宗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妮.法蘭克 Anne Frank(1929-1945)


  二次大戰納粹德國的猶太人大屠殺裡,最廣為人知的犧牲者。安妮於1929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是奧圖與伊迪絲.法蘭克夫妻之女,還有一位大她三歲的姊姊瑪歌。1933年因納粹黨贏得法蘭克福區域大選,當地立刻出現反猶太遊行,法蘭克一家遂於1933年遷居至荷蘭阿姆斯特丹,安妮也在這裡度過她生命中的大半成長歲月。

  安妮很早就顯露出在閱讀與寫作上的天分,個性率直活潑,跟文靜、謹慎、擅長數學的姊姊瑪歌截然不同,也因此與母親伊迪絲時有衝突。1942年7月,安妮十三歲生日過後不到一個月,瑪歌收到納粹黨衛軍的召集令,全家四口不得不提早躲進安妮父親奧圖預先準備的公司密室,依靠父親公司的幾位同事好友們暗中幫助,度過了兩年不見天日的漫長歲月。

  安妮於1942至1944年藏匿期間所寫的日記,不但充分展現了她的文學才華,更是珍貴的時代見證,迄今已授權56國版本,全球銷量超過3000萬本,其生平事蹟並被改編成電影、舞台劇和漫畫。她被譽為「卡夫卡失落的小女兒」,《時代雜誌》選她為二十世紀百大人物,日本知名作家、記者池上彰教授則將《安妮日記》列為「改變世界的10本書」之一,她對於後世的影響力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譯者簡介

呂玉嬋


  專事筆譯,譯有《雙生石》、《偷書賊》、《洪荒年代》、《第十三個故事》等書。
  歡迎來信指教:yuchan.lu@gmail.com

 
 

導讀

密室青春期:《 安妮日記 》
詩人‧學者   楊佳嫻


  黑夜,風雨,疾馳的雲朵,這一切把我迷住了。那是我一年半以來首度與夜晚面對面。那晚之後,我想再見到黑夜的渴望,甚至超越我對小偷、老鼠猖獗的暗室以及警方突然搜查的恐懼。── 引自一九四四年六月十三日《安妮日記 》

  《安妮日記》,是從二戰在集中營病死的荷蘭猶太少女安妮.法蘭克遺留下來的日記,經過挑選、整編後出版的,從一九四二到一九四四年,跨越安妮十三到十五歲。安妮與家人、其他猶太人共八人,躲藏在一棟建築物的密室裡,希冀能熬過對猶太人的惡意的羅網。密室因為隱密,有起碼的安全感,也因為藏匿,與天光風聲、四時變化隔絕了,物資和消息都要經過傳遞與轉述,像住在黑洞裡一樣。仍能寫作日記時的安妮,彷彿是戰爭的倖存者,在黑洞裡謄寫自己的心,慶幸著尚能與家人共處,擔憂黑洞將被開啟,又幻想著戰爭結束、從黑洞返回人間好光景。可是,作為後世讀者的我們,知道他們後來被發現、逮捕,分送到不同的集中營,安妮在該集中營被英軍解救的前一個月左右病逝。在死亡的前提認知下閱讀,讓《安妮日記》瀰漫著沼氣般的憂鬱。

  過去,人們讀到的多半是「節本/潔本」,關於安妮對母親的負面情緒反應,以及安妮在性方面的探索,保留很少。這一次,終於讀者們可以讀到相對上較為完整的版本,少女在莫大的生死壓力和密室生活裡逐漸長大,彆扭、掙扎,那是心拖曳的痕跡,是躲藏著的黑影,年深日久,終於在牆壁上拓印出自己。新的版本讓人們看見,《安妮日記》不僅僅是戰爭恐懼與種族清洗的見證,也關乎一名少女摸索成長的自我旅程,既是大時代,又是小敘述,是非常,也是日常。安妮的成長、對世界的夢想,換作承平時期,沒有什麼大不了,可是,放回她所處的時空,才知道那是多麼渺茫,多麼矜貴。

  戰爭下的陰影,對於臺灣讀者的閱讀視界,並非陌生題材。比如張愛玲經歷過香港和上海的日人佔領時期,戰爭在城市內外如火如荼。所以,這位天才女作家說,在這樣的時代裡,人們總意識到那「惘惘的威脅」── 戰爭密雲籠罩,青春生死未卜。安妮的心情亦是如此。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九日,安妮寫著:「戰爭結束十年後,讀者讀到我們躲起來的猶太人的生活情景,吃些什麼,談些什麼,一定會覺得非常有趣。」

  可是,那還是遠遠不夠。安妮知道日記裡無法完整呈現那些空襲時的恐懼、傳染病肆虐、買東西都要排隊、醫生不出診、竊賊四起,而且每個人都在挨餓。她想留在日記裡的,並非戰爭底下的尋常生活全貌,而是她自身,就是她── 這本日記的作者,在那緩慢冗長的歲月裡,想了什麼,做了什麼。

  所以,在日記裡可以讀到安妮的溫度與思想,對密室裡其他共同生活者── 對父親和姊姊的愛,對母親的情緒起落,對范.丹恩夫婦的觀察、對牙醫杜瑟爾的反感。尤其是,她和范.丹恩家的兒子彼得發展出不同的情感,啟動了她對愛情的感覺與思考,呼應了青春期身心的變化。《安妮日記》不僅是戰爭的,也是女性的,飽含控訴能量,卻也滿溢著生命過渡的患得患失,成長的幻滅與顫索。

  一九四四年二月十六日的日記裡,安妮和彼得談話,分享未來的藍圖。彼得告訴她,戰後想去荷蘭東印度公司工作,住在橡膠園,還說「戰後他絕對不會讓人知道他是猶太人」,親密有時候不單單是分享夢幻,也分享黑暗。那削減了他們生存空間的暴力在少年內心埋的種子顯然很深。二月二十七日的日記裡,則提到自己與彼得差異並沒有表面看來那麼大,因為,他們的母親都不那麼合宜,沒辦法變成孩子的精神支柱,他們都屬於「對自己沒有把握」、「感情太容易受傷」、「藏起真正的自我」的那種人,緣於此,安妮煩惱著:「我們要如何才能終於心意相通呢?何時呢?不知道我還能繼續控制這份渴望多久。」即使居住在同樣的黑洞裡,每個人的心,卻也分別是一個密室,需要契機和勇氣才能打開門窗。

  一九四四年三月六日的日記,「我們在一起就可以驅走我們的孤獨」,「我看到他就快樂,我們在一塊時如果有陽光,那就更快樂了」,「我內心越是安靜嚴肅,就要表現得越是吵鬧!誰會第一個發現我的弱點?」隔天的日記,安妮細數戰爭以來自身的改變,她發現,從一九四三下半年開始,「我察覺自己渴望……一個男孩,不是女生朋友,而是一個男朋友。在我膚淺爽朗的外表底下,也發現了內在的幸福……現在我只為彼得而活,因為我未來所要面臨的事,絕大部分會因為他而有所不同。」愛情使人暫時脫離當下深淵,獲得騰空的能力,更熱切地眺望未來,也更強烈感受到身體的存在,靠近的需要,血液的速度,同時,企求最軟弱處被看見,被觸摸,如同臺灣詩人陳育虹寫的:「融化的懸崖,你順勢/滑了下去。」

  同樣描述二戰時期,德國小說家烏韋‧提姆的《咖哩香腸之誕生》,布綠克太太收留了逃兵布列門,他不能被人看見,等於是鎖在布綠克家,如同安妮的密室。相對的是,布綠克太太隱瞞戰爭已經結束的消息,繼續編造新的戰況,以求留住變成情人的逃兵,而安妮一家,仍能藉著各種管道迂迴知曉外界情況,聆聽英軍的進展,想像戰線的增減。他們都活在幻影裡。布列門和安妮,最大的願望都是:「何時能夠走出密室、重拾普通生活?」在那密室裡,布列門擁有一段僅二十七天的戀情,而安妮則發展了最初的家人以外的親密友誼。雖然,在一九四四年七月十五日的日記裡(也是書中倒數第三則日記),安妮反省自己似乎以親密來吸引彼得,現在彼得越來越喜歡她,她卻發現他們其實志趣不相投,從頭再來卻已經不可能。從迷惘、渴求、思考到領悟,安妮似乎加速走完了青春期。布列門日後能悵惘回到戰地,而安妮卻再沒有重履密室外生活的機會。

銘記大屠殺,莫忘少女曾經的青春
作家   吳曉樂


  拜訪柏林,第二天按照計畫,前往猶太博物館。那是我見過最壓抑的建築物之一,冰冷的金屬牆面如刀鋒,壁面不規則橫陳突兀的黑色線條,遠看像是一道道鞭傷。若你進入博物館,看到光塵自那些縫隙灑落,你將後知後覺,傷痕,但不只是傷痕。玻璃櫥窗內展覽眾多,其中有一類別難以定義,勉且稱之為「遺物」。有學徒在師傅被送入集中營之後,謹慎地保存師傅的生財工具,希望一日師傅自集中營歸返,能儘快與生活接軌。也有與手足被送往不同集中營的遇難者,提筆寫信問候,但收件者生前始終沒能接受到這股暖意的輕拂。每一陳列都讓人感覺到鼻子緩緩淹進灰燼,呼吸困難。旁邊的字牌會註記他們於何年,死於哪一集中營,原因是槍決、病逝抑或不明。我與朋友取消傍晚行程,在博物館待到閉館。回到旅館,沒有多做交談,很有默契地等待那盤據著胸腔的反胃、噁心與虧欠,徐徐散去。再讀《安妮日記》,我一下子就墜入那天的心境,就像數百萬的猶太人,我們得知他們的存在,是從尾聲伊始。安妮.法蘭克也沒有回來,她在集中營嚥下最後一口氣。要以怎樣的心情,靠近這本日記?我想起那些剛硬的縫隙,你必須走進去,才能發現創/傷的兩面性;你不能老想著置身事外,這對安妮、對猶太人,對你,多可惜。

  安妮父母是標準中產階級,家學背景殷實,父親更是經商有成,即使如此,仍逃不了納粹的羅捕。安妮起先被送往猶太學校就讀,生活仍有風花雪月、同儕趣事,然而,莞爾未久,我們轉瞬間意識到那是走入洞穴內之前,一次難得漫長的回望。繁瑣的限制逐步壓境,蠶食鯨吞了猶太人的日常。一紙召集令打亂節奏,逼迫安妮一家人加快逃亡的腳步,躲入父親奧圖.法蘭克在荷蘭辦公室後方部署的密室。密室全體成員法蘭克一家人、丹恩一家人,以及後續受邀加入的杜瑟爾牙醫,成了安妮罕有的、觀察及書寫的素材,她敏銳明亮的眼睛在這幾個人物流轉,情緒多遷,有時也做出苛刻的評論,衡量他人,亦反度自身,日記裡保存了她精彩的思辨流路,也呈現出安妮在物理視野深受侷限之下,精神內裡仍翻疊出簇新局面的才華。

  密室資源有限,哪怕是一張桌子,仍舊必須制定時間,輪流使用,在界線模糊的黑洞,日記是安妮唯一擁有的物件,幾乎可以把日記視為安妮「自我」的最後一道防線。安妮顯然把日記視為忠貞的友伴,喚之「吉蒂」,聲腔也飽含感情,還會為了寫太多糟心事、主題重複而致歉。像是嘗試以筆墨建構一個人格完整,且如她一樣愛好思辨的靈魂。我們從中能夠推敲出安妮有多麼寂寞,成員不足以,也不適合組成一名青少年仰望的「同儕」;此外,安妮喜愛表達自己,卻必須抹滅個人存在的痕跡、不輕易發聲。為了防止行跡曝光,密室生活注重集中管理、齊一秩序。無處可去的安妮,寄情於書寫,「最讓我感到安慰的,是能夠寫下所有的想法和感受,否則我一定會窒息」,在大屠殺主題的主流文本,安妮演示了「袖珍,依然貴重」的敘事。她寫苦難,寫甘地,寫戰機飛過天空;也寫與家庭成員相處不睦,自我的矛盾,性的好奇,初開的情竇,身體月經變化等等。

  避難中期,密室成員時常就物資分配產生齟齬。收聽廣播各抒己見,對於盟軍戰略的莫衷一是反映出殊異的觀點。稠密的相處使得交談日益困難,還得擔憂外界的反猶思想是否滲透一路走來支持他們的朋友。瀰漫恐懼的環境催促了心智的演化,不過兩年,安妮的內心飛快重建,跳躍,與突破,她時常回溯日記,留下恍若隔世的註記,其中有一則,安妮重讀初入密室的書寫,留下一句「我現在寫不出這種事」。我個人以為,這是整本日記至為沉重的控訴,即使安妮竭力維繫開放心胸,但她仍然,無可避免地、被永久剝奪了什麼。

  安妮引領我們認識,世界看似傾圮,塵土底下仍有盎然生機。她未曾停止追尋被傾聽、被了解,她對自己寄予厚望,希望人們不要只就社會關係的定位而看見一個人,而應該從本質出發。很難不對安妮思考、覺察之深邃,肅然起敬。她從跟父母的相處感受到情感的困難,「故意造成他人深刻的痛苦,還聲稱是愛對方的,這是卑劣的行為」,她對於戰爭也有熟練的理解,「沒有哪一個國家會平白無故犧牲自己的人民,為了其他國家的利益」,她甚至聲張女性權益,「我相信,在下一個世紀,生育是女人義務這種觀念會改變,取而代之的是對所有女人的尊敬與讚賞」。當我們一步步喜歡上這個果敢、誠摯,嘴巴有點刁的安妮,我們自然得迎接,整本日記最後一句所引發的痛苦,「安妮的日記到此結束」,我們如夢初醒,倏地想起了故事的結局。這句話自然不是由安妮寫下,安妮並不能預料她的日記斷裂在此處,而是由出版編輯補上。

  安妮的父親奧圖.法蘭克,密室成員唯一的倖存者,「繼承」了安妮的日記手稿,戰後三十五年,他竭力維護、發展這本日記。他曾說過,「正常家庭關係中,成名父母的功績,由子女去繼承跟延續。在我的情形,角色卻倒轉了」,安妮時常在日記抒發對父親的愛,奧圖的餘生亦不負這樣的深情。此書收錄了〈安妮.法蘭克的遺產〉,安妮之家開幕典禮上,這位父親激動得必須告訴記者,「請原諒我,我無法再次討論戰爭期間在這裡發生的事,那對我而言太難了,我說不出口。」我感受到命運施加於個體上的重捶,也想到另一本處境對調的書《而你,沒有回來》,這本書,亦曾教我領悟倖存者開口之艱難。作者瑪賽琳.羅立登-伊凡斯,生於一九二八年,長安妮一歲,十五歲時,她和父親分別被逮補,進入集中營。女兒生還,父親如同書名,再也沒有回來。七十幾年過去,遲暮之年的女兒終於決心書寫她的情感。她回憶父親曾努力得到紙筆,託人輾轉送來一張小信片,她記得第一句「我親愛的小女兒」與信末的署名,中間的四五句倒是忘得徹底,但她也不執著憶起,因「記憶」,有時也是殘忍的。

  普利摩.李維曾在最後一部作品《滅頂與生還》結語吐露,他以為集中營倖存者經驗,正面臨危機,「我們讓人覺得不合時宜,無人傾聽。但是我們必須要讓人傾聽:撇開我們的個人經驗不談,我們是極其重要、出人意表的那個歷史事件的集體見證,因為出人意表、無人預見,所以格外重要⋯⋯這件事既然曾經發生過,就有可能再次發生,這是我們要表達的核心意旨」。這些年,歷史巨輪轉啊轉地,似乎轉回原點,極權強人登上舞台,發動暴力。李維主張的「不合時宜」,諷刺地隨著烽火再燃而緩解,人們不禁羞赧自問,悲劇奈何一再重演?若豎耳傾聽,安妮早已做出迴響,「人的心中有毀滅的衝動,有暴怒、謀害與殺人的衝動,除非所有的人── 一個也不能例外── 經歷徹底改變,否則戰爭會持續打下去,小心翼翼打造、培育與成長的每一件事,都會遭到破壞與摧毀,一切只能重新來過」。

  最後,介紹二○一八年一則新聞,透過數位技術,學者們破解了安妮以牛皮紙黏起的第七十八頁、七十九頁,內容讓研究人員忍不住失笑,原來安妮在那兩頁談了性,嫖妓,與黃色笑話。這新聞提醒我們,銘記大屠殺,更莫忘少女曾經的青春。謹以安妮的句子,期許在疫情與戰亂中,不得安寧的一代,找到與動盪共存的勇氣:「只要能無畏地凝視天空,你就能明白你的內心是純潔的,你會再度找到快樂」。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338956
  • EISBN:978957333898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1MB

會員評鑑

5
6人評分
|
6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2
5.0
|
2024/09/23
這是一本人人必讀的經典之作。
讀完之後,給人深深的感動與省思。安妮的勇敢與成熟,有很多是身為大人的都感到汗顏地。〔皇冠出版社〕出版的75週年的〔安妮日記〕是最完整的,能買到真是幸運。
總之,強力推薦!
這本書我已經買了2次
一次是70週年的
一次是75週年的
展開
user-img
Lv.5
4.0
|
2024/08/18
「我希望死後還能繼續活著!」
                                          —安妮·法蘭克


 1942年7月,為了躲避納粹的追捕,13歲的安妮帶著日記本,隨父母與姊姊搬進了密室,同住密室的除了安妮·法蘭克一家四口,還有丹恩一家三人,以及杜瑟爾牙醫。


 密室裡,空間促狹,資源有限。
洗澡是一鐵桶八個人輪流洗,廁所則是另一個鐵桶,書桌只有一張,要讀書寫字得輪流。
為必免被其他人發現,窗戶得時常緊閉,窗簾隨時要關上,早上八點半後不能再使用水,修理工人來時,要保持安靜,以免被聽到動靜。

 擔心隨時會有警察來敲門,被抓去集中營;焦急地聽收音機裡對戰事的報導,想著戰爭何時將結束。難以承受的壓力無時無刻不存在著。


 安妮在這間密室一待超過了兩年,錯過了許多其他同齡的少女理所當然該擁有的,包含屬於自己的空間、友情、學校、戀愛、旅遊、自由,以及太多的其他。


 日記裡,安妮紀錄著因為擠在狹小密室空間,八個人日常生活發生的衝突;跟媽媽和姊姊的緊張關係,甚至措辭強烈的表達對媽媽的憤怒與恨意;青春期少女關注異性對自己的感受,對戀愛的嚮往;以及想著戰爭結束後,自己對未來生活的理想與期待。


 安妮在日記裡也思索著戰爭的本質,她寫道「人的心中有毀滅的衝動,有暴怒、謀害與殺人的衝動,除非所有人, 一個也不能例外,徹底改變,否則戰爭會持續打下去…」

 1944年8月,一群警察闖入了安妮的密室,密室裡的八個人被帶到拘留所,隨後又分送至不同的集中營,安妮被送到卑爾根-柏森集中營,1945年2月底至3月初死去。僅兩個月後,德國就向盟軍投降。安妮未能活過這場戰爭,同住密室裡的八人,只有安妮的父親倖存。


 雖然已經死去,但透過這本日記,她仍然繼續活著,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曾經發生的殘酷,時時謹惕要放下彼此的對立、仇視與壓迫,否則曾經發生的殘酷還會再次發生。
展開
user-img
Lv.2
5.0
|
2024/05/13
好可愛的日記,好可愛的一名女孩。這是我在閱讀的途中出現的想法。

可以在日記裡面看到一個13歲少女內心的想法,從最初的稚嫩、俏皮又帶有些微的自負,讓人感覺到他是一個很有自己想法的女孩,安妮的文字讓讀者們了解到密室裡的生活與裡面的人們各自不同的性格。

漸漸地安妮從一個很有想法的女孩轉變成一個會好奇、會深入思考、會自省、會自己獨立學習、成長,並擁有自知之明,充滿生命力且慢慢變得成熟的一個女孩,也能看到他日記後期的文筆變得更為流暢、更有深度。

在日記裡頭安妮提到了很多我認為非常值得給現代同樣年齡的青少年們閱讀的內容,不管是與家人之間的爭吵與矛盾、覺得沒有人能懂自己的想法、對父母的看法、對於自我性向與自我探索的描述、還有坦然面對自己內心的慾望、或是渴望擁有愛情亦或是一個可以依靠、可以百分之百信任的朋友,這些青少年在青春期中容易出現的許多問題都在安妮的日記裡被他給紀錄了下來。

我認為透過書寫這件事來認識自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能直面自己的想法與內心的感受並化為文字傳達出來真的非常厲害。可以看見安妮真的是一個很有才華且很有想法的女孩。

裡面也有很多正確的價值觀,後面甚至有安妮對於女性權利的看法。裡面很多地方都讓我很難想像這是一個15歲的女孩所寫出來的東西。

但在閱讀時只要想到安妮最後的結局就會頓時感到很心疼,尤其是日記裡某些部分充滿了安妮對於自己人生的期待、戰後他想做的事、他的夢想、他的未來,而讀者已經知道安妮的結局了,這讓我閱讀這本日記時感到格外心痛。
更難想像當安妮的父親獨自一人存活下來回到荷蘭看見安妮日記,並閱讀日記內容時那種心情,我完全無法想像那要承受多大的傷痛。

但往另外一種方面想,如果依照安妮的個性,他看到自己的日記以及他想傳達給世人知道的理念在他死後以書籍、電影、安妮之家⋯等方式流傳下來或許他會感到很欣慰且開心吧。
「我希望死後還能繼續活著!」安妮已經做到了。
展開
user-img
Lv.4
5.0
|
2024/04/29
這是一本人人必讀的經典之作。
讀完之後,給人深深的感動與省思。安妮的勇敢與成熟,有很多是身為大人的我們都感到汗顏地。〔皇冠出版社〕出版的75週年的〔安妮日記〕是最完整的,能買到真是幸運。
總之,強力推薦!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1/23

沒想到我手中翻閱的內容是一個年僅13歲的青春少女的日記。多令人心疼的安妮啊!其實不只安妮,所有被扼殺的猶太人都是,種族滅絕的行為真的讓我非常難過與憤怒。

納粹大屠殺這段令人震怒的歷史應該沒有人不知道,也許是生於相較安穩的世代,所以很難想像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為什麼只因種族不同,就必須掩人耳目的活著,過著「不正常」的生活?

"我們是帶著鐐銬的猶太人,囚在一處,沒有任何權利,只有無盡的義務。我們必須把情緒擺到一旁,我們必須勇敢堅強,吃苦耐勞,無怨無尤,盡力而為,相信上帝。總有一天可怕的戰爭會結束,總有一刻我們將重新為人,而不只是猶太人!───安妮.1944年4月11日"

安妮筆下的日記寫於進入密室之前,她把日記當作自己的密友,書寫許多無法表達的想法,我覺得她真的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女孩,同時也負有野心,她在幾篇日記裡曾寫說自己未來想要當記者以及作家,這些遠大的抱負都讓安妮期待著戰爭結束。

說真的,儘管我總是笑自己很懶,可以宅在家裡幾個禮拜不出門,但我完全沒有辦法像安妮他們一樣,長年在封閉的密室裡生活,不僅要小心翼翼的行動,還有好多規則,像是廁所的使用時間等,因為緊鄰著密室的是一間公司,白天會有人上班,因此,有一些時間是完全無法出聲,我實在覺得這樣的生活,太令人窒息了!

雖然,日記僅短短紀錄兩年多的日常,不過可以從安妮的文字中感受到她的成長與蛻變以及心靈的堅韌,都讓我非常佩服,也很不捨,真的好不捨,因為就在安妮在集中營過世後沒幾個月,該集中營就被解放了,我在內心不禁大喊,就差一點點,她就可以真正自由了,老天祢實在是太捉弄人了!

"我無法想像有人會說「我很軟弱」,而且繼續就這樣軟弱下去。如果明知道自己很軟弱,為什麼不克服呢?為什麼不培養堅強的個性呢?他們的答案總是:「因為保持原樣比較容易!」這個回答讓我相當失望。───安妮.1944年7月6日"

我們這輩的人肯定無法想像戰爭的生活,尤其是食物短缺,我很意外在安妮的日記裡面讀到關於菠菜的話題,其中提到大力水手卜派,我不小心笑了出來,雖然我們生於不同國家與時代,但卻看過一樣的卡通,有一種奇妙的連結感。

這本書的後記我重複讀了好幾次,之前讀完幾篇日記就會跳到後記讀一下,就這樣大概讀了三、四次,每一次讀都好痛心。安妮的日記其實是在她過世之後才曝光的,原先是由協助他們密室生活的人收藏起來,直到確認安妮過世後,才轉交給從集中營解放出來的父親,我光是想到他讀到安妮的日記會是多麼傷心難過,內心就也不禁難受了起來,因為安妮在日記中寫了非常多對於父母以及姊姊瑪歌的真實感受。

安妮在1944年4月5日的日記裡面寫道───

「我希望死後還能繼續活著!」

她做到了,她真的做到了!她的文字被流傳下來,而且在世界各地啊!唉,這本書說沉重也不為過,讀完好揪心,卻也很值得一讀,我們能夠生在此刻此地,衣食無缺,自由追求各種娛樂,都要好好珍惜才是。

(然而,現在世界的另一端依舊有戰爭的發生,國與國之間衝突不斷,這一切都讓我覺得好討厭)
展開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日系推理】小說任意門|文字是行囊  故事帶我們到遠方|79折起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