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書囊括了日本全國與亞洲國家的編輯,可說是前所未有的編輯群像。
在電視、報紙、雜誌、書籍等既有大眾媒體產業結構產生大幅轉變,網際網路日趨發達的現代社會之中,「編輯」所涉獵的範圍也更為廣闊。精準說來,本書介紹的編輯,能被定位為「扮演結合了人、歷史、產品、知識、土地等文化資源的媒介,藉此創造出全新價值的人」。因此,這群人大多都擁有在跨領域的世界中活躍的特徵,不局限於出版人、總監、製作人等既有媒體框架之內。
客戶的種類也愈來愈多元化了。不光是那些發案至廣告代理商採取扎實公關策略的企業,現在就連地方自治團體、非營利組織、中小企業也理解到編輯的價值,經常能聽到這些單位希望委託的聲音。但是,這也讓我們發現了其中的某項問題。那就是有很多人都會對「編輯和設計的不同之處?」、「該委託誰處理到什麼地步?」等疑問感到困惑,導致在實際考慮委託時猶豫不決。
本書為了那些不知如何與編輯合作而苦惱的人,以及對於跳脫既有框架的「編輯工作」感興趣的人,舉出了61個編輯團隊想出的具體問題解決案例,並從點子的產出、執行流程、乃至在實作與合作時所發想的巧思,鉅細靡遺的介紹。
這些新世代的編輯,跳脫紙本或網路的「平面」,為城鎮或活動等「立體對象」進行「編輯」。我們期許本書能在未來,為過往無緣相見的客戶及編輯提供頻繁合作的契機,讓他們攜手為地域、組織或社群打造出全新的故事。
編著者
影山裕樹.櫻井祐.石川琢也.瀬下翔太.須鼻美緒
推薦序
啟動你的編輯思維
鄭林鐘(骨董級編輯人/華山文創園區顧問)
編輯是一種很奇特的行業。
表面上看,編輯就是把一篇稿子順一順、下個標題、校對一下的那種人。
但是如果你走進編輯的世界越深,你就越會發現編輯們幹的事大大出乎你的想像。
▍ 一場意外,無知誤觸先知
我不是編採科系出身,也沒在編採科系旁聽過,但第一個工作卻是編輯。
我的介紹人很厲害,在我老闆面前說得天花亂墜,好像我是一個天生編輯高手,所以我一就任,老闆交給我的工作,事後回想起來,根本不是編輯,而是主編。
但是我連一個基層助理編輯都沒做過,根本不知道編輯是一件什麼樣的工作、編輯是一種什麼樣的人。
一切從零做起、一切自我摸索。
那就先從「內容盤點」開始吧。
我檢視書的目錄,搞清楚究竟總共需要多少稿子,再逐一檢視這些稿子的進稿狀況,哪些還沒來、哪些在打字、哪些打好字剛送到、哪些已經進入三校……然後逐一推進,最後竟然也把它完成了。
順稿不是問題,但下標題呢?我不知道編採科系的少林武當是怎麼教的,我只想到李小龍的截拳道──能把對手撂倒就好。但對手是誰呢?是我的讀者。怎麼樣算把他們撂倒呢?就是他們會把這篇文章捧起來讀、把這本書掏出錢來買走。
我把這個過程和做廣告聯想在一起:廣告文案有Catch、Sub和Body Copy,依此推演,文章的大標題就是Catch、副標題是Sub、引言是Body Copy,而文章本身就是產品;我要透過我的大標副標和引言,抓住讀者的眼球、挑起他們的閱讀慾望,引導他們把這篇文章捧起來讀、把這本書掏出錢來買走。
這就是我的編輯初體驗。
沒想到當年的誤打誤撞,日後竟然也能自創一格,說出一番道理來。
▍ 七套功夫,縱橫編輯江湖
我把這些經由實戰經驗累積出來的心得整理出一個培訓體系,分成「順稿」「下標」「結構」「介面」「顯像」「溝通」和「突破」等七套功夫。
一個編輯要會順稿校稿;要會下標題;要會把一篇稿子理出結構、做出個性;要會把各種版面元素做最適切的處理,創造最佳的閱讀介面;要有能力把抽象的文字用具象的圖像顯現出來;一個編輯不但要有能力把「內容」溝通給讀者,也要能和上下游的「人」溝通無礙……最後還要不斷尋求突破。
要把別人寫的稿子順得更好,你必須自己也寫得不錯──這需要邏輯線很清晰、故事線很動聽。
要寫出精采的標題、做出好的結構,你必須搞清楚讀者是誰、好惡何在──這除了文字駕馭能力之外,還要用到行銷戰略與技法。
要創造吸睛的介面,你要先搞清楚這篇稿子要動用多少版面編輯元素(內文、標題、照片、圖表、線條、色塊……)來編,每一種編輯元素的處理方式不止一種,你的招式是要守「正」、還是出「奇」──這需要靈活的材料運用能力。
要把一群文字(一個書名、雜誌名、文章標題或是一段內文)從抽象轉成具象,也許只要一張「有圖有真相」的照片就行,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展現讓人會心的巧思──這需要相當靈活的創意。
上面說的都是「內容溝通」,編輯們一直在想方設法用最恰當或最引人的方式把內容橋接給讀者;但編輯工作的完成,除了要和文字、圖片、影音、圖表打交道,還得和許多人打交道,這些人包括上游的文字與影像創作者(記者、作家、自由撰稿人、攝影師、插畫家)、下游的美術編輯、印刷廠、網頁設計者,還有發行部、廣告部、財務部、行政部,以及重要程度僅次於讀者與作者的──老闆與業主;這需要人際溝通的能力。
▍ 五種能力,進軍新創領域
這樣說來,一個優秀的編輯至少就具備了以下這些本事:
.邏輯清晰、會說故事。
.懂得行銷戰略與技法。
.有活潑的創意。
.有將抽象概念「可視化」「具體化」的能力。
.有和人群溝通、整合意見的能力。
請注意,這些功力我用的是「至少」喔,因為這些都是技術層面的能力,如果他繼續突破,那麼他還會進階到思維層面,思考一個編輯人如何對社會做出影響力、這些思維如何透過編輯付諸實踐。
我曾請教過詹宏志先生,問他為什麼要當編輯?他說當他想倡議一件事時,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當作者寫書,一是當編輯號召有志一同的人寫出更多這方面的書,或是匯集國內外更多這方面的書共同建立一個書系、形成一種聲音。一個作者一年能寫三本書算非常厲害了,但是一個編輯一年可以整合出十本以上,這樣的影響力顯然比當作者要大得多。
照啊!這麼厲害的功夫,不也就是一個創新或創業者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嗎?而我們過去竟然只用它來編一篇圖文、編一本雜誌或編一本書,簡直就是暴殄天物、太太太太太太太浪費資源了!
▍ 一個概念,打開無限想像
所以,如果前幾年夯爆的「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可以板塊位移到創新創業的領域去大顯身手,那麼為什麼沒有人提出「編輯思維」(editorial thinking)呢?
現在,我手上終於看到真的有人將編輯思維運用到創新與創業了,而且表現絕佳,而且一來就是61個案例。
在《編輯的創新與創業》書中,我們看到一批優秀的編輯們跳脫一般人對編輯工作的認知,有人編輯一個小鎮、一座島嶼、一條街道、一場演唱會,有人編輯一個品牌、一道風景、一個對話空間……每一個案例,都是揮灑了上述一種或幾種編輯功夫所創造出來的。
雖然書中每一個案例說的都是梗概,沒有對細節太多著墨(我覺得每一個案子都可以寫成一本書),但就像深讀一整套【諾貝爾文學獎全集】之前先讀一本《諾貝爾文學獎導讀》一樣,先從這61個案例獲得啟發,給腦袋打出一個洞,開啟「編輯思維」的新視野,再從這61個案例偷師學步、青出於藍,對於現在在做編輯的、未來想當編輯的,以及腦洞大開,想到可以找編輯來搞創新搞創業的企業家與創投家們,都會大有幫助。
這本書有什麼美中不足的地方嗎?當然有!它沒把我工作的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列進去──華山可是不折不扣由編輯人搞出來的「空間出版」啊,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