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熱賣
  • 電子書
與內在的刻意練習:善待你的內心,整個世界都會跟著好一點。啟動自我療癒力的實踐指引。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90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與內在的刻意練習:善待你的內心,整個世界都會跟著好一點。啟動自我療癒力的實踐指引。 (電子書)

  • 定價:499
  • 優惠價:374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一位用心的母親,為兒子的叛逆苦惱不已。
  一個初出社會的上班族,總感覺被同事排擠霸凌。
  當他們有機會轉向內心,透過各種方式了解自己、疏通心結。
  突然,孩子的老師來電:「媽媽,你們家最近做了什麼?孩子進步好多!」
  突然,主管和同事會揪他吃飯,很多事情開始算他一份。
  古老的名言:「反求諸己」,原來不是虛話!
   
  在作者擔任心理諮商工作多年的經驗裡,上述現象不斷發生。一個人如果願意梳理內心糾結之處,就是同時處理了與他人的連線,外在人事物總會跟著改變。好比那個母親,原本內心存在許多衝突,無法好好與小孩相處,孩子感受不到愛與支持。當她理順心中的方方面面,在母親的位子上自然發出很棒的氣場和影響力,孩子的問題也跟著慢慢消解。
 
  人許多脫序的行為看似沒有原因,然而真正的因子潛藏於不被接受的內在部分。
  例如一位被周圍人公認的好父親,卻在暴怒時深深傷害孩子的心。
 
  「平常我很疼小孩,小孩請我幫忙他做什麼,甚至用命令句,我都沒有關係,反而是旁邊的人會提醒我不應該縱容他們。我就算帶著要教育的心情跟他們講,其實心裡真的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也沒有覺得不好,就是可以疼小孩。」
 
  「可是,小孩如果一直哭,像昨天小孩為了媽媽在洗澡而大哭,勸不下來,我就發怒了,衝去把小孩送給我的父親節禮物捏爆,整個氣上來,完全停不下來。已經破壞禮物,還去拿他的其他作品,因為我知道那是他最在意的,他會很傷心……。」
 
  這些突然的情緒反應,是內在壓抑的顯現,而他所壓抑的是過往孩童時期的無助。孩童的無助驅使他用破壞尋求掌控,而非掌握自己的力量。
 
  在他三歲時,母親病逝,跟著父親與繼母生活,又很快迎來弟妹,一連串經歷在他心中悄悄種下一個認定:「我是一個人,沒有人無條件愛我。」
 
  與這個自我認同相伴隨的是:對於被寵愛的深切渴望。
 
  他失去原生母親的陪伴,在渴望被呵護和當時感到寄人籬下的處境之間搭了一座信念橋樑:「我要被肯定才有可能被疼愛」,這使他形成不斷努力並期待他人認同的模式。
 
  於是「我是否被你肯定?是否夠好?」成為他與人互動時隱隱迴旋的思緒,那麼即使別人對他好,他也會認定這是有條件的、不穩定的,於是表現不好時,更有深深的危機感,引發焦慮和恐慌,同時也有不公平和悲傷的情緒。
 
  可以說,在努力的背後,一直有一個在繼母面前渴望愛而不懷抱希望的孩子蹲在那,他需要解開這個模式,才能走出新的道路。
 
  我們希望生命更自由,就需要回到內心底層去面對那些凝固的情感和情緒,以及在非常早期就形成的自我認同。這個「面對」不是找到一種「說法」來作為原因,而是走一段探索和靠近的過程,不逃離、不放棄、不迴避,直到有能力感受到被自己所理解和碰觸。
 
  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及具體的方法,讓你「有能力接觸內心」,持續走在療癒的道路上。
 
本書特色
 
  創造自我心靈療癒空間
  那些無法釋放的痛苦、日益加劇的惡性迴圈都在告訴你:心靈空間本來具有的消化情緒、沉澱出智慧的自然系統堵塞了。
 
  修復和連結需要一段歷程,醫療或諮商也只能是一份支持,就像指著月亮的手,而月亮的光是你帶入自己內心的意識品質,除非你願意真誠友善的觀看自己,其他人與資源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延伸及放大支持的力量,因為力量的源頭來自你。
 
  本書細緻分享如何運用自己的注意力,成為踏實的療癒力。
 
  調和內在衝突
  如果內心有討厭自己的聲音,這個聲音時時盯著你,時時看你不順眼,不論你做什麼,都彷彿被它看著,被它挑出毛病,而且沒辦法摀起耳朵,那該是多麼痛苦的事情!
 
  只要你沒有跟這個聲音協調,內在空間會持續充斥煙硝,不論你多願意努力,都會很快洩氣;不論別人給你多少肯定,都很難留下成就感,因為那個聲音總會說:「別傻了,他不認識真正的你,才會講這種話。」或者說:「你不要以為這樣就夠了,你只是運氣好,才不小心做到,下一次大家就會失望了。」明明很不想聽那個聲音,偏偏又聽得很清楚;明明被它弄得很不高興,又覺得它說的有道理,如此來回衝突的過程,會不斷耗掉能量。
 
  關於清晰觀照自己、調和內在能量,書中整理出六個步伐:
  第一步:邀請
  第二步:打開感受
  第三步:聆聽
  第四步:回應
  第五步:加入想像力
  第六步:把禮物帶回當下
 
  心中互相衝突違和的面向都有各自的感受和想說的話,當他們能夠彼此調和,你才能帶著完整的自己,朝向整個心靈都接受的方向。
 
  這些步伐被運用在不同的生命情境中,可以自我引導,也可以引導他人,透過故事主人翁的體驗與回饋,讀者能夠掌握其中的精神。
 
  讓梳理內心成為日常
  再難過的事件,時間久了總會從注意力的螢幕退出,對日常生活影響力變小。然而害怕再度受傷的警覺以及當時烙印的信念和反應,卻不見得會被時間沖刷掉,可能淤積在心裡面。例如一個人曾在下公車時跌倒,隨著時間過去,他的腳傷好了、感到很糗的挫折感也淡掉了,但他持續避免最後一個下車。穿高跟鞋下樓梯時,一直異常緊繃。久而久之,類似的害怕和警覺反應便堆在一起,成了一大捆束縛。等到他的內在囤積太多了,活生生的心靈會發出訊號,變成另一個身心議題。
 
  找不到位置的感受,擁擠在一塊找出口,就是身心症。一旦心頭塞住了,縱使有美景美事,也無法在心上有一席之地。人的內心是所有經驗的容器,也是智慧的來源。透過本書,來練習親近自己,與內在交心。
 
  澄心聚焦心理取向的實務運用
  芝加哥大學尤金‧簡德林(Eugene Gendlin)博士,創立澄心聚焦心理取向,四次榮獲美國心理協會「心理學的理論與哲學傑出貢獻獎」。他透過心理治療對話過程的研究,尋找人們在治療中身心轉化的關鍵,並跟這個世界分享如何可以對自己的內在進行聆聽與體驗,而讓改變在當下發生。這是一條涵蓋意識、潛意識與身體智慧的探索道路,被簡德林稱為「個人修行的捷徑」。
 
  本書作者基於十多年專業工作與心靈探尋旅程,體會到與內心創造安全連結的可貴。她說:「我們其實可以對感受張開雙臂,許給自己終其一生都在追尋的溫暖懷抱。我願與你分享跟內心感受促膝而坐的微妙和可能性。」
 
專家推薦                     
 
  鈺璽診所院長黃鈞蔚
  作家/資深輔導教師謝芬蘭
  加惠基金會創辦人/澄心聚焦TIFI考核協調人/心理師張卉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之珮
 
  聯絡方式:softchi@gmail.com
  粉絲專頁:內在關係整合療癒
 
  現任:
  方煦心理諮商所所長
  鈺璽精神科診所合作心理師
  新北市高國中小合作心理師
  新北市家防中心合作心理師
  基隆市特殊教育專業團隊
 
  學經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專任心理師
  加惠心理諮商文教基金會心理師
 
  專業工作:
  個別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督導
  系統排列工作
  催眠療癒
  親職諮詢
  澄心聚焦認證培訓
 

目錄

第一章  跟自己的關係是轉變的起點
是那顆心,轉動了故事
找到療癒的失落拼圖,跟自己好好說話
透過去愛,感受被自己所愛
往內看,生命的點與點開始連線
傾聽內在孩童,讓心更自由
擁抱體驗,穿越生命斷裂之處
 
第二章  相癒的空間——培養觀察者意識
要改變的不是存在的故事,而是照耀故事的更大的你
友善的關注
好奇
歡迎
觀照
體認當下
可以跟自己說上話的距離

第三章  帶入療癒能量與自己交流
好朋友的邀請
描述你所感覺的
傾聽就是愛
與內在經驗打招呼
走入身體
接納情緒
邀請象徵
觀照意念

第四章  在僵局中首先對內心友好
心態的磁性,覺察助人工作的過度負重
爭執不休,是否願意去到跟自己斷線的地方?
我如何越過跟自己的隔閡到達你的心
堅持站在憤怒的對面,看著它也被它看著
想防堵和證明自己,越會感到事情在墜落
解開沉重,讓心用各種方式說話
釋放心甘情願裡的情緒包袱

第五章  六個步伐,轉化感受
六個步伐,聆聽內心
容許「難搞」的自己,作它的靠山
進入心願,調節互相違和的心念
陪伴菸燙的傷,她遇見了媽媽
練習把自己帶回家

第六章  梳理內在關係,與自己和好
從內在整理關係空間
表現焦慮——梳理心中此起彼落的眼光
我的情緒不是我的——梳理親近關係的情緒傳遞
討厭的人偏偏住在心裡——梳理被排擠的同事關係
跟自己打架——梳理自我厭惡

第七章  療癒在日常
把整理內心納入生活安排
每一次跟自己約會,有開始和結束
 

序言      
 
  十多年的心理諮商工作,我發現跟每一位來談者之間的合作經驗都是獨特的,不同之處並不總是關於他們帶來什麼樣的主題、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更大的不同是他們如何看待這個療癒的旅程,以及他們與自己內心的關係。
 
  有三種來談者最讓我感覺到心疼,他們都願意更好,我也盡量提供有效的支持,但有時候覺得自己的幫忙像是在幫倒忙,感到愛莫能助。
 
  第一種來談者,無法接受自我探尋的過程。他們像是在爬山,抱著苦行的態度。他們非常願意努力,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會跟我討論目標,預先發展計畫,也許分階段,甚至確定好每一次的說話主題。他們期待透過努力可以有效到達一個終點,採取從前學習與考試的模式來投入這個為自己內在工作的過程。
 
  他們的投入為我們打下很好的合作基礎,可是當他們越努力卻發現自己仍然不夠快樂,或者遇到類似的困難指向過去相同的經驗時,就會感到挫敗。「為什麼?我不是處理過了嗎?又是童年,又跟爸爸有關,我到底要探索多久這個主題才算是過去呢?」
 
  他們想要量化,想要有里程碑,就像爬山的人想要知道再經過幾個彎口就會到達山頂一樣,於是他們越盡力就會越挫折,對自己失望或是對於療癒的往復迴圈感到無助。
 
  我感受到他們在期待與要求之下的確是辛苦了。所以當他們想知道:「要怎樣才算『都好了』?」,我常語塞,不知道怎麼回答,真心話是:「我們在路上呀,而且走出的每一步都很好。」當我愉快地驚歎他的前進,他想到的是「還有多遠?」有時,我看到還可以往哪裡去探索,指著一個新的地點,覺得到那裡看看會很有意思。他們則必須深吸一口氣,彷彿收下一項額外的功課。療癒的旅程如此任重道遠,總使我想停下來,鼓勵他「也許就留在這裡吧,你做得夠好了,沒有一定要做到什麼,沒有一定要走到哪裡。」
 
  第二種來談者,中了「愛自己」魔咒。
 
  這幾年有好多心靈成長的資源,都強調愛自己的重要:如果你不愛自己,你怎麼可能找到愛你的人;如果你沒有善待自己,怎麼能期待別人善待你;你怎麼對待你自己,別人就會怎麼對待你。
 
  和這些來談者合作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可以不再對自己那麼嚴格,可以降低標準,對自己多一些寬容,可是若事與願違,例如工作任務不順利、被責備或被忽略,對自己失望和批判的聲音又難免浮現時,除了失望和生氣的感受,往往還會被緊張給佔據,他們會問:「我又開始罵自己了怎麼辦?」接著想像種種不愛自己的後果:「你知道吸引力法則嗎?如果我又開始罵我自己,就會吸引到來罵我的人,不就是這樣環環相扣嗎?」「我到底該怎麼停止罵我自己呢?那麼是不是離我想要被愛、想要愛的結果越來越遠呢?」一旦對自己有負面的想法或感受,就覺得功虧一簣。當他們想著如何愛自己時,我忍不住希望他們可以自由的去恨自己。想跟他們說:「好,那就不愛,別繼續應對那些不愛自己就會如何的聲音了。」我看到的是當我們讓「愛自己」的價值,形成一連串自我要求,內在那些還未同步的部分便一直被打擊著,於是離內心和諧的狀態越來越遙遠。
 
  第三種來談者,尋找依靠而非自己的力量。他們一向謙虛、敞開並樂於學習,用像朝聖般的態度尋求所有的心靈資源,走過一個又一個的課程,尋找一個又一個的高人,接著陷入一種心境困惑,覺得自己什麼都看過了,卻始終沒有落腳的地方,沒有得到確定的救贖。對這些方法有些失望,也開始感覺旅途不過爾爾。
 
  記得好幾位實習心理師曾跟我討論:「每次參加一個課程之前,看到課程的宣傳詞都很被吸引,滿懷希望只要通過這個課程,大腦就可以裝進一套運作裝置,知道將來要如何看待心裡面遇到的障礙和問題。同時對於別人的問題,心中也可以有清晰的步驟、方法和技巧。可是每次參加完都感覺自己並沒有很大的不同,裡面還是有好多好多的模糊空間。」
 
  那是因為生命裡的複雜本就很難用一套框架把它理清楚,真的試圖理清楚,會發現裡面的考量和路徑的發展,多到讓自己暈頭轉向,於是覺得枯燥無趣。最後又回到混沌的狀態中。
 
  他們也許非常踏實地整理過自己、整理過家族故事,卻仍希望找不同的老師來鑒定自己是否已經整理完畢;是否不會再發生問題了。
 
  這裡面導致不斷追尋又失落的共同點是什麼呢?
  是想向外尋求依靠和背書。
  然而什麼樣的回饋能比自己的體會更可靠呢?
  我們如何經驗愛自己是一件愉快的事?療癒的旅途如何是一趟時時可以俯拾收穫的旅程?不用費力地要到達哪裡。
  我們也需要在路程中接收來自內在的回應,才能放下對終極的企盼,鬆動無所依靠的焦慮。
 
  我們需要明白讓自己往前一步的能量,不是來自任何方法,那些方法只是因著緣分來到生命中的便車,為我們導覽可能經歷的景緻,送我們一程。能讓自己跨出去、讓腳抬起來的能源在自己之內。
 
  當我往內感受到一股動能,感受到自然想要擴展並能與意識交流的內在空間,我才開始接納靠近自己是無法設定的旅途,只要愉快地搭著任何和我有緣分的人、有緣分的方法,就能跨出克服自己以及療癒的一步又一步。
 
  剛剛踏入心理諮商的領域時,非常興奮,很喜歡讀各種分析家庭動力和童年經驗的書,把自己的故事放進去反覆咀嚼思考,這些的確帶給我豐富的理解。但讓我真正品嚐到與自己關係的改變,讓我在探索自己時,經驗到穿越苦痛並擁有信任感,則是開始於與自己內在連結的行動。
 
  我透過完形心理治療,了解覺察圈,學習覺察身體是進入當下的門戶。在創傷治療的工作坊,經驗到從身體帶出淤積情緒,進行疏通的奇妙歷程。走進系統排列,體會在身體中明白關係樣貌以及強烈流動的情感。到澄心聚焦心理學裡,驚訝於沒有組織、沒有框架、沒有分析,只是瞪大眼睛、張大耳朵、品味著內在流出的東西,踏實的一點一滴跟自己互動,感受內在的回應。原來是這樣綿延流動的滋味,難以言喻。
 
  經過這些之後,我不在意「是否治癒了某個主題?」「這個成長的刻度,突破自我的里程碑在哪裡?」「我是否愛自己?」這些問題不再浮現,並不是我確認做到了,而是答案並不重要。
 
  因為,我願意一直在療癒的態度裡去經驗生命,它是踏實而不費力的,它是好玩而不需要外在檢核的。
 
  有時候,我注意到內在有些什麼主題需要去整理和轉化,會把它記錄下來,跟自己約個時間,比如「今天晚上10點半,要來面對跟兒子之間記掛又想迴避他的感受。」很特別,這發生的事件當然不令我快樂,可是把它定為一個主題,好好的去探索,這個和自己預約和實踐的過程讓我很快樂。我喜歡這個歷程。
 
  這一路上我把自己慢慢撿回來,不是多了什麼新方法和配備,而是懷著為自己療癒的意圖,把跟感受、身體的合作找回來;把思考的信心帶進來;把想像力發揮出來。所有療癒自己的資源存在於內。
 
  我們很渴望生命有所不同,其實更渴望改變的因子來自於自己,這才能夠帶來對前行的踏實和信任。
 
  特別的是,當我有信心陪伴自己之後,我比以前更樂意成為個案,放心地去拜訪不同的治療師。畢竟有人守護,能打開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且不一定要資深的諮商師或治療師,往往跟學習中的朋友互相支持,或者在進行課程時為了示範,讓學員陪伴我,也可以突破很多、宣洩很多、領會很多。我自己常常感到驚訝,好像內心自然知道怎麼準備好,只要有人輕推一把,就可以滑行得很遠。不論學什麼方法,都可以在那個方法中深有所獲,並不是說我能純熟操作那個方法,而是內在容易被觸及而有洞察。
 
  這本書,我想要分享的是與內在連結的可能。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與自己交流讓改變發生,這是聚焦心理學的理念之一,也是我深深認同之處,更是這幾年工作和自我成長的焦點。
 
  我想談:
  我們可以為自己建立療癒的內在空間。
  帶著友善、好玩和創造力與自己交流。
  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故事都能支持療癒前行。
 
  那些與我相遇的來談者,我只是陪伴他們找到這份療癒能源,我鼓勵他們,與其承諾要密集或長期諮商,他們最需要的是體會跟自己的互動,那會讓我們喜愛生命的旅程,愉快前行並懷抱信心。
 
  當你跟自己內心困難的部分相遇,能夠接待它,與它交流,陪自己在各種經驗裡有釋放、有領會,你怎麼可能不喜歡這樣的旅程,怎麼可能不愛你自己?
 
  這本書想讓你知道,我們當然可以陪自己療癒,這個療癒之旅不是一個壓力,也不是詛咒,不是「如果你不……就會……。」「如果你要……,必須……。」接觸到內在轉動之流,你會享受自己的創造力,驚訝於你可以帶給自己的愛。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582907
  • EISBN:978626961063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7MB

會員評鑑

5
6人評分
|
6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22/08/09

我們時常在向外找尋,找尋支持、陪伴、愛,但時常忘記自己也可以給予自己最好的陪伴,如同書上所說,不是要拿什麼東西來修理內心,而是要學習接觸內心,練習陪伴自己。

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只是許多陪伴自我內在的提醒、練習,更有許多在助人工作上的提醒與和個案工作時很細膩的相處方式,真的是收穫滿滿!

如果你嘗試過很多心靈療癒方法,但還是時常覺得心裡空空的、找不到目標、方向,可以仔細閱讀這本書,感受一下作者想傳遞的想法與他在自我陪伴上的經驗,希望你也會獲得和我一樣的感動。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2/07/07

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是:特別重、特別沉;迅速翻閱過後,發現不僅只是選用紙的材質差異,連同裡面的敘事方式、字數,都相當扎實與仔細。

這是一本帶著滿滿善意與邀請的書,邀請捧著這本書的人們走進自己的內心,與內在的小孩打聲招呼、一起遊戲、當好朋友;而善意則是由一則又一則貼近人心的故事所組織而成,不論是童話故事、熱播戲劇,或是之珮心理師的接案經驗、自身生活體驗,我們總能在這之間,看見一點點貼近自己模樣的角色,沉浸在之珮心理師的邀請之中。很神奇的是,當自己沉醉其中,嘗試靠近自身內在,開始有一點擔心、害怕、陌生的感受逐漸湧現之際,下一行便是之珮心理師支持、安撫的話語;這跨越時空所傳遞出去的善意與邀請,促使對自我內在相當陌生的我,提升了一點靠近、觀照自己的意願。

如果你喜歡閱讀故事,這本書的前四章,會有許多則取材多元的內容,佐以之珮心理師對於理論、當事人處境的理解,以及對於如何培養、拓展我們之於內在的好奇心;如果你需要步驟、方法,在第四章之後的部分,會有明確的指引,而之珮心理師也提醒著,即便有指引,我們依舊是自己的主人,允許自己有獨特的步調、節奏,以放鬆、寬容、自在的狀態,好好認識、陪伴自己。

在閱讀過程裡,令我最有共鳴的部分,便是之珮心理師在書中所叮嚀靠近自己的方法,我們要像個孩子,對自己的內在保有好奇心,進而願意去傾聽、理解;甚至閱讀完畢過後,依舊有一點抗拒又膽小的我對自己說,這些都是需要慢慢練習與累積,闔上這本書,重新看著書名,更加懂得「刻意」的重要性。以往的我,可能會因為陌生、不熟悉所帶來的不適,再一次放棄去靠近我自己,但現在,我有了一則新的選擇,我想,我可以從這個不適開始,向它揮揮手。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2/07/07

透過本書作者的梳理,許多在諮商場域發生的吉光片羽,都成了讀者的滋養。

字裡行間,作者寫的文字,總能剛剛好的總能剛剛好的解釋了複雜的狀況,帶出乾乾淨淨的每個人的內在需求與渴望,不管是書中相關的人,或者是正在閱讀的自己。

這本書 需要慢慢的看,慢慢的理解作者的文字,就能從文字中得到安撫與理解。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2/07/05

「覺察感受對許多人來說很不容易,需要練習停下來仔細翻開,也很像用手指頭把手機畫面的局部撥大一點,讓裡頭的細節映入眼簾..............」
「對內在感受來說,認出來等於讓它還原,它們不再扁扁皺皺的被壓縮著,而是立體起來、動了起來,被意識觀照著.....」

「整理房子需要一點超出日常軌道的意願,陪伴自己也是,這需要的不是一口氣搞定的氣勢,而是成為日常的一部份。」

幾句話,算是我簡單摘要自己讀後體悟的重點,也十分的認同:感受與連結自己,是多麼需要被細心呵護、同時也需要被細緻拆解的過程,又可以是如何像呼吸一樣自然的融入在生活的日常裡。

為了更了解自己,也為了解決自己在生活很多層面的困擾,過去十多年,閱讀了很多在心理學相關領域的各種書籍,當然之珮的書一出版,我也就非常迫不及待的入手。令我相當驚豔的是,這是我看過眾多療癒自己書籍中,寫如何與自己內在連結最深入、也最細膩的一本,文字深入淺出,用各種絕妙生動的比喻讓你在意境中,而非理性的文字裡探索。

理論或故事的閱讀,帶來的是理解、聯想,就像在他人的花園看了各式各樣的花朵、綠葉植物,甚至有導遊帶領解說,對生態有了一些了解與認識,但終究,還是要面對回到自己園地的那一刻,面對自己花園中的生態,一一看懂自己園地裡各個生命現象,這無法讓他人代勞,只能自己細細品嚐。而之珮的書,一步一步的帶領閱讀的人像有個手冊般,可以按圖所冀,非常細緻的拆解如何感受自己每一個身體現象、情緒感受的步驟,不帶分析、不帶評價,就單純的讓自己從外到內的被自己所看見、所感受,那個是中立第三方觀照外在與內在的過程,居然也就能讓人緊繃的眉心或肩膀放鬆,讓腫脹跳動的腦袋立即安定下來,讓浮譟、焦慮、不安的靈魂落地歸根,找到歸屬。如果說閱讀是讀萬卷書,讀了之珮的書,更是讓自己在 「感受與連結自己」上實地行萬里路,並在行進的路途中感受何謂「藉由看見自己內外的每一部份,安定自己的每個心神與意念」。

如果妳也和我一樣一路試著找各種解方,想方設法的想要讓自己在生活裡,更平靜穩定的面對每個引起自己情緒波動與困擾的人事物,那麼希望這本書,會是那個讓你有 「哇,原來答案就在自己身上,只是需要靜下心來,在日常生活中找個時間去感受,而感受的方式就在這裡」的那種驚豔與心領神會。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2/07/04

與內在的刻意練習居住的房子需要斷捨離大掃除,內心的房子也需要整理和梳理,忙碌的課業學習、工作壓力、繁瑣家務是否讓自己都沒有注意到,內心的小小孩一直想跟你說話呢?是否忘記如何跟內心的小小孩對話了呢?翻開《與內在的刻意練習》,跟自己的內心在展開對話,對我來說,其實一點都不用刻意,在忙完家務的晚上,點一盞燈,窩在自己的小角落,隨意地翻開任何一章,都好像是作者就在眼前說著:「試試看這樣做,你可以再多靠近自己一點。」
作者用小王子和狐狸的相遇來做比喻,告訴我們和自己在一起就跟開啟一段人際關係一樣,也是一段歷程,允許自己和內在情緒在一起,學習去尊重自己的內在,當自己內心最忠實的伴侶,注意呼吸、情緒及感受,從頭到腳地感覺自己的身體,那就是跟自己的內在在一起的第一步。作者說任何時候你都可以開始跟自己的內在對話,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只需要可以獨處的空間,像是有人在同空間但無對話的辦公室、圖書館、浴室、甚至是洗手間(這是我自己想的),跟自己討論好方式,你就可以跟自己的內在靠近。好多篇章都讓我好有感覺,總是會信手捻來,隨意讀一篇給孩子先生分享。最喜歡作者的金句是----最後一定要感謝自己總是會陪伴自己、照顧自己,並且祝福自己。我也這麼相信:善待你的內心、你的世界就會跟著好一點,感謝有這本好書跟我作伴,在自我療癒的路上,我跟我自己在一起!
展開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秋日好chill_放慢腳步,再次為身心靈充電/電子書88折、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