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新版序(摘錄)
對日本學界有關戰國秦漢史相關的研究情況稍微有些了解的讀者,一看到「起源與構造」這樣的詞彙,應該會想起在1960年代──也就是筆者出生的年代──在日本東洋歷史學界相當流行的「中國古代帝國形成」論爭。此論爭原由西嶋定生對所謂「劉邦集團的特質」分析所掀起,而後由其論爭者增淵龍夫、木村正雄等學者的研究來推動「秦漢大一統」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特色之研究。後來,此整體研究假設和主要觀點對臺灣杜正勝的「編戶齊民論」、韓國的學者李成奎所提出的「齊民制論」等亞洲中國古代史研究也有了相當程度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日本1960年代以後的古代中國思想研究,在如上所述之「中國古代帝國形成論」的框架影響下發展,因此荀子思想的歷史角色也自然被由此「大一統國家形成的趨勢」之角度來詮釋。如此,由內山俊彥的見解典型地觀察出,荀子一方面被視為具有「預見秦朝的統一而提供此理論基礎」的思想家;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學者評估荀子的思想意義預設是「對大一統國家形成時的消極反應」。比較可惜的是,隨著日本對中國思想研究的衰退,迄今專門研究荀子思想的學者也幾乎呈現凋零的趨勢,導致荀子思想的這種消極形象一直沒有被修正。因此,筆者撰作本書的第一項任務,是檢驗近半世紀以來日本學者對荀子思想懷有的「現實面」或「被動面」的理解,同時也欲從政治思想史──尤其是觀念史──的角度,釐清荀子思想的來源及其整體思想的結構。這就是筆者選擇1960年代日本研究中國古代史學者常用的「起源與構造」這樣復古式主題的主要理由。
耐人尋味的是,如筆者在導論所說,為了釐清上面所說日本學者半世紀以來對荀子的理解架構,筆者所引述的主要研究是陳大齊、韋政通、龍宇純等臺灣學界的相關研究成果。而遺憾地,在筆者大概完成本書底稿的2000年左右,臺灣學界對荀子思想的研究主流中,上述學者見解之影響力反而日趨降低;相對地,揚孟抑荀的觀點正在主導荀子研究的方向。
回顧過去,從宋朝蘇軾〈荀卿論〉的嚴厲批判以來,傳統中國的知識分子多認為荀子身為韓非和李斯的老師,應該要對秦朝暴政的理論負責。在二十世紀以後,早期與胡適一起將哲學帶進中國文獻研究的馮友蘭語氣則較溫和一些,但在與孟子的比較下仍稱荀子為「現實一邊」(realistic wing)的思想家。爾後,臺灣學界隨著新儒家運動的崛起,對荀子思想的評估愈來愈負面。直到1980年代,《黃帝帛書》等馬王堆帛書的出土,掀起對所謂「黃老思想」的研究熱,也讓部分學者注意到荀子在整體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些積極意義。
相形之下,1990年代以後的西方學界,如美國,由於德性倫理學的崛起和John Knoblock《荀子》全英譯本的出版,讓西方學者開始掀起對荀子倫理思想的興趣,在1995年至2012年之間的西方中國思想相關學科中,有九位以荀子研究獲得博士學位,而且其中五本已經出版,可見近年來西方學界相當重視荀子研究。儘管如此,除了德性倫理學相關的主題外,目前這些歐美新進學者的荀子思想研究對於中文界的荀子思想研究之啟發,則相當有限。因此,筆者也期盼本書的出版,能夠使中文界的讀者,對1970年之前的臺灣學界和1990年以後的歐美荀子研究之相關成果,感到興趣。
撰作本書的時期大概是在1997年到2001年之間,這意味著其內容從原書出版以來已經超過了十多年了。不過,迄今在中文學界,除了Antonio S. Cua(柯雄文)的Ethical Argumentation: A Study in Hsün Tzu’s Moral Epistemology一書之外,以外文撰寫的荀子研究之相關著作尚未翻譯出版,這樣的情況確實促使筆者盡快把這本書獻給中文讀者。不過除此之外,本書對中文學界的荀子研究,到底還會有什麼貢獻呢?本書的內容應該包括中文學界的荀子研究通常較少注意的三點特色:第一,對2000年左右的中、英、日三種語言的相關研究,有系統且詳細地評述;第二,在處理文本流傳問題之論述還包括「臺州刊本」流傳到日本以後的情形,此部分還反映了筆者最近進行的研究成果;第三,從方法論層次探討《荀子》文本能否代表其作者的問題,並且將之整理為五種看法。這是過去的荀子研究到今日都還未被充分注意的地方。藉由這些特點,筆者期盼本書呈現的有關「荀子研究」之多樣訊息,對開始研究《荀子》的研究生與青年學子,能夠提供一些幫助。
本書仍保持著筆者2003年出版原書時之問題意識和理路,而此觀點即為筆者開始研究荀子思想的原點。關於2003年以後筆者對荀子的研究,請參閱筆者2013年出版的《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以及對相關主題撰寫的論文(在本書最後有附上相關主題之著作目錄)。由於在該書中完全沒有處理過文本流傳的問題,故筆者在此中文新版中補上了關於「臺州刊本」流傳到日本以後的情況之最新研究結果。
希望本書對未來中文界的荀子研究能夠帶來一些助力。最後,對於深深認同1950至1970年代臺灣荀子研究之成就的筆者而言,能夠經由臺灣學界出版著作,將此中文新版提供給中文讀者,是莫大的榮幸與喜悅。
懇請相關領域的學者及先進不吝指正!
佐藤將之
2016年8月
於日本大阪,關西大學南千里國際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