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虛實輪轉的運動故事
曾文誠(棒球球評)
盧建彰導演和我逛著藝廊,展區不大陳列品不多,加上我沒什麼藝術修養,所以兩三下就走完了一圈,既無聊又無知的我和導演玩起來了,學著其中一件畫作內容,我蹲馬步雙掌往前推出掌風,同一時間盧導向後躍起,做被我掃到狀。兩個加起來超過百歲的人很幼稚地玩著,然後……
等等!這本書的作者明明是陳祖安,怎麼寫起她老公導演來了? 好像也不能怪我,不論出遊或聚餐我們兩家人或加一些友人在一塊,祖安總是很安靜地站在老公旁邊,跟我那位牽手很像、很傳統,總是把場面留給家裡的男主人。當然盧導話也多,很難不注意到他,但過往我有一、兩次心裡這樣想著,以祖安最近(二○二二)才拿了個台大碩士的文憑,加上過去廣告圈創意的工作經驗,應該有不少話能說、不少意見可發表才是。結果,就收到了她這本書的書稿。
我是祖安論文的口試委員,在整個審核過程中,不是場面話,我看到她很認真撰寫論文的一面,所以沒有翻閱本書之前,我還以為這也會是很硬的書。雖然同樣寫的是運動,但完完全全不是喔! 就一句話,很有創意的一本書,不愧是廣告公司出身的人。
她用虛構的小說情節,再穿插現實中她前往各國觀賽的經驗心得,很特別的點子。因為每一篇的前半部分完全是想像出來的,所以很多情節是屬於祖安心底的願望,例如最後十篇描述她的頭號偶像Kobe 並沒有離我們而去,如果他還在,祖安會帶我們看究竟會發生什麼事;又假設若道奇新老闆是台灣人、台灣棒球隊打進奧運冠軍戰等……好想這些事成真啊!
因為「虛構」,所以祖安玩了些「同音異字」的哏,你會看到不少好像很熟悉但又陌生的球星跑進書中—勸勸大家別太認真—我知道台灣球迷一向都很熱情,尤其棒球迷,常帶著這份熱情去看待所有事情。如果你閱讀完本書,對祖安開的玩笑很快對號入座,然後上網說三道四,接著引發媒體報導,而向來不關心運動、連東奧國手名字或競賽項目都會寫錯的民意代表,開始一窩蜂跑出來關切,政論節目也找來平常都不看書的名嘴來噴口水……屆時,大家就會很好奇這本書倒底在寫什麼「碗糕」(uánn-ko)? 然後瘋狂搶購,一星期內連刷好幾版,告訴你們,這就是祖安這種廣告出身者的陰謀,千萬別上當啊!
本書也可視同為「完全出賣親友手冊」,她幾乎把認識的親朋好友都寫進去了—是的,也包括我—所以,當我看到那些也有一點交情的共同友人一直被她惡搞時,很難不大笑出口。然後最惡搞的是他們夫妻本身,據說在我寫這篇序時,盧建彰導演尚未看過書稿,換句話說祖安為了這本書連枕邊人都賣了,為了創作如此六親不認令人髮指。
書中說他們夫妻到各國看比賽遇到的衰事實在太多太多,足跡掃過必哀鴻遍野,那是一種神祕力量的展現,可怕到二○二八年洛杉磯奧運主辦單位都嚴陣以待,想盡辦法要讓這一男一女絕對無法進入美國境內,嗯! 會怕就好。
以上是祖安想像出來的情節,但說過這本書有一半是真實的,她近乎哀怨地寫到歷年來看球的悲劇,祖安十分相信他們去看球總會有衰事發生。我說那個祖安啊! 有某頭銜好像非常厲害的專家學者曾撰文提到,自認每次去看球支持的隊伍都輸的現象是不存在的,你絕對沒有那麼偉大好嗎? 如果你們家倆口真這麼強,那二○二二年上半季你們最愛的樂天如何在眼前奪冠?你們無限支持的郭嚴文又怎能從二軍上來後表現長紅?
但我不要爭辯這個,我希望大家看看每一章節中她去各國看球的心得分享,那是真粉絲純運動迷的真愛,你可以慢慢爬梳享受其中。當然,大家也要一起祈求該死的疫情早日真正結束,跟著祖安這本書的導覽,出國去享受每一場運動饗宴。
推薦序二
「大家看一下這精采且認真的play」
盧建彰(創意人)
我常覺得想像力是最強的超能力,遠比肌肉很大塊能影響世界,而想像力的培養,可能和眼界有關,你看到愈多種生活,就愈有機會變化生命;你見識愈多種創意,就會愈謙卑地要求自己再多想兩套想法。
旅行不只是為了玩,而是要改變自己的生命計劃,藉由不同國家社會的生活哲學,重新給自己一個命題的機會,好稍微靠近屬於自己平安且歡喜的生命答案。
看比賽更不會只是為了分數,那種分數你自己想打幾分就幾分,一點也不重要,更別提那些規則是人自己訂出來的,世上其他生物可都不知道。認真探究起來,似乎也大可不必去關心、在意,一樣活得下去,那又幹麼花上時間、金錢買票看比賽呢? 當然,一定有遠大於分數,遠大於一個圓形物體被人們移動來移動去的意義。那些規則形成了限制,在有限的資源下,去理解限制,並試著找出旁人在相同條件下還沒想到的方法,那就叫創意。而球賽就是創意的展場,你看的每場比賽便是個人、團體間的創意競賽了,你享受的不只是那球到了哪個正方形或圓形裡因此得了分,你享受的,是那些強壯的身體支撐的強壯腦袋彼此的較勁。
否則,若從環保角度,一群人耗費水電,看另一群人跑來跑去追著球耗費身體能量,不是很不珍惜資源嗎? 不是很不環保嗎?
我是相信運動救人類的。
一個青少年若有一個喜愛的運動,就會大幅度降低他在社會逞兇鬥狠的機會,你的精力都在場上燃燒了,就少了把火發在陌生人身上的可能。對家庭和睦也大有幫助,我從來沒有跑完二十公里後返家和家人口角的經驗,因為我通常躺在地上,懇求我女兒給我一杯水喝。我通常,嗯,以我女兒的說法是,「爸爸很乖」,哈哈哈。
我認為運動會帶來神智的澄明,我所有作品都在運動後產生,這也讓我這業餘運動愛好者不禁想像,那些職業運動員有多壯闊的心靈地圖? 要是他們有多餘時間產出,世上該有多少偉大作品?
而且,美國五百大企業的執行長九成以上,都有校隊的運動經驗呢! 會運動的,才會賺錢啦,如果你很在乎錢的話。
很多時候,我看來是沒有計劃的,但其實,我只是有很多計劃,並計劃著變化,這是我從運動員身上學的。
還有,好的運動員幾乎都是好旅行家。你要快速適應氣溫,你要立刻決定你的飲食習慣是否要因當地食材調整,你連水都要能夠快速接受,幾乎永遠在碰見陌生人,更甚者,時差得盡量對你沒差,否則,你勢必無法成為頂尖;再來,如果你認床,你大概無法進入職業世界。凡此種種,都讓人可以確定運動員快速且強大的適應力不只在場上,要快速解讀對手策略、做出反應,更體現在場下,能立即分析判讀風土民情,讓自身調整並保持在高檔。容我說一句,在如此變化快節奏的災難時代,運動員不只是旅行家,更是可學習的倖存者模式。
於是,我對這本書認真了。
認真的不是那些運動員名字的變體,而是那看似荒誕的情節,未必不是種寓言,更未必不是種預言,我從中學習,並往前兩步,把這當作教科書(?)
人生如逆旅,你玩得開心嗎? 還是都沒玩到?
人生如賽場,不動也會被三振的,你在怎樣的故事裡,低頭看看球衣上的號碼,你可以改寫故事結局,一如這書。
自序
Kobe Bryant的生日倒過來是我的生日
洛杉磯時報/記者茱蒂.施沒有報導
二○二二年八月二十三日,是已故NBA球星科比‧ 布萊恩(Kobe Bryant)四十四歲冥誕,他遠在台灣的一名女球迷,甫以四十六歲(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八日生)之齡,取得運動管理碩士學位,成為該研究所最高齡的畢業生。埋首撰寫論文的同時,她還完成了一本運動旅遊著作,獻給科比做為生日禮物,因為若不是對科比的癡迷,痛恨運動的她完全不可能做這麼多和運動相關的事。
體育學術研究將「運動」分為「參與性運動」與「觀賞性運動」兩大類別。對於能躺就不要坐,能坐就不要站,從小到大最討厭上體育課的我來說,當然從來不想「參與」運動。但沒想到在即將奔五的人生中,運動參與了我大半輩子的旅程,甚至還讓我提著老花眼鏡跑去讀運動管理研究所,因為我實在太愛「觀賞」它了。
我是因國球棒球而愛上看球;因迷上Kobe 而去世界追逐運動賽事。球賽讓我的人生充滿樂趣,也為熱愛自助旅行的我,在旅程中創造許多獨有的風景。從拚命工作賺錢、積假飛去洛杉磯看Kobe 開始,到婚後和老公每年安排以運動為主軸的蜜月旅行,再帶著女兒繼續全家運動親子遊。我喜愛每場精采的觀賽經歷,更享受每趟旅程因球賽帶來的美好(或可笑)故事,這是我記憶一座城市的方式。
若你並不是運動迷,我仍十分推薦在旅程中安排看場球賽。這就像你不一定多懂藝術,還是會去美術、博物館;不是料理大師,也想逛逛當地的市場;沒有特別敬虔的信仰,仍能走訪各種宗教中心,因為那是更能理解城市文化脈絡,深度體驗當地生活的方式。在多數主流的觀光城市,看球賽絕對也能讓你過過當地人的日常,而這也是多數旅遊攻略,不會建議規劃的行程,如果想來個不一樣的打卡點,運動賽事非常值得一訪。
期待疫情趕快過去,在報復性出遊展開之際,這本書能讓運動迷去國外看球時,為觀賽經歷增添一些故事性;也能讓非運動迷出國旅遊時,為自己安排一場另類的必走行程!
警語|瘋狂癡戀Kobe 的我,只要能和他有一絲關聯,都會想辦法無限延伸,像是我的生日是三月二十八日,而Kobe 的生日是八月二十三日,328,823就是一種命中注定的迴文。所以我也想藉由此書,把Kobe 和我的運動旅行人生永遠相連。因此全書包藏了大量私心想望,還請讀者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