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把「最新閱讀技巧」整理出來,寫成書的理由
開篇我想和各位讀者說明一下,關於我為何想要寫作本書的三個強烈動機。
其一——
「佐佐木先生,你到底是用了什麼方法,才能蒐集到這麼多跨領域的資訊呢?」
這是我和許多人見面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每天早晨八點,我會在推特(Twitter)和臉書(Facebook)上,介紹大約十篇左右,不同領域的新聞報導。
而且每一天,我還會利用所有能夠擠出來的零碎時間,用眼睛掃過約一千篇新聞報導的標題。想當然,這些新聞報導肯定良莠不齊,呈現「魚龍混雜」的狀態,而我所做的就是把「龍」給找出來,然後免費和大家分享。
這件事情我從二○一○年的年末開始執行,已經成為每天早上一定會做的例行公事了,而且在幾乎「無休」的情況下,堅持了十年以上。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新聞工作者,並不常在電視上亮相。雖然在知名度較高的報紙和雜誌上有連載專欄,但也不是人盡皆知的暢銷書作家,更沒有如大學教授般顯赫的頭銜。
儘管我不過是順著自己「對知識感興趣」的好奇心,去閱讀大量的資訊,並持之以恆地「在每天早上,向大家介紹我所找到的『值得一讀的報導』」而已,沒想到推特上的「跟隨者」(Followers)竟然年年增加,目前已達七十八萬之多。
知道這件事的人,通常會對這個數字感到驚訝:「七十八萬名追隨者,也太厲害了吧!」因為我確實不靠「知名度」和「媒體曝光度」來吸引人。
其實我所做的,只不過是磨練自己的「閱讀力」(読む力),然後加以活用而已。其結果卻是得到了推特上,七十八萬名用戶的關注。
我之所以能擁有這樣的「閱讀力」,和任何天生神力或特異功能,都八竿子打不著任何關係。正如本書之後會提到,我所做的不過我是找出「符合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當道時代的『新閱讀法』」,然後磨練「個人專屬技巧」,並將「Know-How」體系化後,加以實踐而已。
有意思的是,當我把「Know-How」傳授給其他人之後,得到了不少正面的反饋。例如:「沒想到竟然有這種閱讀方法啊!」、「閱讀報導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有鑑於此,我才想要把自己正在實踐的「閱讀力」最新「Know-How」整理在一本書裡,和更多的讀者們分享。這是我寫作本書最初的動機。
「不需要集中力」的「輸入」(Input)與「輸出」(Output)技巧
我想寫作本書的第二個動機,和以下這幾個問題有關——
「最近讀書的時候,都無法集中精神。」
「總是會一直盯著手機看。」
「不一會注意力就不集中了。」
「明明沒有什麼事,但就是會想去碰手機。」
我被人們問到上述這些問題的頻率實在太高了。
每當被問到這類問題時,我總是會毫不猶豫的回答:「其實根本不需要『集中力』喔!」、「就算精神不集中,一樣能大量『輸入』與『輸出』。」然後幾乎所有的提問人,都會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
為什麼我敢說得如此斬釘截鐵呢?那是因為我自己也在親身實踐「不需要集中力的閱讀和產出」。
身處在這個智慧型手機的時代裡,人們其實需要擁有,以「集中力難以持續」為前提的「新型閱讀方式」以及「新型產出方法」。然而就我個人的觀察,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人不在少數。
一個人就算沒有集中力,只要他能夠妥善使用並積累「五分鐘的短期集中」,一樣能夠閱讀書籍和文章,並將吸收到的內容,轉變為自己的「智能」。
話雖如此,我絕無否定擁有「能放下智慧型手機,專心讀書」這種高超技能之人的意思。只是在當今這個時代,對絕大部分的人來說,要他們暫時放下手機,基本上已經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了。
因此我認為,接受「散漫」、「無法集中精神」是智慧型手機時代的「通病」或「現代
病」,反而有利於我們反過來對其加以利用。
事實上,只要能擁有「與注意力渙散的智慧型手機時代相符的閱讀力」,我們就能有效率地閱讀許多東西,且能完成一定的產出。
本書中,我將會公開所有「不需要集中力」的「輸入」以及「輸出」技術。
讓腦袋保持「創造力狀態」,是有訣竅的
我想執筆本書的第三個理由,源自於閱讀過拙著《CURATION策展的時代:「串聯」的資訊革命已經開始!》、《層化的世界》和《時間與科技》的讀者們,經常會問我:「要怎麼做才能像佐佐木先生那樣,生得出這麼多的點子來呢?」
除了個人著作的讀者外,在我於二○○八年開始,每週固定寫一篇,目前已連載接近七百期的付費專欄「佐佐木俊尚的未來地圖報告」(佐々木俊尚の未来地図レポ—ト),以及每天在推特的評論裡都會看到,不少人留言表示:「佐佐木先生經常在文章裡提出讓人驚嘆的想法和點子耶!」
其實在接受各路媒體的採訪時,我最常被問到的,就是類似上一段裡出現的那些問題。
我想寫作本書的第三個動機,也是企圖一口氣回答完所有這類型的問題。
當然我也必須告訴大家,很遺憾的,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無論什麼時候,都能想出好點子的公式」。
但不管任何人,其實只要為創造出「嶄新想法」和「出色點子」打造好「基礎」,就能確實提高產出的可能性。
不斷地去閱讀大量書籍和文章,將其內容有效率地轉化為自己的「智能」,這麼做可以說就是在「讓自己的腦袋超快速化」。
與此同時,能讓腦袋處在「充滿創造力的狀態下」,使我們得以靈光一閃,想到「嶄新想法」和「出色點子」的訣竅,其實是存在的。
有效率地閱讀大量書籍和文章,把「知識」儲存在自己體內。
藉由把儲存的「知識」妥善地保留在腦海裡,來提高出現「靈光一閃,想到『嶄新想法』和『出色點子』」這種狀態的機率。
正式進入本書的主題後,我會向讀者們說明,以上這兩點不但可以同時完成,而且還具有協同作用(Synergy)。
這是我不斷摸索之後所找出的訣竅,並也長期地加以實踐。
關於筆者個人的做事方法,將在本書的後半一舉公開。
我也曾經歷過,與「知」無緣的生活
在前言的最後,我想稍微談一下個人的「知的歷史」。
雖然現在不少人都會誇「佐佐木先生的閱讀方式很厲害」,但在過去,我大半輩子所過的,可以說其實是和「知」沒有什麼關聯的市井生活。
回頭審視過往的人生經歷後我發現,自己所受過的教育和「知」還真沒有關係。
雖然我曾在全國性的大報社工作超過十年以上,但在這段期間裡,自己不過是一名專跑殺人事件這類新聞的記者而已。我除了要對殺人犯進行調查,還得跑到刑警家,乞求他們施捨情報,真的是和「知」八竿子打不著關係。
時間再往前回溯,我孩提時代所處的家庭環境,同樣與「知」無緣。
母親再婚之後,養父對於我想要獲取知識這件事,不知為何一直很反對。或許是因為不希望看到拖油瓶去閱讀那些「好像很厲害」的東西吧,他經常會對我咆哮:「只知道看書,長大以後成不了幹正經事的大人。」
說來也巧,當時我剛好看到了每日新聞社開出「不問學歷」的「新卒」徵才訊息,就試著報名參加考試,並且幸運地合格了。於是,我就這樣進入了不太能拿得上檯面的「事件記者」這一行裡。
現在回頭來看,我的人生過得還真是「順其自然」啊!
我在大學時期幾乎沒有好好上課,雖然在成為新聞記者後,學習到如何進行採訪和快速寫好原稿的技巧,但這半生一路走來,始終與「知」無緣。
儘管如此,「閱讀」仍是我從孩提開始直到今天,最喜歡做的事情。我對「知」一直抱持著很強烈的渴望。
因此從結束新聞記者職涯、短暫經歷了編輯工作,直到最後選擇成為自由工作者(Freelance),我始終把「知」放在心裡很重要的位置,並要求自己要不斷地去澆灌它,使其成長茁壯,與此同時我也將其視為個人的無上喜悅。
就在我辭掉新聞記者轉為自由新聞工作者那個時期,「網際網路」的大浪席捲而來。
從那之後,知識不只存在於大學研究室裡那些既厚重又昂貴的書籍裡,大量的「知」被公布在網路上,每個人都可以觸碰到「知」的本質的時代,終於來臨了。
上述轉變讓我感到興奮無比,在轉換跑道成為自由新聞工作者的這二十多年裡,我藉由妥善運用網路,積累了許多有關如何養成個人「閱讀力」、「知識」和「觀點」的Know-How。
本書中想介紹給讀者們的技巧,都是我個人摸索出來的。
因此它們既不「正統」,也沒有任何高人為其背書。
儘管如此,我仍希望讀過本書的讀者們都能了解到,就算是一個與「知」如此無緣的人如我,依然能達到這樣的高度。
另外,對於那些和我一樣成長於沒有良好學習環境的人,我希望能藉由本書的內容來與你們共享,我們都重視的「知」。
現在正是更加重視「閱讀力」的時代
二○一一年的「東日本大震災」以及從二○二○年起開始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無不加速了人們對舊媒體的不信任,「只要有看報紙和電視新聞,應該就沒問題了」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網路上雖然有大量「優質的資訊」,但同時也充斥著許多「奇怪的資訊」,例如:陰謀論和充滿憤怒的毀謗中傷言論等。
該如何從這些資訊裡,挑出優質的部分呢?
我們要做的不只是蒐集「優質的資訊」而已,還要對這些資訊進行深刻的解讀,藉此來提升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但該怎麼做,才能培養出得以用不被烏雲遮蔽的眼,來觀看這個世界的能力呢?
我們所身處的現在,是一個更加重視「閱讀力」的時代。
透過閱讀,可以讓人獲得「知識」和「觀點」,但最終,我們還得將這些東西變成自己的「知肉」才行。(譯註:「知肉」為本書作者的造詞。按本書內容的脈絡,可將此詞彙理解為「知識的血肉」,亦即「能派得上用場的知識」。)
筆者寫作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幫助讀者們做到這件事。
這本書的內容包含了所有我也正在實踐的「閱讀力Know-How」。
我相信,只要能夠領會本書的內容,讀者們一定都能成為「知的王者」。
佐佐木俊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