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孤立無援……
別慌,你永遠不是獨自一人努力著!
=榮獲2022年台北市文化局藝文補助=
首位長期於網路推動「#精神疾病去汙名化」之倡議者
一部關於情緒、創傷、愛恨、成長的尋光之作
▍一位多重情緒障礙患者的孤獨
洪子如April,罹患憂鬱症、躁鬱症、PTSD,
在生病之前,她是一名開朗熱情的影像工作者。
27歲發病後,經歷鬱期的低潮、躁期的狂躁,創傷如影隨形,
不僅與親愛的人疏離,甚至遭受網友訕罵,
讓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每一刻都在質問存在的目的。
因為不符合旁人認為該有的「標準」模樣,
彷彿成了世界上最孤單的個體。
▍在生命幽深角落,凝視脆弱和矛盾
情緒障礙為生活帶來重重困難與不適應,
卻也讓April迎來一場蛻變……
她在難受時拚命寫字,紀實崩壞後的內心世界,
深入刻劃面對憂鬱症、躁鬱症、PTSD第一手的狀態與感受,
主動替自己貼上「精神疾病患者」的標籤,
在社群打造談論「精神疾病去汙名化」的空間,
直視疾病在身上所發生的一切,並努力在混沌中尋找活著的意義。
確診後三年間,經歷了情緒極高極低的變動,造訪過理性無法抵達的地方,
一直到如今她能平穩袒露自己的脆弱和矛盾。
看著她的生命足跡,就像看見我們自己的生活,
同樣充滿對人生的懷疑和盼望、對愛戀的欣喜和憂傷、對未來的恐懼和勇敢。
▍去汙名化的第一步,從理解開始
本書的出版不僅僅是一個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命紀錄,
不為了博取同情,而是為了讓讀者了解情緒、精神疾病的多重面向──
#如今我對憂鬱症最嚴重的認知不是死,是很想活著但很不舒服。
#愛的需求是被觀念餵養,活著根本是一場洗腦,放棄也是很勇敢的。
#憂鬱症患者沒有當下,他們是被時間留住的一群人。
#我面對PTSD的方法,永遠不會是該死的放下。
#躁鬱症所顯露的行為都是性格的反向,每一句憤怒,其實都是說給自己聽的。
#或許憂鬱症的天賦是將一切視為已失去之物,而我們是被製造出來感受真實的人。
無論是身心症病友、陪病者或對精神疾病一知半解的你我,
人人都曾有過悲傷、失落、痛苦與創傷,
即使有的傷口無法輕易療癒,
至少這本書能陪著你,在黑暗時刻盡情悲傷、放手去活。
這次,我們不加油,願「理解」能瓦解「誤解」。
本書特色
▶▶▶「病後,一無所有的日子」,坦露發病時的生活與思考。
▶▶▶「愛是邪教」,書寫與情人間的故事,以及對「愛」的定義。
▶▶▶「活著」,漸漸摸索出好好活著的辦法。
▶▶▶特別收錄「練習社交問答集」,對病友的提問提出實用建議,時而幽默、時而寬慰。
【書封設計理念】
以透明雷射膜造成的色彩反射與變化,
搭配隨意且具破壞性的塗鴉,
呈現內心不規則、無法定義的各種情緒。
各界好評
丁寧│演員
于子育│演員、歌手
方億玲│而立書店店長
沈可尚│導演
坤娜Queena│PATH身心靈・坤劇場共同創辦人
夏金剛│壹顆好心創辦人
馬大元│身心科醫師、YouTuber、親子專家
張家銘│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前理事長
莊明翰│《憂鬱世代》作者
陳璿丞│析心事務所所長、精神科醫師
蘇禾│肯愛社會服務協會祕書長
──動容推薦
「因為疾病,我們更加完整。」──方億玲,而立書店店長
「善待自己,需要多少深呼吸、願意、和相信?要經歷多少退縮、迷惘,才能確信活著就是意義。這本書提供的真實密碼,足以陪伴每一個不安的靈魂。」──沈可尚,導演
「感謝作者真誠而勇敢地向這個世界拋擲出一次又一次的信號,在最深的暗夜裡,她用熾熱的心迸裂出絢爛的花火,一朵又一簇、毫無保留的,用文字呼喊、呢喃、詠嘆……生命,是那麼的疼痛又那麼的美,既狂暴又溫柔、既殘缺又如此圓滿。在她的火光底下,生無可戀,或許更甚是種自由。」──坤娜Queena,PATH身心靈‧坤劇場共同創辦人
「Here comes April:情緒有多豐富,世界就有多豐富……雖然豐富的代價包含痛苦。」──馬大元,身心科醫師、YouTuber、親子專家
「不同於林奕含用房思琪故事投射個人的遭遇,子如用第一人稱寫下自己躁鬱與創傷後壓力症發病前後的心路歷程。但相同的是,兩人都希望幫『精神疾病去汙名化』發聲。精神疾病是大腦疾病,不須羞恥,不要排斥。當更多人都能和子如一樣不避諱地談論,精神疾病自然能去汙名化。」──張家銘,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前理事長
「一本重回創傷、勇敢出征、直搗生命意義的動人好書。」──莊明翰,《憂鬱世代》作者
「謝謝作者April願意站出來分享自己的經歷、創傷和療癒的過程。去汙名化,需要有更多像April一樣的人分享、像采實文化勇敢地出版。作者在書中提到如何和醫生配合,如何了解藥物,如何在停藥和使用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點。只要願意治療,你也可以伸出手,成為治癒的希望。」──陳璿丞,析心事務所所長、精神科醫師
「整個世界安靜無聲,但內在的每一個人格都在尖叫,那樣的尖叫,該如何讓身邊的人知道?走過憂鬱症的人可能都做過這道題,而書寫是很好的方式,因為當身邊的人知道,就能啟動有效的交流,讓壓力開始釋放,了解──一直是陪伴的啟發點。」──蘇禾,肯愛社會服務協會祕書長
「讀著小女新書手稿,看到她鉅細靡遺描述自我的感受,如此真誠又貼近人心,這三年承受這麼多的痛苦後,有坦露心路歷程的勇氣,真的很不簡單。身為母親,目前最大的希望是:繼續『活著』才能持續為『精神疾病去汙名化』發聲,這只是起頭。願子如揭露自我的故事,可以造福一些沉痾已久的人。至少,我們有同類,我們並不孤單。祝福大家平安!」──作者洪子如的母親
「April生病的過程,我在網路上關注了一陣子,雖然整個過程被稱為生病,但對我這個旁觀者而言,April有好大的能量,是非常撼動我的。April在過程中的努力和掙扎,也給了我很多力量和鼓勵。」──讀者試閱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