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送行者的喃喃低語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這本書已經有相當多讀者認識了,再多的言語也難增添原文的精彩,我只說我的感覺。
我閱讀這本書的時間點很特別,是在很難得空閒的一個午後,我剛好一個人在工作室裡。這本書如果略略地看,其實一、兩個小時就能讀完,如果細細地看,大概半天也能一個字一個字地慢慢走到最後一頁。
不過,就算能很快讀完,我們絕對不能輕忽這本書對我們心靈的撞擊力道。
「人似乎要站在死亡面前,才看得清生命的輕重!」
這是我最近讀到,讓我各種感覺同時翻騰湧現的書,這種情緒亂竄的現象,就我個人來說,十分罕見。有時候因為作者所描述的死亡現場,讓我感覺恐怖而起了雞皮疙瘩;有時候又因為作者本身獨特的抑鬱個性,讓我感覺人生的淒涼灰暗;有時候死亡逼出了意義,讓我看到光亮;有時候人性的醜惡被攤開,讓我感到氣憤,但是又無奈喟嘆……
我猜,這本書就算很久很久以後再看到,還是能帶給我很多啟發。因為很少有人能從這個視角,去凝視生命的最後。
「死亡現場,不是只有無盡黑暗和淚水,它是看清人生的鏡子,湧現生命力量的地方!清掃死亡現場,不只是清理有形之物,也是一次次生命的重整!」
這是本存在主義味道相當濃重的書,「若真實地站在死亡面前,答案或許就會清晰可見」。
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活
廖心筠/收納教主
身為遺物整理師的我,當初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勾起了很多工作時的場景,比較不同的是特掃隊長處理的是遺體和遺屋,而我處理的是遺物。
但我們之間共同的點就是,透過我們的視角,觸摸那些留在房子裡的一切,可以看見屋主移動的軌跡,透過整理,可以從遺物看見他最珍惜的記憶。
村上春樹說,遺物是曾和亡者一起行動的影子。看著這些物品,他們離開後剩下的東西,可以想像他們生活時的心情和樣貌,真是不勝唏噓,那些藏在物品背後的愛,在最後一刻才被看見。
每一個死亡,都凸顯生命存在的意義,我們是最終為他們畫上句點的人,怕死就好好地活,靈魂來這裡的目的,是希望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能有這條生命好好地活著,真的很幸福。
看到這些錯過與懊悔,每一場死亡都給我們上了一課,有一天我們都會死,終將逝去,能不能在我們還活著的時候,就好好珍惜。
生命很難講,你永遠不知道那一刻何時到來,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活,活出你的最精彩版本,生命不要留下遺憾,踏實地過每一天。
清除死亡,也刻下生命的印記
郭憲鴻(小冬瓜)/人氣YT頻道「單程旅行社」
二○一六年時報引進出版的《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是一本題材特殊、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作者原是日本的一位部落客「特掃隊長」,他所從事的工作,對我們來說是很特別的例子——如果在台灣,他可說是同時兼任接體員、禮儀師、遺物整理師、居家清潔員等多重工作!
但也或許正因為如此,在這樣的生活背景下,有機會一窺有別於常人所見的風景,也因此訴說了一些特別奇妙的生死故事。
其中有的就像台灣一樣,在告別式上眼睜睜看著家屬為了一丁點小事,爭執成一團;但也有各式各樣孤獨死的現場,有兒子延請作者打掃母親的遺物,或是父親一起幫忙作者清潔兒子留下的遺體痕跡……
「清理有形物體,但卻目睹無形之物,清除死亡的痕跡,卻也刻下生命的印記」,正如作者所說的,就算天天接觸死亡的人,也不見得就能夠領悟死亡,成為透徹、豁達的人。但應該能夠理解作者所說的——至少應該盡情體驗一次人生!這也是我們僅有的一次機會,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