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活
  • 電子書
隱形創傷:成為大人的我們,該如何療癒看不見的童年傷痛?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54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隱形創傷:成為大人的我們,該如何療癒看不見的童年傷痛? (電子書)

  • 定價:400
  • 優惠價:280
  • 可購買區域:香港、澳門、台灣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創傷,可以透過自己的探索被重新審視。
而看見,就是療癒的開始。
  
  為什麼無法離開不健康的關係?為什麼總愛上不對的人?
  為什麼無法相信別人?為什麼總對類似的事感到不舒服?
  
  我們以為,小時候受的傷長大就會好,然而有些傷不會消失,還會在碰到相似經驗時不斷復發,帶來更深遠的傷害。只有看見與理解長期被忽略的傷口,才能走出重複上演的情節,展開全新的人生。
 
  因為嚴父的管教,無法建立良好關係的曉佳;渴望關注與愛,不停進入有毒關係的吉娜;總是積極生活,卻突然產生恐慌的菲利浦;善於偽裝情緒,越來越不了解自己的阿森;從小到大什麼都不缺,卻陷入空虛的祺宇;熱愛藝術卻順著父母期待選擇金融業的雨菲;經歷網路霸凌,恐懼、焦慮又孤立的南希。
 
  逃避關係、對愛渴望、莫名恐慌、自我否定、沒安全感、空虛無力、身體不適…各種突如其來的情緒與身體反應,都來自未被處理的創傷體驗。
 
  擁有中西方近十年專業臨床經驗的心理諮商師王嘉悅,透過豐富的案例與嚴謹的分析,介紹七種典型的人際創傷:家庭暴力、養育缺陷、喪失與死亡、疾病、情感匱乏、分化受阻、集體與權威適應障礙,並對如何修復和療癒這些創傷提供了獨到的見解。
 
  長大成人的我們,雖然無法回到過去阻止創傷事件發生,卻完全有能力透過覺察、理解、接納與創傷和解,改變限制性信念,走出有毒關係,跨越困住自己的心牆,活出更勇敢、更真實、更飽滿的人生。
 
  人生不是排練好的劇本,而是一個不停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只要不斷做出新的選擇,就能走出以自我創傷體驗為中心的劇情,活出自由而強大的自己。
 
誠摯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海苔熊/Podcaster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嘉悅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諮商碩士、美國國家註冊心理諮商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註冊系統註冊心理師。擅長個人成長、原生家庭、女性成長等話題。深入且詳細地了解自己的成長創傷,是每個人自我理解、自我接納、自我成長的重要一步。
 

目錄

推薦序一 告別「隱形創傷」,點亮覺察之光
推薦序二 為什麼人會有突然崩潰的時刻
前言 自愛與自省是打開人生新局面的雙翼
第一章 療癒創傷,走出劇情
創傷的個體獨特性:我應該為此感到痛苦嗎
創傷的特點:重複、困惑與停滯
禁錮或金繕:你可以帶給心理創傷的兩個結局
回顧創傷:探索過去,理解現在

第二章 理解原生家庭創傷
爬蟲腦:生存的創傷
哺乳動物腦:情感依戀的創傷
認知腦:自尊的創傷與認知矯正
創傷的類型

第三章 來自家庭內部的危險
強迫性重複:傷我最深的人,為何我卻難以離開
家庭暴力:為何人際交往中很難控制憤怒情緒

第四章 早期養育缺陷與親密關係
在愛情中「被騙」:早期養育創傷對人的影響
忽遠忽近的親密關係:兩種對於原始恐慌的防禦反應
愛的藝術:去識別自己在關係中所恐懼或迴避的

第五章 死亡與喪失帶來的創傷
哀悼原來如此漫長:與他人之間的玻璃罩子漸漸消失
哀傷陷阱:失去重要他人,如何走出痛苦
死亡焦慮:註定面對的恐懼

第六章 疾病帶來的創傷體驗
生理疾病:傳染疾病會讓我無法生存和工作嗎
慮病與恐懼:我應該用多大力氣來擔心疾病
疾病的表象:我們真的需要完美的健康與外表嗎

第七章 空虛與孤獨
缺乏鏡映的成長體驗:你能看到我嗎
情緒顆粒度:深入理解自己的情緒

第八章 分化受阻的創傷
安全了,才能獨立:你有自己的心理安全基地嗎
敢獨立:獨立的心態分為「自給」和「自足」兩個部分
從內攝到內化:面對外界的期待,如何堅持做自己
「假性分化」:能反抗,就是獨立嗎
婆媳關係:與原生家庭分化不足導致的婚戀問題

第九章 來自學校的創傷體驗
權威的力量:我的生存由權威掌控嗎
與同輩相處的創傷之一:過度競爭的傷疤
與同輩相處的創傷之二:霸凌

第十章 情緒負性能力
親密關係:如果註定和「錯的人」在一起,怎麼辦
接受痛苦:忍受痛苦才能擁有創造力

後記
參考文獻
 

推薦序一 
 
告別「隱形創傷」,點亮覺察之光
陳歷傑(親密關係諮商師)
 
  卡爾.榮格(Carl Jung)說,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你的意識時,那它就是你的命運。
 
  在做親密關係諮商師之前,我對這句話理解得並不深刻。那時我只有一種朦朧的感覺,似乎很想逃離「原生家庭」這道枷鎖,也隱隱感到某種命運的「強迫性重複」。
 
  做諮商師後,我似乎對潛意識與命運之間的關係有了直觀的體驗。我的很多來訪者都會驚訝地發現,自己一不小心就活成了自己討厭的人的樣子。比如,很多遭遇出軌的伴侶會驚奇地發現,明明自己遭受過父母出軌帶來的傷害,並因此朝著與父母特質相反的方向尋找伴侶,但找著找著,自己的另一半就變成了當初傷害自己的人的樣子!
 
  而出軌一方的故事也大同小異。他們中的很多人小時候也遭受過父母出軌或者離異的創傷,曾經信誓旦旦自己不做那樣的負心人,可是,活著活著就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其實,榮格早已告訴我們原因,當潛意識掌控我們的生活時,當我們內心還存在很多「隱形創傷」時,我們會不自覺地陷入對悲劇命運的「強迫性重複」。
 
  只有我們真正敢於正視深埋在心靈深處的「隱形創傷」,願意用覺察之光去照亮潛意識,命運才有可能出現轉機。
  我也是因為原生家庭的「隱形創傷」走上了心理諮商師的道路。
  母親在我九歲時病逝了,我因此很早就有了對於疾病與死亡的恐懼創傷,當然,更有至親離開的「被拋棄的創傷」。
 
  我的父親很快再婚了,我開始經歷組合家庭的複雜。其實母親在世時,她和我的父親也因為性格和成長環境的迥異而爭吵不斷。我性格中一直存在的「刺蝟」的一面,估計也是來自童年的「隱形創傷」。
 
  禍不單行。我的父親又遭遇了失業危機,家裡經濟狀況一落千丈,再加上組合家庭的矛盾以及周圍人的白眼,我小小年紀就飽嘗「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滋味……
 
  因此,我對人性的複雜與內心的探索產生了興趣,早早開啟了記錄自己「情緒與想法」的日記之旅。在個人電腦時代來臨之前,我發現自己已經寫滿了十幾本厚厚的日記本。儘管再去翻閱青春期的記錄時,我發現其中更多的是情緒的宣洩和對命運不公的感嘆,但是這份堅持記錄的習慣讓我有了一個情緒的出口,讓我的「隱形創傷」有了被覺察的可能,而不是被壓抑在心靈深處形成內傷……
 
  後來的我成功逃離了原生家庭,學習自己喜歡的法律專業,做了法官,後又去海外高校讀了管理學,但最後我還是「鬼使神差」地闖進了「心理諮商」這個領域,並且找到了家庭創傷療癒這個使命。療癒他人也是療癒自己,我們遇到的每一位來訪者也都是諮商師自己的一個側面。在他人的故事裡,我們深深地照見彼此,看見便是療癒的開始。
 
  榮格說,當潛意識被呈現,命運就被改寫了。這也是我推薦王嘉悅老師《隱形創傷》這本書的原因所在。
 
  王嘉悅老師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諮商碩士、資深心理諮商師。她用豐富的案例和嚴謹的理論分析,向大家呈現她對「隱形創傷」的點滴細節的總結。
 
  對我這個跨界諮商師來說,這些有益的總結與提煉具有很強的啟發和借鑑意義。這些總結既有法律人的細緻嚴謹,又有管理學人的工具化思維,更有資深心理學人的悲天憫人情懷,這些都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一氣呵成讀完本書。這也是我很願意寫這篇「拋磚引玉」的序言的原因。
 
  我很喜歡嘉悅老師的這段話:
 
  「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所堅持的,就是真誠地面對自己,並持續探索自我。在這種面對和探索的過程中,時間會給你最寶貴的財富:自省和自愛。在你走到那一步之前,你可能也會像艾瑞克森一樣感到困惑、迷茫、痛苦,但沒關係,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請記得,不要放棄探索和接納自己內心的童年自我。」
 
  心理學療癒經典《擁抱你的內在小孩》(Face to Face with Fear: Transforming Fear Into Love)的作者克里希那南達(Krishnananda Trobe)提醒我們:
 
  「我們童年都有過身體或情緒上被遺棄的經驗,那份傷痛是如此的難以抗拒,以致我們將它深埋在無意識中。我們的生命能量試圖從這樣的傷痛經驗中復原,但是在我們重新意識到這些兒時的經驗之前,療癒是不會發生的。」
 
  所以,創傷療癒是一條漫長的路,當我們能夠真正正視這些「隱形創傷」時,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原來那些負面情緒都是幫助我們走進內心探索之門的鑰匙,能夠幫助我們好好地理解自己的內在創傷、同理對方,最終讓我們能夠彼此袒露脆弱、彼此看見,真正實現深度親密。
 
  讓我們一起跟隨這本《隱形創傷》勇敢地走上探索與療癒之路吧!
 
推薦序二
 
為什麼人會有突然崩潰的時刻
溪子(資深心理諮商師)
 
  在電影《靈魂急轉彎》(Soul)中,男主角終於如願以償登台表演爵士樂之後,卻感到悵然若失,帶他登台演出的前輩和他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一條小魚遇到了一條大魚。大魚說:「你好呀,小魚,你要去哪裡呀?」小魚說:「我要去尋找大海!」大魚笑了,說:「你就在海裡呀。」小魚說:「什麼? 這才不是海! 這只是水!」
 
  人的生活和關係裡也有很多這樣的情況。比如有人希望追求值得信任的關係,但遍尋不得,從此覺得所有關係都是不安全的;或者有人想要透過努力學習、工作取得優異的成績,實現自己的價值,卻發現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其實,人們追求的很多關係體驗,比如被愛、被尊重、被理解等,都像小魚追求的「海」一樣,如果不能透過修正內在體驗而感受到它們,就會始終覺得那些都只是「水」。
 
  嘉悅在這本《隱形創傷》中展開剖析了人在各種不同人際情景裡的各種情感反應、對關係的理解等,生動地闡釋了人到底為什麼受傷,又如何療癒恢復。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各種「隱形創傷」是廣泛存在的:從各種不合理的期待或要求到過度的競爭與比較,再到各種無法避免的人際衝突和侵犯。只是社會語境教育我們,只有理性、平靜地面對各種批判和傷害,才能不造成更大的損失。殊不知,在這個過程中,內心的傷害已經發生,並且往往被忽略了。
 
  過去受到的傷害可以被掩藏,就像瓷器上隱蔽的裂痕,也許平日看起來並不明顯,但是,當瓷器受到強大的外力或是極速的熱脹冷縮時,就會突然裂開──就像書中描繪的那些人突然崩潰的時刻。所以,看到這些隱蔽的裂痕至關重要。
 
  只有看到了,才能開始細細修復,開始自己的療癒之旅。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作「強迫性重複」,也就是說我們曾經遭受的創傷,後來在人生中以其他形式不斷重複。比如,童年時期被父母忽視,可能成人後就會因愛上「不可能獲得的人」而一次次陷入痛苦的親密關係。比如,小時候沒有很好地建立自尊,在長大後的人生競爭中常常深感「我不配」而不敢爭取。我們之所以常常忽略這些隱形創傷,是因為表面上看起來它們並沒有影響我們的生活。實際上,它們在我們的自我認知、溝通過程、我們的人際交往和親密關係、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中,都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很多人都在講「術」,也就是我們怎麼做、說什麼話、運用什麼技巧就能變「好」。這相當於我們只修剪一棵大樹表面的樹葉,這很難引發真正的改變。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能告訴你那些影響和限制你的「根」在哪裡—在隱形創傷裡。我們只有追根溯源,才有可能真正改變。
 
  嘉悅是目前少數既有西方心理學教育背景,又有中西方近十年臨床經驗的專業諮商師。她對這些豐富的經歷進行了凝練,對隱蔽卻又重要的人際創傷進行了深刻的心理解讀,也在如何修復和療癒這些創傷方面具有獨到的見解。本書案例生動有趣,專業理論豐富,讀起來酣暢淋漓又深入淺出。
 
  在當下社會,隱形創傷是一個普遍存在但又一直被忽視的話題。每個個體的成長、自我的實現、困境的掙扎往往都與創傷、重建有關。就像書中所描繪的金繕一樣,創傷經歷不僅是負面的經歷,更是一個人成長、讓自己的人格更豐富甚至產生和他人更多連結的機會。這也是本書中最安慰人心的部分。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066871
  • EISBN:978986506693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9MB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3/11/24
劇透警告

人生自古誰無傷?問題是你看見了嗎?

有些創傷,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已經受傷了,以為只是一種難受的情緒,不想讓它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努力把它壓抑下去了而已。它,一直潛伏在我們的內心陰暗處,用隱微的方式在影響著我們。

自從接觸心理方面的書籍後,知道自己內在有創傷,也因為看見、理解而療癒了一部分,然而認識自己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這本《隱形創傷》中所舉的例子,讓我看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他人和自己的影子。

以下就有感章節作記錄。

☘️書中第二章講人類有三重大腦,即爬蟲腦的杏仁核:關於危及生命安全的創傷被儲存在此。哺乳動物腦:儲存依戀關係的創傷。認知腦:儲存關乎自尊、自信感受的創傷。

也提到這三種創傷的治癒及修復:


第一種:生命安全層面的創傷,需要擁有長期支持性的安全的關係和環境。

第二種:依戀層面的創傷,需要對關係有新的體驗和領悟。

第三種:認知層面的創傷,需要對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進行矯正。

「一些損害自尊自信的創傷,恰恰來自人更高級的自我認知和對他人的認知。但這些高級的認知也會被扭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明明有能力和資源去過更幸福的生活,卻因為失去自信心而陷入痛苦。」

曾經有位朋友對我說過一些話,對方眼中的我,大約就是以上這段敘述的大意。而我,確實在自尊自信這一塊需要療癒。

本章所述創傷的類型,就像光譜的兩端,一端是關係過近,分化獨立受到阻礙 ;另一端是關係疏離,被拋棄感、對關係感到不安全。

曾經的我對於人我之間的界線並沒有很明確的劃分,總是希望和朋友建立起緊密的關係,然而隨著友誼一段段地嬗遞與消逝,我慢慢地擺盪到了光譜的另一端,畢竟,維持友誼是需要付出能量心力的,而我目前沒有那麼多的能量了,只能慢慢尋找與累積滋養的關係,看能否走到光譜的中間值😊

☘️第四章關於早期養育缺陷與親密關係中,我覺得自己也有故事例子裡,主角對人際關係的「二分性」:即「關注我的人」和「忽略我的人」。對關注我的人,對方品格上的一些小缺點,如果勸告無效,我好像還是會睜隻眼閉隻眼。這很大程度上是混淆了「需要」與「愛」,是因爲需要一段關係,但又害怕失去,所以會選擇忍耐,直到受不了爲止。

看了這章才明白,愛不是人天生的能力,而是一個人滿足了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後才會發展的能力。而能夠判斷一段關係是只滿足了混淆的需求,還是有更清𥇦的尊重、承諾和付出,是人在尋求關係的過程中最需要具備的能力了。

☘️第五章講死亡與喪失的創傷,其中一段敘述,真的完整描述了我的感受。

「喪失對人最重大的影響之一,是讓人感覺原來一切重要的關係都難免會終結,從而沉浸在悲傷之中,損害他們重新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連結的動力和能力。」

原來,這告訴了我,在我內心還有著尚未處理的悲傷。

☘️第八章講分化受阻的創傷中,有段敘述也很有感:
「人們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濫好人」,有時這些「濫好人」處理問題的方式似乎會讓周圍親密的人覺得太忍讓、太委屈了,但他們自己並不覺得很痛苦。同理,也有很多在旁人看來似乎過於強勢和有攻擊性的人,他們往往會在人際關係中讓他人體驗到被強加和壓迫的感覺,但是他們似乎並沒有感到不合理並想要改變。這是因為這些處理方式,是在他們自主的行動和實踐中建立起來的,在他們的個人經驗中是有效的、自洽的。」

這段讓我想起某些親友,真的就如書中所述,完全沒有自覺。

☘️第九章講來自學校的創傷體驗,提到最常見的霸凌問題。

學校即小型社會,校園中的霸凌也會在社會上各個領域中出現。書中對霸凌者的心理也有分析。

「霸凌是一種群體行為,旁觀者的觀看對霸凌者來說很重要:透過這種膚淺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力量並獲得優越感是霸凌者最大的目的。很多霸凌者形成的問題模式在於,他們缺乏基本的同理能力,真的認為自己能夠從欺負他人上獲得優越感,會把其他人的脆弱反應理解為自己的勝利和力量展示,所以越是對他們的霸凌行為做出脆弱反應的人,就是他們越喜歡的欺辱對象。」

「要避免霸凌需要接受十分系統的社會和學校的心理教育,教育孩子們自己的邊界不可被侵犯,要有自信和有能力拒絕任何不合理的侵犯以及去尋求他人的幫助。教育所有孩子不要做助長霸凌的「旁觀者」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旁觀者的注意和認同是霸凌者的根本動力,如果霸凌行為引發的不是旁觀者的注意而是忽視、反對、鄙視,霸凌者感到自己的行為得到的不是社交地位的提升而是下降,霸凌就不會發生。」

/

作者在書中提到,整個社會似乎崇尚「理性」重於「感性」。

我也有同感,好像理性就是文明與進步的象徵;提到感性,不免有貶意,似乎和情緒化、多愁善感…畫上等義詞。

即便是喜歡閱讀的人,也是把商業思維書擺在首位,人文書只是作爲輔助的感覺,但個人覺得,能打開人體的全面感知,比單一執著於大腦腦力要來得完整。

這本書,是一位熱心的學伴送給我的,當她看見書中的文字段落,覺得有感,便想著或許我也會有興趣。

這本書寫得滿淺顯易懂,每一章都有個案說明爲例,可以讓讀者參照個人經驗去體會。

如果你對認識自己、自我療癒也有興趣,不妨看看這本書。
展開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心際迷航記|最終章>>陪你穿越迷霧找到最好的路,心靈導航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