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熱賣
  • 電子書
印度茶葉百年風雲:從種植到杯中,探索印度的茶葉傳奇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7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印度茶葉百年風雲:從種植到杯中,探索印度的茶葉傳奇 (電子書)

  • 定價:419
  • 優惠價:335
  • 不可銷售區域:中國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印度茶葉百年風雲:從種植到杯中,探索印度的茶葉傳奇》深入探討印度的茶葉種植歷史、社會影響以及與國際貿易的關係。這本書全面介紹了印度的茶葉產業,以富有敘事性的筆觸跨越了一個世紀的時間軸,揭示了茶葉在印度社會、經濟和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書中深入探討了大吉嶺地區的茶葉種植歷史,詳述了茶葉種植的起源,以及在多元種族背景下的大吉嶺人的生活。隨後,作者帶我們探索了杜阿爾斯和特萊地區的茶葉種植,揭示了森林砍伐與茶區拓展、鐵路建設與茶園勞工之間的關係。

南印度半島的茶葉種植是本書的另一重點。這裡是印度茶葉的重要產區,作者描述了從肥沃的尼爾吉里山脈到叢林處女地的瓦亞納德地區,再到最南端的辛伽姆帕提等地的茶葉種植情況。

書中還詳細探討了殖民地時期的茶葉資本與貿易,如英國管理代理公司的角色、茶葉經紀與拍賣的流程,以及孟加拉商會和印度茶葉協會的影響力。

此外,本書還描繪了英國茶園的開拓者,探索了他們的生活和掙扎,並深入了解了阿薩姆和西北部的中國茶工,以及被奴役的阿薩姆茶園勞工的生活情況。

最後,書中討論了英國的茶葉科學研究及其影響,並介紹了五十週年茶禧的慶祝活動。全書不僅為讀者揭示了印度茶葉的深度和廣度,而且也對印度的社會經濟變遷以及國際貿易的發展有所貢獻。

透過本書,讀者將對印度的茶葉產業有深入的了解,包括其過去的起源、當今的狀態,以及未來的展望。《印度茶葉百年風雲:從種植到杯中,探索印度的茶葉傳奇》不僅展現了印度茶葉業的豐富歷史與脈絡,也揭露了茶葉對印度社會與經濟的深遠影響。

無論是熱愛茶文化的讀者,或是對印度歷史與社會經濟有興趣的人士,這本書都提供了寶貴的視角與深入的研究。作者的細膩筆觸與全面的視野,使本書成為探索印度茶文化的必讀之作。不僅如此,對於理解茶葉如何從印度的土地上長出,並最終成為一杯熱茶的過程,這本書提供了詳盡的解釋和描述。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將能體驗到,從種植到杯中,印度茶葉的每一步都充滿了故事與歷史。

 

作者介紹

羅龍新,茶學研究員,現任深寶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華南農業大學碩士生導師。中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制茶研究室主任。著有《茶葉加工》《制茶》等著作。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大吉嶺茶葉種植
一、被騙走的大吉嶺
二、大吉嶺種茶的起源
三、多族群的大吉嶺人
第二章 杜阿爾斯和特萊地區茶葉種植
一、森林砍伐和拓展茶區
二、鐵路建設和茶園勞工
第三章 南印度半島茶葉種植
一、肥沃富饒的南印度半島
二、妖嬈的藍山——尼爾吉里山脈
三、叢林處女地瓦亞納德地區
四、阿奈默萊和高維威斯山脈
五、自然的天堂蒙訥爾
六、最南端茶區辛伽姆帕提
七、南印度半島茶葉貿易
八、尼爾吉里的中國人
第四章 殖民地時期茶葉資本和貿易
一、強勢的英國管理代理公司
二、茶葉經紀和茶葉拍賣
三、孟加拉商會和印度茶葉協會
第五章 英國茶園的開拓者
一、英國茶葉開拓者和種植者
二、阿薩姆和西北部的中國茶工
三、被奴役的阿薩姆茶園勞工
第六章 英國茶葉科學研究及作用
一、學術爭論和東北部茶葉研究
二、南印度半島茶葉研究
第七章 五十週年茶禧
附錄1 單位換算
附錄2 十九世紀英國生產的茶葉等級名稱
主要參考文獻

 

本書系統論述了東印度公司和英國人在現西孟加拉邦大吉嶺地區、杜阿爾斯和特萊地區、南印度半島地區拓展茶葉種植的情況,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解讀印度殖民地時期茶葉資本及貿易和英國茶葉科學研究的發展,以及在印度茶產業開發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早期英國茶葉種植者、中國茶工和印度茶園勞工群體及個體的命運。18—19世紀國家之間的貿易競爭不僅是經濟命脈的競爭,也涵括個人命運的奮鬥和掙扎。從植物或商品傳播的角度來看,幾百年的茶葉全球化歷史,留下痕跡和影子的大多是英國、荷蘭等國人的記錄。中國茶工參與英帝國茶園開發中的一段晦暗歷史痕跡都已經被殖民者抹去,或者只留下模糊的虛影。在混亂的社會洪流之中,已難以尋找中國參與者清晰的軌跡。
綜觀英國在印度大陸開發茶產業的歷史,反映了一種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的作物在世界範圍內發現、引種、馴化、傳播和產業化、全球化發展的歷程。實際上,原產於中國的茶葉在國外被正式投入產業化利用之前,在歐洲經歷了將近300多年的資源收集、研究、發掘、評價的科學研究過程。自14世紀開始,義大利最早興起文藝復興運動,然後擴展到西歐各國,帶來科學與藝術革命,興起一股探索自然、認識自然的科學思潮。在此過程中,廣泛收集和研究植物分類作為認識自然的方式也風行歐洲。地理、天文、數學、物理、生理學和醫學取得的成就,引發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16世紀大航海路徑的拓展,引領了跨地域商品、資金、人員的流動,帶來有形或無形的思想、知識、材料等的擴散和傳播,極大地推動了植物的收集和傳播,航海遠征船隊的隨隊醫生和員工在外域積極地採集植物標本、收集奇異植物帶回本國。歐洲諸國如義大利、荷蘭等開始紛紛建立植物園,競相開展植物探尋、考察、收集與植物分類等研究。在此期間,引種和馴化來自世界各地的農作物、園林植物、經濟植物成為歐洲植物園的主要研究內容。16—17世紀歐洲成功地引種和馴化南美植物(如玉米、馬鈴薯、甘薯與菸草等植物),極大地改變了歐洲的經濟、社會和文明進程,進一步促進了全球跨大陸、跨國家、跨地區之間的植物探險獵奇和經濟植物的利用。18世紀以來,航海貿易、殖民地擴張則加速刺激了全球的植物引種與傳播,催生了經濟植物的產業化和全球化,使殖民地經濟產業發生了深刻變化。無疑,探索自然、認識自然是其內在驅動力,歐洲殖民者的貪婪與經濟植物的巨大價值的共同作用改變了當時的世界經濟、社會形態和格局,茶葉的開發就是典型的例子。
大航海和全球探險引發了歐洲人對高度文明、富饒的東方世界強烈的探索慾望,探險者、傳教士、貿易商、旅行者、自然學者等來到中國尋找新的植物資源。據載,大約最早的關於中國茶葉記錄之一是1558年出版的義大利耶穌會教士、作家喬瓦尼·彼得羅·馬菲(Giovanni Pietro Maffei)編纂的書籍Historiarum Indicarum,libri XVI,其中第6卷有一段著重描寫了中國茶葉,稱「茶葉」為貴族飲用的延壽草藥,必須盛在精緻的瓷杯裡才能享用。威尼斯共和國地理學家喬萬尼·巴蒂斯塔·拉穆西奧(Giovanni Battista Ramusio)於1559年出版的《航海與旅行記》(Delle Navigationi et Viaggi),也記載了波斯商人介紹神奇的中國茶葉。
真正見到茶葉實物並且品嚐過茶葉的是最早進入中國的葡萄牙傳教士。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曾訪問過廣州的葡萄牙多明我會傳教士加斯帕·達·克路士(Gaspar da Cruz)在1569年出版的《中國志(詳細記載中國事物以及特點的文章)》一書中,記述了明朝時期廣州喝茶的習俗:「如果有客人來訪,主人會為客人遞上一種稱之為『Cha』的熱水,裝在瓷杯裡,有幾個客人就準備幾個杯子,杯子盛在一個精緻的盤子上。這種熱水藥味很重,顏色發紅,是一種略帶苦味的草藥調製而成。中國人常喝,他們通常用來款待尊貴的客人,我也有幸喝過幾次……」
1583年,進入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抵達廣東肇慶府。此後,他在中國傳教和旅行期間發現和記載了中國茶葉。利瑪竇寄回歐洲的書信曾提及中國茶葉:「有兩三件事是歐洲人完全不知道的,我必須在此簡要說明一下。首先,中國人、日本人和他們的鄰居都知道,有一種灌木用它的葉子調製出一種著名的飲料,稱為cia。……在這裡,他們在春天收集它的葉子,把它們放在陰涼的地方晾乾,然後製成乾燥的葉子,釀造一種飲料,供他們吃飯時飲用,也供朋友來訪時飲用。在這種晚餐場合,只要他們還在一起交談,就會不斷地送上。這種飲料要小啜而不是喝,而且總是熱著喝。它的味道並不令人不快,有點苦,通常被認為經常服用是有益健康的……」
1557年,葡萄牙人占據澳門並取得貿易權,開創了中國茶葉出口歐洲的先河。中國茶葉透過澳門轉運葡萄牙里斯本,但在茶葉商貿上,葡萄牙人輸給了荷蘭人。1607年,中國茶葉首次作為商品由荷蘭東印度公司經印度尼西亞爪哇轉運荷蘭引入歐洲,開始在歐洲傳播,至18世紀30年代,以巴達維亞(現印尼雅加達)為貿易中心的荷蘭茶葉間接貿易達到鼎盛。而真正將中國茶葉大規模傳播至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是後來崛起的英國東印度公司。英國人最早尋找茶葉的記錄可追溯到1615年,東印度公司在日本平戶的代理威克姆寫信給在澳門的同事伊頓,信中請伊頓給自己寄一些「口味上佳的茶」。166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一艘商船從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帶回高級中國茶葉作為禮物送給國王。1669年,東印度公司第一次從爪哇島萬丹訂購了143磅茶葉。1689年,東印度公司第一次直接從中國廈門訂購茶葉進口至英國。但在17世紀下半葉,英國商船僅偶爾運回少量價格昂貴的茶葉。17世紀中期,英國上層階級已經開始接受飲茶,但飲茶僅流行於英國上流社會和貴族的活動及家庭生活。至17世紀末,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進口茶葉數量開始增長,據東印度公司1697年6月30日的商業日誌記載,商船首次運回約8922磅茶葉,價值8000英鎊。1698年至1702年,東印度公司船隊陸續帶回幾千至上萬磅的中國武夷紅茶和松蘿茶。進入18世紀60年代,茶葉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經營的最大宗商品,其貿易量已超過荷蘭。尼爾.弗格森在《帝國》一書中言:「1703年,一艘『肯特』載29250公斤中國茶抵達倫敦,這艘船運載的茶葉幾乎是上一年英國進口茶葉的總量。」「1756年,喝茶成了英國人日常生活中一個普遍的習慣。」自此,中國茶葉源源不斷地進入英國市場,茶葉深刻地影響英國的政治和社會,改變了英國人的生活方式。
18世紀以來,以英國皇家邱園、英國切爾西藥用植物園、蘇格蘭皇家愛丁堡植物園等為代表的對全球植物的探險、收集、研究和利用到達高潮。繁榮的茶葉貿易,具有巨大經濟價值的茶樹自然引得歐洲人垂涎欲滴,其背後潛伏著一股隱祕的科技競爭和智慧博弈。雖然中國明末清初以來採取閉關自守的政策,使得歐洲殖民者的植物獵手難以輕易地獲得中國茶樹,然而也阻擋不住歐洲的傳教士、商人偷偷進入中國採集植物和茶葉的樣本。蘇格蘭醫生詹姆士·坎寧漢姆(James Cuninghame,1665—1709)是最早成功地從中國采回茶葉標本及樣品的人。1697年他乘坐一艘私船到中國,1698年7月船到了廈門,他在那裡待了6個月,收集了174種植物標本和其中84種的種子。同時,他僱用當地藝術家畫了800多幅水彩植物插圖。1700年,他受英國東印度公司僱傭再次前往中國,在浙江舟山群島待了兩年,收集了大量植物標本和種子,首次採集了中國茶葉標本及樣品並帶回英國。他在浙江舟山採集的茶葉標本和樣品至今依然保存在倫敦歷史博物館達爾文中心。這是一份編號為「857」的茶葉樣品,標籤上英文標示為「一份來自中國的茶葉」,還有一份珍貴的乾枯褐黃色的茶葉枝條帶茶花的標本。這也許是英國人最早進入中國內地採集的活體茶葉標本和茶葉樣品,也許是世界上現保存最久的茶葉樣品和茶葉標本。詹姆士·坎寧漢姆在1702年或者1703年2月12日致英國博物學家漢斯·斯隆爵士(Hans Sloane)的信中說:「……我也給你們兩人寄去180種植物標本冊,雙份,大多數都是新的,保存很好,我盡可能貼上標籤做了描述(只要我有時間和觀察的機會),一些茶葉種子……」詹姆士·坎寧漢姆的行動開啟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僱用植物獵人在中國各地採集有價值植物的探險序幕。
隨著英國海外貿易和殖民地擴張,植物的引種、馴化和產業化背後,始終閃動著帝國爭霸、殖民擴張的野心,原產於中國的茶葉不可避免地成為歐洲殖民者虎視眈眈的目標。178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隊曾從中國廣州竊取少量中國茶籽攜帶到加爾各答,種植在羅伯特·基德上校的私人植物園中(加爾各答皇家植物園前身),該植物園成為首次引進中國茶樹種植的植物園。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約瑟夫·班克斯博士當時兼任東印度公司的顧問,他廣泛地收集中國茶葉的相關資料和訊息。1788年年間,約瑟夫·班克斯博士就收到了來自東印度公司駐廣州的僱員布拉德肖(Bradshaw)送來的24幅茶樹和茶葉加工繪畫作品。1793年英王喬治三世派遣特使喬治·馬戛爾尼率領外交使團出使中國,向乾隆皇帝祝壽並尋求通商。1816年阿美士德勛爵(William Pitt Amherst)率領英國使團第二次訪華。約瑟夫·班克斯博士積極支持派團前往中國,堅持要派遣植物學家、專業園丁和畫家參加探險,建議使團在旅行中盡可能多地收集植物標本、種子和有關訊息,尤其是茶樹。他從私人的圖書館中借給了馬戛爾尼78卷書和一套關於中國茶葉製作工藝的圖畫,供代表團使用。馬戛爾尼使團全部費用由英國東印度公司承擔,英國東印度公司委託使團一項特殊的祕密任務,請求盡可能地收集關於中國茶樹種植的訊息。毋庸置疑,英國東印度公司是全球植物獵手的最主要資助者。
英國東印度公司不僅僱用職業植物獵手,而且公司的許多職員本身就是專業的植物學家。約翰·李維斯(John Reeves)就是其中的一位。約翰·李維斯15歲時在倫敦的茶葉經銷行實習,1808年加入東印度公司。1811年他受東印度公司派遣前往廣東,擔任東印度公司的助理驗茶員,後來成為茶葉檢查官(tea inspector)。臨行前,英國皇家協會會長約瑟夫·班克斯博士委託他收集植物和有關訊息。1816—1817年,約翰·李維斯受英國園藝協會(The Horticultural Society)僱傭從中國收集植物和動植物繪畫。1812—1821年,約翰·李維斯從廣東寄給班克斯許多書信,信中內容包括諸多與茶葉相關的內容:「寄去中國插圖書,不久會寄去一些茶苗(1812年12月27日)」,「給班克斯夫人寄去了各種茶葉」,「給班克斯爵士寄去了一株茶苗和一些茶樹種子。中國人有製作超薄錫箔的方法,這是英國需要的(1814年2月6日)」,「機會合適的時候會告訴班克斯爵士他能在哪裡獲得好的茶葉(1814年10月1日)」,「寄給班克斯爵士……皇室用的一個茶葉樣本(1815年2月14日)」。由於約翰·李維斯的重大貢獻,1817年他被選入英國皇家學會和林奈學會。1831年,約翰·李維斯返回英國時,帶回的中國動植物圖譜就多達數千幅。
18—19世紀的以英國殖民主義者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植物引種、馴化和經濟植物產業化浪潮,已成不可阻擋之勢。早在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大陸開發茶產業之前,荷蘭、葡萄牙就捷足先登,將中國茶引進至印度尼西亞、巴西和大西洋島嶼種植。172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第一次提出引進中國茶籽在印度尼西亞爪哇種植的設想。182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從日本引進茶籽種植在印尼茂物種植園。1827年至1833年,荷蘭茶葉審評師J.I.L.L·賈克布森(Jacobson)6次進入中國,從中國盜取茶籽,僱用中國茶工前往爪哇種植茶葉。他1843年撰寫的《茶葉的生產和製作手冊》和1845年出版的《茶葉的篩分和包裝》是英國人最重要的茶葉技術參考書。1809年,葡萄牙殖民者從中國澳門招募數百名中國茶工,帶著盜取的中國茶籽來到巴西里約熱內盧種植茶葉。1820年,葡萄牙的亞速爾群島從巴西引入中國茶籽,種植在其中最大的島嶼——聖米格爾島(Sao Miguel),成為歐洲第一個種植中國茶葉的島。然而,真正將茶葉商業化引種成功的卻是英國東印度公司。
英國東印度公司正享受著獨家壟斷與中國茶葉貿易帶來的巨額利益,自然不考慮立即從中國引進茶葉種植。183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被取消了與中國茶葉的壟斷貿易特權,使東印度公司立刻著手引進中國茶樹。1834年,英屬印度總督威廉·班提克獨具慧眼,把握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成立茶葉委員會,標示著在印度殖民地茶產業開發的正式啟動,從此改變了一個殖民地國家的命運。19世紀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植物獵人逐漸進入中國內地,對中國茶葉的探險一直持續至近代1848—1851年英國植物獵手羅伯特·福瓊進入中國。而彼時,英國在印度殖民地的茶產業開發已經取得初步成功。
1866年,英國人將阿薩姆茶樹引進殖民地錫蘭(今斯里蘭卡)種植。1878年,阿薩姆茶樹被引進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種植,取代了中國茶種。1903年,英國人將阿薩姆茶樹引進東非肯亞種植。
從全球視野回顧茶葉在英國殖民地的傳播與全球化的歷史過程,我們可以大體上劃分出中國茶的科學研究和在印度大陸引進、種植、產業化的四個階段過程:(1)發現中國茶葉和植物學研究階段(16世紀—1834年)。(2)茶產業實施和試驗階段(1834—1860年)。(3)茶產業高速發展階段(1860—1918年)。(4)茶產業穩定發展階段(1918—1950年)。這一發展歷程是一幅英國殖民戰爭、政治、社會、經濟多重層面交織纏繞的歷史畫卷,一片茶葉改變了19世紀中國、英國、印度三個國家的歷史命運。
21世紀的今天,英國原殖民地印度、斯里蘭卡、肯亞三國已成為國際上最大的紅茶生產國、出口國。據國際茶葉委員會統計,2019年全世界生產茶葉615萬噸,其中印度139.0萬噸、斯里蘭卡30萬噸、肯亞45.9萬噸,這三個英國原殖民地國家占全世界茶葉產量的35.%;中國茶葉生產量279.9萬噸,占46.%。2019年全世界茶葉出口量189.5萬噸,其中中國出口36.7萬噸,占世界總出口量19.%,主要出口非洲國家和地區;肯亞出口49.7萬噸,斯里蘭卡出口29萬噸,印度出口24.4萬噸,三個國家占世界總出口量54.%。在消費方面,全世界茶葉消費量585.9萬噸,其中中國227.6萬噸,占39.%;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原本不飲茶的印度,2019年消費茶葉達到110.9萬噸,占全世界的19.%。另一方面,十多年來,中國從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進口紅茶。2019年,中國從國外進口茶葉4.43萬噸,其中從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進口紅茶3.64萬噸,金額1.26億美元。現今風靡國內的新式茶飲(如奶茶、水果茶)的茶葉大多數是採用從這三個國家進口的紅茶作為原料,街頭年輕人手中握著的那一杯奶茶,很可能是用印度阿薩姆紅茶或者斯里蘭卡紅茶製作的。
今天,中國茶產業的茶園面積、茶葉產量、茶葉消費量雖然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一,但是現今國際茶葉貿易規則、茶葉商品名稱等級卻是英國人在100多年前制定的,並且一直沿用至今!國際茶葉市場上,英國原殖民地國家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生產的紅茶依然是國際茶葉市場的主流,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茶葉品牌依然壟斷著歐美茶葉消費市場。歷史總是戲劇性地重演著相似的篇章,如果我們從歷史、經濟角度研究和審視英國和印度茶葉發展史,從中國茶葉的傳播中總結出一種商品的全球化演變和發展規律,便能從過去的路徑發現或預測未來的趨勢,依然不失其歷史研究價值。茶葉在19—20世紀的傳播,就像一杯陳年的老茶,經過繁雜的加工和時間的沉澱,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如何從歷史的記憶中探索前進的方向?中國茶產業的「工業化」和「全球化」依然任重道遠。

 

詳細資料

  • EISBN:9786263630932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MB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飲食】柿子文化電子書暢銷展:極致美好,每一步都往美好人生邁進,電子書任選85折起,有聲書、影音課程79折起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