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誕生在蘆溝橋事變的前夕,這事對我有無比深刻的意義,我自覺我的生命和苦難是不可分的。因此,當我拿起筆來,要寫自己,要寫這個時代的時候,我不能無視於這一代青年的苦難。
這一代青年的苦難包括兩方面:肉體和心靈的。肉體上,顛沛流離,生活在炮火的煙漫裡。心靈上,掙扎幻滅,飄浮在無數思潮的衝擊中。對於前者,我並無絲毫怨艾和自憐,任何艱苦的環境,對受難者都是嚴酷的考驗;對於後者,我深深感到惆悵,有不知所以的責任感。
「五四」這個黎明的日子,這個偉大啟蒙的開始,帶來了新舊、東西的鬥爭,可愛的一代生靈,也隨著葬送其中了。就這一點來說,我覺得功過不是在任何思想和學說的本身,而是在我們的選擇上。假定中國文化是優越的,我們不妨以頭顱為長城來護衛它;假定西洋文明是高超的,我們就不妨丟棄一切跟隨它;假定二者都有優越高超的地方,我們不妨嚴肅地整理一下,除其雜穢,留其精華,做一個中西文化的大結合。這選擇的標準,應當是如何適應我們的生存。然而,中國人就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一種明辨是非的決心。直到今天,在這樣嚴重的生死關頭。尚不能有稍許覺悟和警醒。事實很清楚,在今日的地球上,誰能掌握科學──科學的思想與科學的方法──誰就是強者,誰就是最有資格生存的人。在我們中間,一部分人看清了這個事實,高呼發展科學的口號,對科學卻沒有正確的認知;一部分人表面上承認這個事實,可是一旦科學思想牴觸了傳統的時候,他生怕做了傳統的叛徒。我不曉得該怎樣批判這種現象,但我覺得觀念的謬誤是錯亂的原因。拉拉扯扯,馬馬虎虎,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如果想過活,想有更遠的生存!
錯誤的是上一代,這是青年的呼聲。但是,我們自己該怎樣警惕,如何不做下一代的罪人,這是一個嚴重的疑問。不然,歷史永遠會重演,苦難永遠會循環,中國人的悲哀愈來愈會變得深沉!
我是抱著上述的隱憂來描寫這一代的。
在本書裡,我毫無諱忌地指出這一代青年惡劣的病症是逃避和意志薄弱。逃避的前提是自私的打算──個人的享受、名譽和金錢,意志薄弱的結果是頹廢、消沉、麻痺。我不敢追問,如果說國家的前途是決定在青年身上的話,這是個多麼可怕的想像!
我不相信病症是絕望的,但首先要找出病因,其次是承認這個事實,然後,我願提出一個藥方。
(一)建立一個真實的觀念──面對現實,不逃避,不自欺,是什麼就是什麼,不因傳統和習俗的壓力而裝飾自己。
(二)建立一個生存的信心──我有很多朋友,拿他們生命的大好歲月,在生死間打轉,深陷在矛盾中,既不敢勇敢地接受死亡,又不敢為生存創造和犧牲,於是──死呀!活呀!呻吟呀!最後是麻木、蒼老,兩手空空,搔著滿頭灰白的髮痕。
如何完成這樣的信念,當然牽涉很廣,但我想一切要由本身做起,心理的建設是必要的。我覺得現在的青年有四條路可走:一條是自殺,一條是出家,一條是本能地活著,一條是奮鬥,創造更好的生活。
如果你說活著就是痛苦,無往而不是悔恨,人注定要在追求與幻滅裡終其一生,而你真正敢於承認這個事實的話,我勸你自殺。如果你說世界無論如何總是醜惡的,生命也畢竟是虛空的,故不打算在今生中有什麼收穫,而你真正敢於承認這個事實的話,我勸你出家。如果你說阻力是那樣大,我是這樣薄弱,並且我對自己不存任何希望,我只是活著,庸庸碌碌就算了,而你真正敢於承認這個事實的話,我勸你本能地活下去。如果你說,我還年輕,我為什麼要受苦,路是人走的,理想是人創造的,我不信我的生命拚不出火花,放不出光芒,而你真正敢承認這個事實的話,我勸你奮鬥,奮鬥,創造更好的生活。
生命是你的資本,你當然可以任意化用,對前三種人,我欲無言,對最後一種,我仍願多談幾句:
怎樣做呢?假定你生存的意志是不可動搖的,而有勇氣以此意志改變環境,不任環境毀滅你的意志,並且從幻想(所謂幻想應該是一個臆測,而沒有任何保證能使此臆測成為事實)裡逃出來,認清現實,對自己的能力做客觀的估計,然後,對環境的處理:(一)認識環境,(二)適應環境,(三)改造環境。對自己的處理:建立一個永久的理想(相對於生命而言),而為你一生奮鬥的目標。為達成此一目標,就必須有一個完整的計劃.並以此計劃指導你的生活。
對這個時代裡,那些不可避免的悲苦的感受怎樣處理呢?這是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方向的大問題。
我自己以往完全依著自己的感受在生活,當我悲嘆人生虛無的時候,我失去了一切工作的熱情,當我感到人世可怕醜惡的時候,我想把一切殺盡滅絕,當我感到幻滅失望的時候,我咒詛一切的愛情、友情和親情。當我感到此生蒼涼無依的時候,我想隱居小林,棄絕紅塵。感受是美的。那是促成藝術、文學、宗教昇華的情操,但若以這種感受,左右你實際的生活,其結果就不堪設想,對於那些多愁善感,帶憂鬱氣質的人,其情勢就更加嚴重。我現在處理這些感受的方法,是把它當作客觀事實的存在一樣。是的,人生總是免不了幻滅、失望,一切都是無常的,樂極必有悲,但那是事實,像二加二等於四的事實,你當然不會被這樣的事實騷亂不安,這正如同雖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仍要活下去一般的堅決。我想,西洋人那樣地重視科學,重視理智的生活,但他們的藝術、宗教、文學,仍是那樣地豐富和燦爛,恐怕就是他們把握了生命的感受和生命的工作實際分離的結果。
我過去受兩個人的影響最深:一個是叔本華,他曾把我的生的意志根本斷喪。一個是屠格涅夫,他曾把我對愛情的嚮往完全打破。但現在我反省起來,不是他倆有任何過錯,而是我自己對知識的接受和思想的了解、態度發生問題。
比如,叔本華,他說世界是意志的表象,對的,他說人是受盲目的意志所支配,也是對的。但這與你是否要生存,似乎沒有直接的連帶關係。如果你讀過他的傳記,你當會知道叔本華也是一個珍惜生命的人。
屠格涅夫的作品裡,那樣地諷刺愛情,諷刺女性的弱點。對的,那是他主觀的看法。他說愛情是世界上最愚蠢的東西,如果你不願接受幻滅,你最好不要接受愛情,也是對的。但這和你是否要棄絕愛情,以及對愛情如何感應,也似乎是兩回事。如果你了解屠格涅夫,你當會知道,他的愛情生活是多麼的豐富,多麼的充滿羅曼蒂克的氣息。
我愛叔本華,我愛屠格涅夫,但這愛是我對知識和文學熱愛的一部分,它不應該阻礙我的生存。
本書之所以命名為「狂流」,是以此來象徵愛情,因而愛情成為本書討論的中心。但這並不意味著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愛情,而是說年輕人的生活、思想、苦悶和徬徨,看起來是和愛情那樣緊緊地結合著,而不可分割。
以往,我自認我是個不懂得愛的人,我先是把愛當作幻想、自私和占有。繼而又把愛當作本能的衝動,慾的發泄。後來認為愛是思想和人格的結合,是一種超然的精神生活。最後,乾脆視愛是一種形式,是現實生活的一面。但當我稍微懂得一些的時候,我發現以往全是錯誤,愛是一種犧牲,這種犧牲不是美的享受,不是代價的獲得,更不是對象的占有,而是無限的給予,無止境的奉獻。如果有獲得,那是被愛者的獲得;如果有幸福,那是被愛者的幸福;如果有滿足,那是被愛者的滿足;如果有血,有淚,那是你毫無怨艾的犧牲。真正的愛,不應對殘缺、醜惡、回報有絲毫計較。
這種對愛的認知,帶給我心中無限鼓舞,我實在無法把它說得清楚。但有一點我堅信不移,便是如果世界有前途,有希望,在於人類把自己的愛投入一個正確的方向。
對文學,我的經驗有限,對小說藝術也沒有深刻的理論基礎,但我堅持忠實地表達自己──說自己想說與要說的話,這是對我自己,對文學,對讀者的基本態度。
如果年輕的朋友看了此書,能開始認識自己,並思振作的話。對於我,不知該是個多大的安慰和收穫了。
一九六〇年二月十七日於秀峰山彌勒內院客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