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在古希臘語中意為兩河之間的土地,指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之間廣闊的沖積平原,大致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及其附近地區。底格里斯河在東,水流湍急,河水咆哮如同猛虎長嘯;幼發拉底河在西,水流較緩,適合內河航運,河畔城市眾多。兩河大致由北向南流淌,奔騰不息,於波斯灣入海,塑造了廣闊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河流域屬於「新月沃地」的東段,東有巍峨的扎格羅斯山,將其與伊朗高原隔開,西有廣闊的敘利亞沙漠。正是在這兩河之間,誕生了人類最早的農耕文明和城市文明,由此發展而來的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被西方學者認為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同時也是西方文明之源。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由南向北發展,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以古城西帕爾為界,北部為亞述,南部為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尼亞又以宗教聖城尼普爾為界分為兩部分,南方為蘇美,北方為阿卡德。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最早誕生在蘇美,由南向北發展演變,權力和文明的中心依次在巴比倫和亞述。早期的蘇美城邦遍佈於西南方向幼發拉底河入海口位置,並向北方延展;巴比倫以兩河流域中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接近的位置為中心;亞述文明的中心區域則在兩河流域北部的底格里斯河畔。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諸多的第一次。7,000年前,農業在這裡普及,灌溉農業於此率先發展起來,人類開始擺脫遊牧和漁獵生活;5,100年前,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在這裡被創製;5,000年前,城市在蘇美出現,眾多古代城市的興起塑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邦文明;3,700年前,古巴比倫王漢摩拉比頒布了《漢摩拉比法典》,這是人類歷史上已知的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法典。除此之外,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學校、史詩、圖書館等都出現在古代兩河流域。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在農業、宗教、天文、曆法、雕塑、文學等各方面都有著對我們今日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的成就。可以說,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曙光。
兩河流域也是《聖經》中伊甸園的所在。《聖經·創世紀》中有言:「耶和華神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裡分為四道:第一道名叫比遜,就是環繞哈腓拉全地的。在那裡有金子,並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裡又有珍珠和瑪瑙。第二道河名叫基訓,就是環繞古實全地的。第三道河名叫底格里斯,流在亞述的東邊。第四道河就是幼發拉底河。」人類文明的伊甸園正是位於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等四河環繞之地,亞當與夏娃也在此初嘗禁果,完成智識上的覺醒,這或許象徵著人類文明的初次顯現。同時,「伊甸」在蘇美語中是荒原的意思。《聖經》中還記載,亞伯拉罕生於蘇美城市烏爾,並由烏爾出發,向東跨過幼發拉底河,走向那上帝應許的流著奶與蜜之地。此外,《聖經》中諾亞方舟的大洪水故事,源於《吉爾伽美什史詩》這一蘇美語的原始版本。作為目前已知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在文化上影響著後來者對世界的認知。
「中國的文明是東方文明的搖籃,正如兩河流域的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搖籃一樣。」何炳棣在《東方的搖籃》一書中如是評價東西方兩大文明的起源,比較東西方文明起源的相同點與不同點,討論二者發端上的原始性。張光直在《考古學專題六講》開篇,便重點討論中國文明、馬雅文明和兩河文明的差異性,意欲從人類文明的整體視角探求中國文明的起源與特性。由此可見,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是探討人類文明起源,乃至反觀中國文明緣起與特性不可繞過的對象。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原始性,是我們探索人類文明起源的一把鑰匙。
我們很早就對四大文明古國耳熟能詳,然而總是對中國了解得多一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希望了解世界、了解世界史,從而可以反觀當下,方能更好地照亮我們的前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發端要早於黃河流域,很多在人類歷史上居於首次地位的發明也深深影響了世界歷史的走向。了解這段歷史,同時也是理解古老中國文明的一個參照,更能看出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祭司、神廟、征戰、弓箭,泥板上記載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千年歷史;經歷了戰火、離散、重現、釋讀,泥板上的文字為我們講述著古老文明的起起落落,既有疆場上的金戈鐵馬、神殿上歌詠女神的讚美詩歌,也有幼發拉底河畔的兒女情長。逝去的古老文明透過楔形文字再現,雖然現今已沒有兩河文明的直接傳承者,但作為西方文明之源,兩河文明並沒有完全消失,而是作為西方文明的組成部分流傳至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世界,也許這就是文明的魅力。
海量楔形文字文獻的出土,以及對兩河流域眾多城市遺址的發掘,使我們了解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成為可能。古代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城市的地方,發展灌溉農業的需要直接催生了城市文明的興起。在廣袤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我們至今可以看到為數眾多的土丘,土丘之下就可能是古代城市的遺存,今人稱其為「Tel」,也就是土丘的意思。因為古代城市的建築材料多為就地取材,由泥磚建築而成,經過數千年的歲月,大部分建築化作塵土,後人又在其基礎上建設居住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土丘,土丘之下掩埋著古代城市。然而,由經過烘烤的泥磚修建的建築物,數千年之後仍可見其當年的巍峨,經過烘烤的楔形文字泥板文獻也完好地保留了下來,泥板上的文字至今清晰可見。
目前已知兩河流域最早的城市是埃瑞都,其歷史可以追溯至西元前5,000年之前;烏魯克城市規模巨大,烏魯克國王吉爾伽美什的故事以史詩的形式保存下來,至今仍滋養著當代流行文化;烏爾城是月神南那的祭祀地,巨大的塔廟建築仍然恢宏,烏爾王陵的發掘也為我們了解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提供了直觀的實物場景;烏加里特也有大量文物傳世,建築遺存和國王古地亞雕像上的銘文,成為我們學習蘇美語楔形文字的基礎文獻;宗教中心聖城尼普爾附近,作為國家財稅中心的普茲瑞什達幹出土了大量經濟文獻,是我們了解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稅賦及經濟情況的基礎材料;巴比倫城,至今遺蹟仍在兩河流域的中部,是我們了解古代城市規劃和建築布局的絕佳案例,巴比倫城的城門之一伊什塔爾門,藍色的主體城牆上交替飾有牛、獅子和龍形獸,更是成為巴比倫文明的象徵。此外,古代兩河流域著名的城市遺址還有溫馬、拉爾撒、伊辛、基什、西帕爾等,出土有大量的泥板文獻,透過對這些浩如煙海的楔形文獻的釋讀,我們對古老的兩河流域文明的了解也越來越清晰。
本書將按照近代以來人們對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從考古發現、楔形文字破譯到構建古代兩河流域歷史發展的框架,帶領讀者了解兩河流域「不可不知」的文明。在此基礎上,我們以文化的視角,介紹兩河文明中引人矚目的文明成就,包括城市、建築、律法、宗教、貿易、契約、史詩、曆法、醫藥、婚姻,乃至社會生活中的基本觀念,結合楔形文字文獻,進而探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對西方文明以及現代文明的貢獻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