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這是一本歷史科普讀物,您能讀到它,是我們的緣分,更是我的榮幸。
我是一名中學歷史教師,任教已有十餘年。「歷史」一詞的英文是「history」,拆分開來看是「Hi,Story」。我的一位數學老師朋友開玩笑說我是「嗨,故事老師」。這個稱呼倒也沒錯,因為歷史本來就是「故事」,即過去發生的事。所以,講歷史就是在講故事。
從教十餘年來,我一直在探索如何給學生講好歷史故事,也因此積累了許多有趣的歷史知識。網路短視頻興起後,我把上課講過的一些歷史知識製作成短視頻,上傳到短視頻平臺。我講的內容多是古人的日常生活,如古人上廁所用什麼擦屁股、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今天多少錢、古代的彩禮和嫁妝貴不貴等。也許是這些話題引起了大家的興趣,相關短視頻的累計播放量,也突破了億級大關。
「古人生活」系列是想讓讀者通過瞭解古人生活的點滴片段,把握大歷史的脈搏,力求見微知著。然而,在宏大而繁雜的中國歷史框架下,這些細節雖能讓讀者感受到歷史的外在魅力,卻不易發掘出歷史的內在線索。換句話說,滿足興趣尚可,系統認知還不夠。在平時的工作與生活中,我也發現身邊的人很渴於瞭解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比如我的一位語文老師同事,在為《曹劌論戰》備課時,特地向我詢問春秋時期貴族社會的特徵。再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在看電視劇《夢華錄》時,興趣盎然地向我瞭解宋朝的社會經濟狀況。綜合這些原因,我萌生了寫一部古代通史讀物的想法,系統而通俗地介紹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便有了這部《歷史原來這麼有故事》。
坦率地講,這部通史讀物的撰寫難度超出了我的預料。因為晚期智人踏上中國這片土地,距今已有數萬年;即便從王朝興起算起,距今也已四千餘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中,人物和事件猶如恒河沙數。如何選擇取捨,怎樣貫串成線,用何種方式講述,這些問題困擾了我許久。最後,我還是將創作思路回歸到了我的職業上,從我的課堂中尋找靈感。反覆思量之後,我確定了四點撰寫原則。第一,以章回體為敘事結構,每篇獨立成文,上下篇還要有內在聯繫,讓讀者像讀故事一樣讀歷史;第二,每一節的文字量不宜冗長,只講一兩個問題,十分鐘就能讀完,不給讀者閱讀壓力;第三,語言風格與平時授課的風格接近,表述儘量口語化,讓大家一讀就懂;第四,確保歷史知識的系統性與專業性,要讓讀者有真正的收穫。簡而言之,這部書既要生動有趣,更要專業、靠譜。
在撰寫過程中,我也學習和參考了一些學術著作和論文。其中,朱紹侯老師的《中國古代史》和張帆老師的《中國古代簡史》是我多年來經常使用的備課資料。另外,網路上的北大歷史課堂實錄音訊,也讓我受益匪淺。特別是閻步克老師文采飛揚的課堂講解,讓我收穫了許多創作素材。
經過一年多的撰寫,這部《歷史原來這麼有故事》終於和大家見面了。這部書從人類的起源和晚期智人到達中國講起,一直講到南北朝末期,總共六十篇。實際上,這部書是古代通史的上半部,下半部日後再和大家見面。上半部之所以寫到南北朝時期為止,一是為了和部編版中學歷史教材的分期保持一致,二是為了上下兩部篇幅的均衡。更為重要的一點在於,南北朝時期之後的中國歷史是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日本學者內藤湖南先生在二十世紀提出了著名的「唐宋變革論」,認為唐宋時代是中國中古歷史的結束,也是近世歷史的開始。在過往的歷史學習中,我對這一觀點深有體會。夏商周時期中國是典型的貴族社會,雖被秦朝終結,但兩漢時期又形成了士族群體,並衍生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門閥政治。無論是先秦的貴族還是漢代以後的士族,都是以血緣為紐帶的貴族群體,社會發展皆以他們為主導。儘管其間有秦皇漢武的大一統嘗試,但貴族政治的基本盤並未改變。從唐宋時期開始,貴族勢力不可逆地走向了衰落。伴隨而來的,是君主權力的不斷強化,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商品經濟與城市的蓬勃發展,社會生活與文化藝術也更加世俗化。綜合上述原因,本部書寫到南北朝,下部書將從隋唐講起。
本書的定位是歷史科普讀物,雖力求知識的專業性,並融入一些史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但仍不可與學術著作同日而語。限於我的才學淺薄,書中難免會有不妥乃至錯誤之處,在此也懇請大家批評指正,以便日後修改。
最後,我還要特別感謝我曾經教過的學生們,正是他們在課堂上所展現出的熱情活力與發散思維,才讓我能夠探索出更多的歷史故事,也才有了這部讀物。史學家錢穆先生曾說,「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同時,還要帶著一種「溫情與敬意」。希望我的這本小書,能給大家帶來樂趣與思考,能幫助大家對本國歷史「略有所知」,能夠產生對本國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二○二二年六月一日寫於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