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最熟悉的鄰居──新山人眼中的新加坡
莊仁傑(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助理教授)
當八旗編輯建智向我邀稿,寫一篇有關《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的文章時,義不容辭就答應了。一方面是大學友人的邀請,一方面則是自己和新加坡的淵源等,讓我覺得可為這本書寫篇推薦序(恰好,我第一次念這本書時就在新加坡)。
作者約翰.培瑞(John Curtis Perry)是全球史和海洋史專家,因此在《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中可看見作者如何從這兩個角度書寫新加坡,而這也是全書最有價值之處。
作者把新加坡放入十八世紀至今的全球史脈絡,探討英國逐步主宰世界的過程中,如何促成新加坡的興起。現代新加坡的出現,與英國息息相關。作者指出,英國自大航海時代起積極擴張。英國在十八世紀控制印度後,為了與中國貿易,所以積極在中印航線上尋找適合的停靠點,為英國船隻提供補給與修理船隻的服務。英國取得麻六甲海峽北端的檳城後,又再取得南端的新加坡,不但確保通往中國的航線暢通,更保證帝國生命線的健康。現代新加坡就因為英國的帝國擴張,而進入世人的眼簾。
進入十九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急需東南亞各種原料,而新加坡成為這些物資原料及開發人力的集散地。同時,蘇伊士運河的開闢與電報的大量使用,不但縮短歐亞之間的距離,也使得英國與其亞洲殖民地的結合更為緊密,促成新加坡成為大英帝國在遠東的重要據點。作者從世界史的角度,特別是航運的角度切入談新加坡史,可說是首開新例。這讓人了解新加坡的崛起不只是英國在東南亞的重要樞紐,更因為十九世紀的交通與通訊科技的大躍進,促成新加坡成為大英帝國的遠東樞紐。
在談論十九與二十世紀的新加坡時,作者也頻頻從海洋史的角度切入。新加坡位於航線上,不但是大英帝國的關鍵據點,更是世界重要的商港。新加坡自開埠起,就秉持自由貿易的精神而成為自由港,並吸引大批的商人來此經商,因此促成新加坡成為世界矚目的商港。獨立之後,新加坡更引入集裝箱貨運技術,讓其世界商港的身分歷久不衰。
商港身分也促進新加坡金融也的發展。由於新加坡位於航線上,因此許多貿易在此進行,這不但促成銀行在此設立,海運保險業也在此萌芽。時至今日,新加坡不但是東南亞重要的金融中心,也是亞太世界的重要金融樞紐。
作者特別從航運技術的發展解釋新加坡的發展也是一大特色。十九世紀的木船靠風航行,所以不但航速較慢,且需要較多停靠點補充物資,也需要在停靠點修補船隻。因此當船隻從印度橫渡孟加拉灣進入麻六甲海峽之後,新加坡就成為這些船隻整修與補給的地點之一。進入蒸汽鐵船時代,新加坡的重要性仍然不減。在蒸汽引擎時代,船隻不但需要大量的煤作為燃料,更需要常常靠岸以補充煤。所以新加坡依舊是眾多船隻的煤炭補給站。雖然進入二十世紀,鐵船的燃料變成了石油,但是新加坡也隨之成為石油的補給站,繼續扮演船隻的補給中心。
船隻整修與補充燃料的需求,不但影響新加坡至今,而且新加坡的造船業與石化工業是新加坡的重要經濟命脈。新加坡利用自己是世界重要商港的地位,積極發展造船修船事業與石化工業。十九世紀的新加坡位於航線上,而開始發展修船與造船業,其中丹戎巴葛船廠與自當時發展至今的吉寶企業(Keppel)就是新加坡的重要船廠。獨立之後,新加坡並不故步自封,不但與日本船廠合作,也參考其他國家的方式,不斷精進自己的修船造船業。新加坡獨立後,發揮商港與區域中心的優勢,積極發展石油提煉工業。雖然周圍的東南亞國家也隨後跟上(例如鄰近新加坡的巴西古當港口是當地的化工中心),但是新加坡作為區域內的重要石油提煉中心地位始終不退,仍是區域內的領頭羊。
雖有不少新加坡歷史的著作,但目前只有此書結合世界史/海洋史的角度來談新加坡。許多研究指出新加坡的自由港身分吸引許多人前來,並形成多元雜處的社會,也談論這多元社會的樣貌與運作。但是培瑞老師不談這點,而從世界史/海洋史的角度切入,從大英帝國的興衰,以及世界航運及其技術的演變,來談新加坡如何演變成今日樣貌。這不但是其他作品沒注意到的地方,更是發前人之未發,見人之所未見之處。
但從區域史和地方史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有許多地方值得商榷。新加坡開埠前的廖內群島的商業地位、馬來統治者與英國人在新加坡開埠初期的競爭,以及柔佛天猛公在追捕海盜上的貢獻等關注較少;對識得英文與馬來文的人數比例、馬來半島上的華商地位、馬來社會的風氣、蘇卡諾對馬來西亞的態度轉變、甘榜(Kampong)的意義和新加坡的填海政策等,也有些誤解。雖然如此,但仍瑕不掩瑜,許多地方有精妙之處,特別是從世界史與海洋史談論新加坡這一角度所展開的獨到論述,令人驚豔。
如果從馬來西亞人的角度(特別是新山人)來閱讀這本書,又有不同的趣味。雖然新馬兩地的讀者或許對此書提及的地方史和區域史有「不同的理解」,但卻也不斷提醒新馬的讀者:新加坡的成功不是僥倖。當作者談到新加坡獨立之後的發展時,不斷指出新加坡不但努力追求成功,也對自己是否可以繼續維持成功感到焦慮。
除了前述的世界史與海洋史視角,作者不斷指出新加坡的領導層如何與時並進,積極推動各種政策,讓新加坡不斷往上發展。例如在戰後積極發展集裝箱貨運、製造業和金融業,以及推動賭場等新計畫,都讓新加坡在發展上不斷地推陳出新。近年來,新加坡積極發展精密工業(例如飛機引擎製造),也不斷努力提升其航空中心的地位,但始終不斷提醒國人失敗的可能(先不論其目的為何),都顯示新加坡不斷追求成功的努力與焦慮。
雖然從外部來看,新加坡因這些政策而發展得光鮮亮麗,但也因為這些政策而讓整個新加坡社會失去一些事物並引發好些問題。例如新加坡失去過去的田園風光,以及在生活上的各種限制,導致一些人覺得新加坡的生活太壓抑。雖然書中提到新加坡的公積金政策讓許多人受惠,但實際上新加坡政府的福利政策仍引起爭議;特別是近來物價高漲,令人喧譁不已(雖然政府壓制房價,但是租金卻快速提升許多)。
但是這些成功卻是讓周遭國家羨慕的地方。李光耀過世時,網路上幾乎都是對李光耀歌功頌德之聲。許多馬來西亞華人認為,李光耀促成新加坡的成功,並轉而對馬來西亞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情。這些反應,恰好反映了許多馬來西亞人雖然會取笑新加坡人的怕輸、瞧不起大馬人等等,但是又羨慕新加坡的成功。
更更有趣的部分,是從新山人的角度觀察新加坡。作為一個自小在「新加坡旁」的新山(當時碧桂園的廣告一直這麼稱呼新山)長大的人,新加坡再熟悉不過。從小就看新加坡的電視節目、到新加坡拜訪親戚朋友和觀光(幾乎每個新山人一定會有親戚在新加坡,反之亦然),甚至求學和工作也在新加坡。更甚至,最後入籍成為新加坡人。對新山人而言,新加坡就是一個超熟悉的地方。
當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政府因各種理由而爭執(不論因為供水或新山的治安),新山人總感到理由上會被新加坡說服,再加上受新加坡影響甚深,因此常常顯得和其他馬來西亞各地的人格格不入。因此,《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在談及新加坡的成功之處,不但點出了許多新山人知道的事情,更指出這鄰居有許多特別的地方(馬來西亞人甚至新山人都不知道),讓我們在看這鄰居時,有不同的視角來理解。
簡言之,《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是一本瑕不掩瑜,值得一讀的好書。作者發揮自己的專長,從海洋史和世界史的角度出發,按時間順序剖析新加坡的成功因素。這視角可說是前所未見的新角度,也讓學者和一般讀者從嶄新的視野和角度觀察新加坡。即使是馬來西亞人或其他新加坡的鄰居,這本書也有值得閱讀的精采之處。不但複習了新加坡的成功之處,也可進一步了解這鄰居的成功並非偶然,也有許多必然及其努力不懈之處,值得鄰居們思考,甚至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