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購季
  • 電子書
心識與解脫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6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 定價:710
  • 優惠價:561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世界佛學研究進入21世紀,觀點和方法轉趨多元,除傳統佛典文獻思想的分析考證,也逐漸參與當代學科的知識討論,「跨界」到各式哲學問題的對談交流。本書即以佛教觀點探討當前學界熱門的「心意識」主題,除佛學理論外,還關注英語學界「自然化」等哲學發展,亦援引古代中國哲學思想進行參照,著重於「對比」進路之探索,分別以「當代研究」、「古代回歸」、「擴大視域」、「聚焦佛學」、「展開對話」以及「分析論辯」之鋪陳架構,試著開展「跨文化」的多元交談。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建德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佛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現任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佛教哲學、人間佛教思想、佛教心理學、佛道比較宗教,並教授宗教哲學、佛教倫理學等課程,長年關心跨文化佛學研究,並旁及印順思想研究等。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並於Philosophia、Contemporary Buddhism、Asian Philosophy、Sophia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中發表多篇論文。
 

目錄

自序 朝向多元對比的佛教哲學
導論 佛教心靈的現代探索

第一章 佛學觀點下的意識研究:以「神經現象學」與「冥想科學」為例
一、前言
二、「神經現象學」與「冥想科學」之取借佛學觀點
三、對意識研究的正面啟發
四、以佛學觀點回應意識問題之可能挑戰
五、綜合反思及展望
六、結語

第二章 初期佛教意識觀點的回歸:以《阿含經》為主
一、前言
二、「識」概念在初期佛典中三個主要脈絡
三、初期佛教「識」概念的論述:以水野弘元、印順法師及漢密爾頓為主
四、「識」之相關概念及待解問題
五、佛教「識」概念之特色:與現今意識研究作對比
六、結語

第三章 試論東方哲學對意識艱難問題之可能回應:價值向度的探索
一、前言
二、兩種意識概念及意識問題
三、意識與道德之相似特質
四、東方傳統下的意識觀點:以價值實踐為主
五、多元視域下的意識探究
六、結語

第四章 從意識經驗到道德良知:儒佛觀點的初步思考
一、前言
二、為什麼「痛」是必要的:儒家的觀點
三、為什麼「痛」是必要的:佛教的觀點
四、「我痛,故我在」:意識經驗賦予道德意義
五、結語

第五章 初探中國古代「心」之思想起源及特色:余英時觀點的解讀
一、前言
二、「軸心突破」在中國
三、中國古代「心」之思想起源
四、中國古代「心」思想起源之特色奠立
五、結語

第六章 初探佛教心理學之思想起源與現代意義:以「軸心突破」為線索
一、前言
二、佛教心理學之思想起源
三、佛教心理學之現代意義
四、結語

第七章 佛教「意業為重」之分析與探究
一、前言
二、《阿含經》「意業為重」經文解析
三、《成實論》「意業為重」之正反辯證
四、「意業」及其與身口業之關係
五、佛教「意業為重」之倫理學特質及相關反思
六、結語

第八章 佛教主張身心二元論嗎?:主流學界觀點作對照
一、前言
二、身心二分僅是暫時性區分
三、身心問題之中道立場
四、業力之心:為什麼「心」不僅僅是身或腦?
五、結語

第九章 吉爾伯特.賴爾「心」之理論的佛學詮釋
一、前言
二、賴爾的「範疇錯置」與佛教「無我」論證之對比
三、「心」作為「知道如何」及佛教觀點
四、「心」指涉「行為傾向」及佛教觀點
五、結語

第十章 英語學界詮釋意識問題之局限:以約翰.瑟爾為例
總結:見心識之真實得解脫
參考書目
專有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自序

朝向多元對比的佛教哲學(摘錄)
 
  從《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標題來看,大致可知本書有著三個向度的關注:一是以心意識為探討主題,二是佛教的理論觀點(趨入於解脫),三是對比的視域或方法進路。今日心意識的哲學問題百家爭鳴、莫衷一是,源遠流長的佛學傳統又是如何看待的?是故帶著一定對話的「疑情」,在對比的脈絡中提出佛學對心意識問題的可能回應。
  
  如此「跨文化」的對比視域,在心意識探討中應有其必要,而不能只限於「一家之言」,甚至也不是單以「學院派」研究可以得到確切的解答〔如〈導言〉引榮格(Carl G. Jung)所言〕,不同文化之不同角度皆提供各種思考的可能,特別是人文學科的思想探索,理應有寬闊的眼界宏觀主題研究的全局,因此這裡的「對比視域」同時也意味著多元寬廣的視域,其間雖以佛教思想為主,卻也不限於佛教,一方面試著抉發佛教心意識理論的諸多洞見,另一方面也兼顧非佛教學者的研究關注,使能從中獲悉佛教心識說的整體梗概。
 
  是以本書放在比較、對比視域下探究佛教的心意識學說,相對於專論式深入原典的研究,也重於通論式撰述取向。或者說本書分有兩大類文章,一種是專論式的,如第二章論述《阿含經》之「識」的概念特色、第七章「意業為重」的分析探究以及第十章回應瑟爾(John R. Searle)談論意識問題之論證;其餘多半是通論式的(即便是專論亦帶有通論傾向),目的即是為了「對比」。如此之「對比」進路,不可避免的要「化繁為簡」,畢竟「小題大作」、太過專技性古籍思想的分析考證,很難達成有效的對話,也因此「抓大放小」成了本書不得不的選擇。而既是「抓大放小」,就有特定的立場偏好以及觀點取捨,多少帶有筆者個人主觀的詮解,在我理解下的佛學大致(可以)是如此,因此只能是「一種」觀點而未必是「唯一」。
 
  事實上,佛教心意識哲學、佛教心理學一如佛教倫理學等新興研究,有著各種詮解可能,相對於說是「佛教觀點下的心意識研究」,或許更該說是「佛教觀點『啟發』下的心意識研究」,畢竟古來傳統已然眾說紛紜,更何況現今對比式的解讀。不過,本書雖取角寬廣、嘗試擴大思考維度因應重要哲學問題,卻始終是立基於佛教的核心法義,亦即《阿含經》的基礎教法來展開對比式探索,同時也審視佛教在心意識問題上的根本洞見。
 
  縱觀全局而作寬闊對比,在進路上重於詮釋,如此就有一己解讀的發揮,而未必是限定於文本的精確意義,由此可見吾人哲學取徑的佛學研究(至少在「心境」上是哲學的)。當今「佛教哲學」研究,誠如吳汝鈞先生所說,「哲學」與「文獻學」雙軌並進的研究法是較為理想的,但究實而言少有人兼而有之,畢竟單一面向的精良訓練已屬不易。由於我關心佛教思想在現今哲學境況中的發展潛勢,也因此相對於「文獻學」更重於「哲學」的論究思辨。
 
  雖然學生時代曾在日文、梵文下過工夫(各修滿12學分),也短時間學過巴利文、藏文等,卻始終志不在此,沒有往語言文獻的方向前行,倒是把精研佛典語言的時間挪移到當代哲學(特別是英美分析哲學)的消化和吸收上,而我相信這也是「佛教哲學」研究的一環,試著由此走出自己的一條路,盼從佛學汲取思想養分來面對現今的哲學討論,及至於有所回應與對話。倘若問我東方哲學、佛學之心意識觀點為何,這本書大致是我想說的,藉此提供一些尋思的線索。當然「學無止盡」,個人所知所得仍舊有限而不敢言「貢獻」,只願自己一小步嘗試得以拋磚引玉,有助於心意識研究向前跨步的進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0422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3MB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宗教命理】校園書房聖誕季電子書展|重量級優惠99元起|隱藏在聖誕季裡 最重要的幾件事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