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復活乃驅動信徒生活的真實確據
人死不能復生,然而基督信仰卻堅信上帝藉聖靈使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不僅如此,基督信仰更進一步宣告,聖靈如今在教會眾聖徒中,成為信徒復活的確據和盼望。死亡終將為生命所吞滅,因上帝是那叫人從死裡復活的生命之主。基督徒盼望的是復活,不是輪迴轉世,不是靈魂不滅,不是永恆的回歸,也不是肉身不死,也不是意識的長存。復活是「死後生命之後的生命」(life after life after death),換言之,基督徒相信人死後將進入一個不同的存有狀態,聖經常以「睡」形容這居間的狀態。「居間」表明這不是個恆久長存的狀態,而是個短暫、中介的狀態。睡了的人終將睡醒。但這復活的人,他擁有的不再是會朽壞的肉身,而是永遠長存的身體。
賴特指出,這復活的盼望是基督信仰特有的標記,初代教會所處的希羅文化中,無人持相同的盼望。異教一致認定死是條不歸路,有去無回,或有所謂的靈魂不滅,但絕無復活(死後生命之後的生命)的可能。
賴特認為,這復活的盼望源自猶太信仰。然而,猶太信仰也不從起初就具有復活的盼望。賴特指出,早期的猶太信仰,鮮少關注個體的存亡,在意是國族及子嗣的永續長存,然而,百姓因深信上帝是守約施慈愛的,具有創造及再造的大能,克勝苦難及死亡的復活信念因此油然而生。不僅個體擁有復活的盼望,同樣經歷顛沛流離、衰敗死亡的國家,也因相信上帝,而有了被擄歸回的「復活」盼望。
賴特認為,初代教會繼承了這激進的盼望,吸納它成為信仰的核心。初代信徒一致肯定信徒有肉身復活的盼望。賴特強調,復活盼望是基督信仰的獨特標記之一,外邦人無人持相同信仰,猶太人也只有部分持相同的盼望。初代教會卻是獨排眾議,一口同聲,肯定復活的重要性和確實性。賴特認為唯有基督的復活能為這獨特的歷史現象提供合理的解釋。
基督信仰一方面延續並光大了猶太的復活盼望,另一方面卻對這盼望做了許多不同層面的修正。賴特指出,這修正包括,基督徒不再對以色列懷抱被擄歸回的「復活」盼望。不是因為基督徒放棄了這盼望,而是基督徒認定耶穌基督成就應驗了這盼望。耶穌就是以色列,他的死與復活就是以色列的被擄歸回。復活已經啟動,末世己經來到,但復活的全面實現仍有待基督再來。復活不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分作三個不同階段,先有耶穌的復活,再是現今存在的教會,最後才有全面最終的復活。賴詩認為唯有耶穌的復活能為這些修正和變動提供合理的解釋。
賴特筆下的復活,不再是歷史中的不可能,反成了唯一能夠合理解釋歷史現象的充分和必要的事件。賴特藉歷史為信仰做「辯護」。然而,與其說是辯護,不如說是他在為讀者指引道路,看明上帝的百姓如何在歷史中逐步辨明上帝的心意,看到復活的盼望如何茁壯、成長,經過耶穌的復活而有所轉變;而耶穌過後,復活不再只是盼望,而是驅動生命的確據。這條路徑有些曲折蜿蜒,忽隱忽現,不易追尋,幸有賴特這樣的林中人,時時漫遊林間,為後人指引方向,引導眾人朝最終的復活邁進。
謝樂知
聖光神學院新約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