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透過作品看見大師
中國寓言故事裡,北山愚公門前有兩座高山,擋住了他們一家去遠方的路,愚公下決心要把它們移走。隨著這個寓言故事的廣泛傳播,愚公門前的山由當初的物理存在,變成了後來的精神象徵。對於那些想要貫穿美術史,從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或者更早的美術流派出發,穿越印象派,最終到達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藝術殿堂的旅行者來說,他們面前也有高山阻隔。這高山有可能只有一座,也有可能有數座。但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被 H.H.阿納森稱為「立體主義和抽象繪畫之父」的保羅 ·塞尚是其中最雄偉、最險峻和最神祕的一座。他像藝術的分水嶺,橫亙在兩個時代之間,讓有志於領略西方藝術旖旎風光的人既無法忽視,也不能繞開。除了接近他,深入了解他,最後完全理解和領悟他和他的藝術,別無選擇。老實說,如果不征服這座高山,就不能繼續前進,進入現代主義的殿堂巡禮,只能在遠方逡巡。
不斷接近並且深入了解塞尚,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雖然西方研究這位大師的論文和著作汗牛充棟,但系統且權威的塞尚研究遠未完成。一方面,作為孤獨的探索者,塞尚成名較晚,人們發現、關注和肯定他的成就,是在他的晚年乃至他去世之後,時空距離增加了認識這位巨匠的困難;另一方面,塞尚生性內斂,不事張揚,而且自己銷毀了許多書信和作品,研究者缺乏強有力的第一手資料。對於中國的研究者和仰慕者來說,除了上述兩方面的原因,還存在東西方藝術研究方法和接受習慣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國內的大部分研究重在轉譯和評介,少有扎實而深刻的作品分析,更多的中國讀者或許知道塞尚的生平、名聲和榮譽,但對他偉大的藝術本身及其歷史貢獻所知不多。其實,要認識一位畫家的偉大之處,必須從認識他的作品開始,透過作品,方能看見大師;沒有作品,就沒有畫家。
是的,寫一部以偉大畫家為題的作品殊為不易。這工作既有蒐集資料、分門別類的枯燥煩瑣,也有布局謀篇、統率素材和創新觀點的挑戰。敢於接受這挑戰的人,首先需要具備專業知識的修養,能夠甄別資料的真偽和價值,能夠對畫家的作品進行專業的分析和評價;其次要掌握嫻熟而有力的研究方法,能夠釐清眾多的資料,並且透過梳理、敘述、分析和評論,撥雲見日,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開創新的研究方法並提出獨到的見解,同時構建個性鮮明的框架,並把有說服力的證據填充其中,構成一部結構縝密的立體之作。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要有與藝術家息息相通的心靈。如此才能真正理解藝術家的成長歷程,才能深入到傳主的生活、生命乃至靈魂,體會到藝術家如江海般深沉、如火山般熾烈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無比接近藝術家的歷史真相,還原並描繪出逼真的藝術家肖像。
本書作者生於河西走廊,長於祁連山麓,成長道路可謂坎坷,學藝初衷始終未變。他性格熱情,行事沉著,浸淫詩歌、繪畫和書法藝術20餘年,熟諳中外藝術史。他的學習經歷、專業修養和情感儲備,為深入探索塞尚的藝術世界提供了可能。他蒐集了盡可能多的外文資料,買來了畫家全集,逐幅推敲,反覆對比,充足準備之後,小心翼翼動筆,耗時半年,寫成了《塞尚:形式的果核》一書,呈現在熱愛西方藝術的讀者們面前。
我們或許已經知道塞尚是偉大的藝術家了,但是我們能夠說出他的偉大之處嗎?我們了解他的作品在藝術世界中的位置嗎?不必著急,這本書是為回答這些問題而寫的。本書以時間為順序,用內科手術般嚴謹準確的刀法,解剖了塞尚的180多幅作品。所有的作品分析前後勾連,以塞尚本人的創作方向為縱軸,以現代派藝術的誕生和發展方向為橫軸,構成一個龐大的坐標系。畫家的每幅作品在其中都有位置,既顯示它在塞尚創作道路上的個性意義,也顯示它對現代主義藝術形成的貢獻和價值。
省事的辦法是把塞尚稱之為「天才」就可以了。大部分時候,讀者熱衷於欣賞天才的怪誕不經和特立獨行,而不執著於追問天才是如何煉成的。但在這本書裡,作者有意描述了塞尚成為天才的曲折道路。塞尚雖然擁有與生俱來的藝術稟賦和敏銳的洞察力,但他並不是一蹴而就,成為現代藝術之父的。他熱愛繪畫,終生執著,不斷學習、嘗試和失敗,他經歷了巨大的痛苦和失望。作者不吝筆墨,用較多的篇幅寫了塞尚的探索過程,他的孤獨和渴望,他的沮喪和堅持,解釋了塞尚精神世界的自相矛盾和情理衝突;詳細地勾勒了塞尚與同時代、甚至前代藝術家們的關係。在總結《塞尚夫人散發的肖像》的藝術特點之後,作者言:「奧坦絲側頭凝思的身姿,是文藝復興以來大師們表現《聖經》、神話、歷史人物時慣用的手法,波提切利、提香、普桑、大衛等前輩都用過,古希臘以至近代的雕塑中則更為常見。」由此我們明白,博採眾長是成為繼往開來、集大成者不可或缺的品質。塞尚是站在巨人肩上的巨人。
塞尚說:「畫家可以畫好畫,而無須以私生活來博人眼球。顯然,藝術家希望盡可能理智地提升自己,為此他應該深居簡出。樂趣只能在研究中獲得。」《塞尚:形式的果核》這本書更多地談論了塞尚的作品,較少地談論一般傳記作品中津津樂道的私人生活。全書始終圍繞著塞尚的繪畫展開,幾乎沒有須臾的旁逸斜出。塞尚彌留之際,還惦記著繪畫,他的夙願是「寧可畫著畫死去,不為衰老所辱」。本書的安排方式暗合了藝術家的精神追求,這也是向大師致敬的恰當方式。作者自稱本書為 「小薄書」,但薄書並不一定單薄,常言說,濃縮的都是精華。我詳細地讀了這本書的初稿,獲得的啟迪和教益遠超許多同類讀物。有很多次,我甚至有茅塞頓開、天高地遠的感覺。相信讀完這本書的讀者,會像我一樣有站在高山之巔,視野豁然開朗,現代主義藝術殿堂就在眼前之感。如若不信,不妨一讀?
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