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活
  • 電子書
誰製造了貧窮?:史丹佛經濟學家對貧富不均的思辨(精彩回應《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皮凱提《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論證)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78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誰製造了貧窮?:史丹佛經濟學家對貧富不均的思辨(精彩回應《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皮凱提《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論證) (電子書)

Wealth, Poverty and Politic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 定價:520
  • 優惠價:390
  • 不可銷售區域:中國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 跳脫黨派框架,挑戰經濟不平等的謬見
  ★ 對當代經濟問題,提出最「政治不正確」的反駁
  ★ 長居亞馬遜經濟類書暢銷榜,讀者4.8顆星好評
  ★ 外媒盛讚:「每位總統候選人都應該讀的書」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是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萬物皆有代價。」
  臺灣貧窮率「世界第二低」,我們真的富有嗎?
  收入統計數據代表什麼?背後隱藏什麼訊息?
  政府如何定義貧窮,會怎樣影響人民的生計?
  為什麼比起創造財富,政府更重視分配正義?
 
  美國重要的保守派經濟學家索威爾,在此書中勇敢挑戰經濟不平等的謬見。
  
  如果你深信《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或《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那你一定要讀這本書──因為它揭露了權威人士和政治人物的無知與謬誤!
 
  有錢人與窮人的收入差距正在擴大?!
  ▶根據收入所定義的貧困階級,大部分是由年輕人與較無工作經驗者所組成,但是沒有人會年輕一輩子。相反地,那些收入最頂層者,有超過一半的人在十年後,經歷了收入砍半甚至減少更多的情況。
 
  福利制度能減少收入或財富的「不均」,終結經濟落差?!
  ▶假設一個人能以勞動獲得一萬元的收入,卻因此失去一萬五千元的補助,這代表重返勞動市場會讓自己的生活水準下降──就某種程度而言,不斷擴大福利制度,就是讓更多人不需工作就能活下去,造成更嚴重的收入不均。
 
  「錯誤的前提鮮少能帶來正確的結論。」任何政治上的干預,都會顯著影響經濟發展。中國曾創造許多優秀的古文明,卻因為十五世紀鎖國政策的失誤,再也回不去以往的盛世;全球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如今卻是西歐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為什麼猶太人、黎巴嫩移民,總是能夠在各領域取得亮眼的成就,美國的黑人卻比白人更容易深陷貧窮?
 
  對「不平等」的過分關注,儼然成為知識分子、媒體與政治人物的重要標誌。許多經濟學家與政客出於政治動機,大肆宣傳模稜兩可的收入統計數據和理論,卻經常避開貧富不均的真正成因──生產力不均。如果我們只在乎財富分配,而忽視地理、文化、社會和政治因素造成的生產力問題,或是只關注收入差異,卻不去討論高收入者的成就或他們為社會帶來的好處,我們將無法得到客觀的事實。
 
  無論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自由主義的倡議,或是基於保守派的立場,都僅是為了提供不一樣的觀點與視野,如同作者在此書中說道:「對人類制度的研究,永遠都像是在尋找最可容忍的不完美。」本書若能提供關於真相的一小部分,目的就已達成。
 
專文導讀
 
  莊奕琦/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國內好評
 
  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孫明德/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
  廖啟宏/加州州政府研究首席、《一口經濟學》Podcast主持人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顏擇雅/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這是一本擲地有聲的書,討論發展差異的成因,發人省思,值得一讀。」——莊奕琦/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索威爾在本書中以經濟的洞察眼光剖析貧窮問題,並且提供了地理、文化、社會和政治因素。他『非政治正確』的切點和論述,挑戰了我們對貧窮既有的想法。身為加州政府經濟學者,對於本書諸多論述感到耳目一新。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廖啟宏/加州州政府研究首席、《一口經濟學》Podcast主持人
 
  「財富與貧窮是經濟學的根本問題,理論上創造財富與脫離貧窮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生產與交換,而現實中這些經濟活動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本書關於這些因素的經濟思辨,能夠幫助讀者看清政客們操弄貧窮議題的伎倆。」——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海外盛譽
 
  「索威爾透過國際性視角來審視我們此刻面臨的爭議,並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貢獻。」──《國家評論》
 
  「索威爾理應拿諾貝爾獎。沒有人像他一樣寫了這麼多有洞見、有深度的著作。本書是又一次令人震驚的觀察,揭露了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的無知。為我們呈現了文化、地理、政治和社會因素如何影響社會進步或退步,這讓沉迷於政治正確的人感到憤怒,卻會讓其他人更加明智。」——史帝夫.富比世(Steve Forbes),《富比世》
 
  「針對那堪稱世界上最具爭議性的政治手段──階級仇恨的措辭,進行冷靜但針針見血的控訴。」──《華盛頓時報》
 
  「本書凝聚了索威爾長期研究的成果,他質疑了美國公共政策的基本假設,並緊緊圍繞在他一直強調的『基於事實』。」——傑森.萊利(Jason Riley),《華爾街日報》
 
  「此書可貴地揭露政治人物與知識分子在財富與貧窮見解上的煽動,與純然的無知......索威爾的新書攻破了政客、知識分子與各路騙子對收入所發表的一切言論,此外,這本書還超有趣!」──華特.E.威廉姆斯(Walter E. Williams),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
 
  「對導致經濟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進行挑釁式的分析......儘管索威爾並沒有提出一蹴可幾的解決方案,但其論點表明,任何企圖大刀闊斧提升落後國家或族群經濟面向的重大舉措,都應將文化納入考量,此點確實值得深思。」──科克斯書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湯瑪斯.索威爾(Thomas Sowell)


  美國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現為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曾在康乃爾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校教授經濟學,亦曾擔任政府部門經濟顧問。其研究主題從經濟學涵蓋到歷史、種族、社會政策、思想史,並以自由主義保守派的立場為媒體撰文,著有《謬誤與真相》、《偽歧視》等著作三十餘本。

  索威爾向來擅長用理性、客觀的角度分析複雜的社會議題,即便身為美國黑人,他仍極力反對黑人特權,認為福利政策正是阻礙族群進步的主因。其一生獲得許多榮譽,包括法蘭西斯.鮑伊爾獎(Francis Boyer Award)、布萊德雷獎(Bradley Prizes)、美國國家人文獎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肯定其在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等領域的成就。

譯者簡介

李祐寧


  現為專職譯者,譯作集中在社會、金融、心理等議題上,譯有《說理》、《被壓榨的一代》、《甜與權利》、《行為投資金律》、《投資心理戰》、《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等。
 

目錄

導讀:釐清事實的真相/莊奕琦

第一章 問題

第二章 地理因素

水路
土地與氣候
動物
疾病
位置

第三章 文化因素
文化與環境
文化傳播
文化與進步

第四章 社會因素
人口
心智能力

第五章 政治因素
國家的出現
政治極化
福利國家

第六章 可能的影響與遠景
收入與財富的差異
面對事實與未來
後記
致謝
參考資料

 
 

導讀

釐清事實的真相
莊奕琦/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研究經濟發展一直是經濟學家的終極關懷,但其範疇包羅萬象,牽涉到社會、政治、教育等領域,因此也最具挑戰性。現代經濟成長理論強調外顯的投資(資本累積)與技術進步的重要性,但就發展的面向而言,實則更注重內顯的影響因素。本書從地理、文化、社會、政治等角度切入,旁徵博引古今中外實例,提出這些因素如何在交互作用下形成發展上的差異。結論是不同地區、族群和國家,並非具有一樣且公平的發展機會,因而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結果。本書引述真實世界的客觀事實來支持相關論述,並強烈批判當今主流社會在討論分配不公時的慷慨激揚論調,有多麽的不切實際與荒謬。

  由人類發展的歷史軌跡來看,不難發現地理位置越孤立封閉、資源越貧瘠的地區,越難有發展。但資源豐富的地區也不必然能發展起來,例如技術未成熟到足以開採資源,或需要其他地理因素,像是溫度、氣候、土壤、雨量等相互配合。

  文化,則是人類為求生存而演變出來的制度,反映特定族群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創造財富需要具有某些文化先決條件,包括知識、教育、技能等人力資本的養成,具有這些條件的文化,即使面臨環境制約也比較容易突破限制、成功發展,這也說明為何某些族群,例如海外各地的華人或猶太人,在不同的地理環境或移民社會中,依然能有亮眼的成就。

  我們常認為,種族之間或性別之間的經濟差異是源於「歧視」,但更可能的原因是文化的價值觀所致,即經濟差異反映的乃是背後的生產力差異。因此,越能以開放的思維吸收外來文化,越有助於發展;反之,一味排斥外來文化的孤立文化,則限縮了發展的空間。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從家庭到社會,十分講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包括人口的組成與結構的不同,不同型態的社會自然會有不同的表現,但無論是種族、宗教、種姓或任何原因,人民都不應該被剝奪發展潛能的機會。確保和維持社會的流動性,將有助於社會的公平與穩定,也影響著國家的經濟命運。

  至於特定政府所制定的特定政策,也會對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從部落、城邦乃至國家的形成,政治實體擁有分配社會資源的絕對權力,任何政治上的干預,也會顯著影響經濟發展的軌跡。例如市場經濟體制比計畫經濟體制有效率、開放貿易政策比保護主義更有發展機會,而全球化下的國際貿易秩序,藉由市場擴大能帶來規模經濟與專業化生產分工的好處。然而,種族議題與政治意識形態下的分化與衝突,卻埋下了發展不穩定的因子。

  當談及發展的分配不均時,政治因素往往比地理、文化、社會等因素更具煽動力與說服力。例如,有一派主流論述認為,分配不均的原因來自於低所得族群長期被壓抑,以及高所得族群的特權效應所致,是社會的不公不義現象。本書作者則以人類的經驗實例來回應,以個人生涯收入的成長軌跡與世代人力資本的累積,說明常見的分配不均統計其實只是一種靜態描述,其真實結構應是動態的社會流動,只有少數人會持續停留在低下階層,尤其是那些寧可不工作、坐領補助或社會福利的人;大部分的人,事實上會隨著人力資本與經驗的累積,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爬升、流動至更高的所得階層。因此,將靜態的分配不均統計數字,視為政治因素導致的不公不義,顯然過於武斷,也昧於事實。

  (文未完,完整全文請見本書)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476667
  • EISBN:978626370135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會員評鑑

4.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7
4.5
|
2024/12/03
裡面提到,很多學者在解讀收入數據時,都忘了他們看到的10年前與10年後的前5%以及後5%其實已經不是同一群人,如果追蹤同一群人,會看到他們的收入與財富都愈來愈高,所以如果不是追蹤同一群人,只是看最後與最前面的5%,就批評「貧富不均」是不對的。

聽起來是蠻有道理,但是我想到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不動的人」在過去與現在的比例。

所謂的「不動的人」,指得是10年前與10年後,仍然留在前5%或最後5%的人,這些人在20世紀初與21世紀初的比例,是否有改變呢?

如果有,而且持續留在最後5%的人變少了,這樣當然代表我們的社會愈變愈好。

但是,就像作者自己說的,這樣的研究(追蹤同一群人多年來的變化)很貴很難做。

然後,我想到另一本書《我在底層的生活》,裡面提到現在很多人雖然有工作,但是根本養不活自己,這些人也不是不認真不勤勞,但是薪水這麼低,根本養不活自己,要叫他們怎麼「向上流動」呢?

不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會怎麼說?書裡面只有提到,福利制度造成不工作的人,因為有些人待在家裡領福利津貼,比自己做牛做馬賺得還要多,其實疫情真的讓某些美國人發現,自己不工作反而領更多,所以疫情結束以後就不願意回工作崗位了。

或許他會說,這是福利制度的錯,可是薪水低到養不活自己、窮到下班後也沒有辦法去上課來提昇自己、累到下班後就算想要看點書來自我提升都很難,這樣的工作,現在很多,如果再去苛責他們不努力,總覺得不太合乎正義?

另一個問題是:我們對貧窮階級的收入估計是正確的嗎?

他會這樣問是因為,在美國,很多社會福利是直接給物資而不是給錢。比方說,提供嬰兒配方給有嬰兒的母親、食物券(food stamp)給低收入戶家庭等等。因為這些都不是現金,所以算起來會讓貧民收入很低,但是生活並沒有真的那麼艱困。

當然,會直接提供物資,主要是怕有些人會拿補助的現金去買酒買煙買毒品,但是這樣會造成收入資料扭曲...不過,政府的補助,是否應該要算做他的收入?
展開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感電出版全書系 任選2本82折,打主書《鋰戰:全球儲能競賽的未來真相 (電子書)》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 史上最強技術分析 量價關係
  • 現代人的健康煩惱咨詢室
  • 崧博12/16-12/31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