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
  • 電子書
中世哲學趣談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5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中世哲學趣談 (電子書)

  • 定價:390特價:293
  • 特價再85折:249
  • 優惠期限:2025年04月09日止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介評西洋哲學最長的一段分期,說明白種人的文化,如何因了殖民思想和奴隸制度,而漸趨沒落的當兒,由東方黃種人的一支思想傳入,不但拯救了西方沒落的危機,而且興起了另一段一千多年的基督宗教文化。中世哲學由前期的教父哲學,以及後起的士林哲學構成:前者溝通了希臘的「知」、希伯來的「信」、羅馬的「行」;後者則在「信」和「知」的課題中,作了適當的分野。而二者都在致力於人性宗教情操的培養。今天,在宗教情操普遍低落的 當兒,人類正面臨著自趨末路的核子武器競爭中;西方中世哲學的智慧,也許能給予迷失中的人性一點點靈光,給人類黑暗的人生道途上,指示出曙光出現的方向。

 

作者介紹

鄔昆如

廣束龍川人,民國廿七年生。西德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教授。著有《西洋哲學史》、《莊子與古希臘哲學中的道》、《發展中的存在主義》、《存在的童話》、《現象原論文集》、《存在主義論文集》、《存在主義透視》、《存在主義真象》、《西洋哲學十二講》、《現代西洋哲學思潮》、《希臘哲學趣談》、《中世哲學趣談》、《近代哲學趣談》、《現代哲學趣談》、《西洋哲學史話》、《中西兩百位哲學家》、《自由主義透視》等書,約三百餘萬言。
 

 

目錄

緒 言
第一部分 過渡時期的哲學
第一章 希臘主義哲學
第一節 司多噶學派
第二節 伊彼古羅斯學派(Epikuros)
第三節 懷疑論學派
第二章 希伯來信仰
第一節 舊約聖經
第二節 新約聖經
第三節 羅馬國教
第二部分 教父哲學
第一章 早期諸子
第一節 各種學說
第二節 護教者
第二章 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 354-430 A. D.)
第一節 生 平
第二節 著 作
第三節 著作導讀
第四節 學 說
第三章 波其武(Boethius 480-524 A. D.)及狄奧尼西奧士(Dionysius Pseudo-Areopagita)
第一節 波其武
第二節 狄奧尼西奧士
第三部分 士林哲學(Philosophia Scholastica)
第一章 初期士林哲學
第一節 斯哥德(Johannes Scotus Eriugena ca. 810-877 A. D.)
第二節 共相之爭
第三節 安瑟倫(Anselmus Canterburv 1033-1109 A. D.)
第四節 阿伯拉德(Petrus Abaelardus 1079-1142 A. D.)
第五節 柴祿特(Chartres)學派
第六節 神秘主義
第二章 士林哲學全盛期
第一節 主知主義
第二節 主情主義
第三節 主意主義
第四節 方濟會哲學
第三章 聖多瑪斯(Thomas Aquinas 1224-1274 A. D.)
第一節 生 平
第二節 著 作
第三節 著作導讀
第四節 學 說
第四章 後期士林哲學
第一節 唯名論的發展
第二節 古撒奴士(Nicolaus Cusanus 1401-1464 A. D.)
結 論
版權宣告
封 底

 

緒言
西洋哲學的發展,在最初的時期,是希臘三百多年的光榮,繼續這三百年光榮的時期,是六百多年空白的時代,也就是羅馬帝國的時代。可是這六個世紀的空白以後,接著而來的至少是一千二百年到一千六百年的中世。我們今天談中世哲學最主要的一點,是要介紹西洋宗教哲學的課題。
希臘的三百年,我們談的是泰勒士的「生」到亞里士多德的「死」,羅馬的六百年是從亞里士多德的「死」到耶穌基督的宗教被定為國教以後的時期。希臘哲學的中心是「知」,羅馬則以「行」為中心,而中世則以「信」為基礎。希臘哲學透過羅馬政治的發展,加上希伯來的信仰,形成了中世的哲學。因為中世哲學主「信」,所以不太注重羅馬的「行」或希臘的「知」,可是事實上,仍然以希臘的「知」、羅馬的「行」和中世的「信」統合為一,成為中世哲學的路線。
西方這種學術發展的情形,和我國有很多的地方相似。比如西方學術的最早基礎是希臘,而希臘從泰勒士的「生」到亞里士多德的「死」有三百年,在這三百年之中,發展了西方哲學的輝煌時代。在我國也是如此,從孔子的「生」到荀子的「死」也有三百多年的時間,同樣地在這三百多年之中,發展了中國哲學的輝煌時代,即所謂的先秦時代。
但是接著先秦時期以後的是秦漢和漢以後的種種思想,相對於先秦的哲學,秦漢以後的哲學是黯然無光,這種思想比較空白的時期佔據了六百年,兩倍於思想輝煌的先秦時期。西洋也有同樣的情形,從西洋哲學發源以後,有三百年的輝煌時期,但是緊接著這三百年以後,也有六個世紀的思想空白時期,即羅馬帝國時代。可是羅馬帝國之後,也就是這六百年的思想空白時期以後,有一支從東方傳來的宗教信仰,即希伯來的文化體系,當這種耶穌基督的信仰傳入羅馬以後,激起了西方學術上的另一個高潮,集合了希臘、羅馬和希伯來三種文化的體系或三種哲學的思想,創造成中世的哲學。
這種屬於宗教哲學的時間,比前面兩個時期都長,至少有一千二百年到一千六百年的悠長歲月。在中國亦復如此,在秦漢的六百年以後,有印度佛學的傳入,中國把先秦的「行」、秦漢的「知」,加上印度的「信」以後,發展了中國的佛學時代。這個中國佛學時代,至少也有八百年之久。也就是指出中國的佛學宗教時代,遠比注重「行」的先秦時代要來得長久,也比注重「知」的秦漢時期要長久些。
從歷史的這種發展,我們很大膽地說句話:人性在追求自己在宇宙間的定位之時,總是特別注意自己心靈的平安,注意自己心靈的幸福;對外在的世界或塵世間的功名利祿不會那麼深刻地把握住人性。
先秦思想,奠定了中國的倫理基礎,直到今日尚未消失,而且也不會消失。西洋在希臘的思想裡,發展了他們對自然科學的認識。西洋人對自然、物理的把握,發展了高度的工業社會和高度的自然科學,直到今日仍舊領導著世界在自然科學方面的進步。
雖然我們說中國注重倫理,而西洋重視自然科學;但是兩方面的思想體系和思想路線,都不約而同地漸漸走向宗教哲學的路線。從希臘哲學的特性──知物,以及中國哲學的特性──知人,一直發展到宗教哲學的特性──知天;無論西洋的中世或中國的隋唐,在這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
我們今日談「中世哲學」,最有必要說明的是,西洋人在他們的哲學探討中,曾經有過「知物」的發揮,也曾經有過「知人」的探究,可是無論是「知物」或「知人」的探討時期,在他們整個的歷史中並非十分長,最長的時期是發展「知天」的中世宗教哲學。
原來中世哲學之所以能夠發展,是因為集希臘哲學大成的亞里士多德,他指出了哲學的三條路線:
1.知物的物理學。
2.知人的倫理學。
3.知天的形上學。
亞里士多德本身希望透過他的邏輯和思想的法則,研究物理、倫理或形而上。在亞里士多德本身的體系而言,他發展了整個的哲學體系,做到了「知物」、「知天」、「知人」三點。可是亞里士多德死後,他的弟子要研究哲學的話,只有跟著老師的「知物」、「知天」、「知人」三點做研究;事實上,雅典學派經過蘇格拉底、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以後,後繼無人。我們說句笑話,希臘的風水都給亞里士多德拔光了,以後就沒有出現過比亞里士多德更偉大的思想家。等於在中國的笑話裡說,因為山東出了一個孔子,他把山東整個的風水都拔光了,後來再也不會出現像孔子一樣的思想家。
在西洋的思想發展中,亞里士多德的弟子大部分無法發展老師「知物」和「知天」的思想。不能夠發展「知物」,是因為當時沒有完善的實驗室和足夠的科學儀器,使得當時人對科學知識有所尋獲或進步。關於形而上的「知天」亦是如此,因為如果他們要知道第一個原動不動者是什麼,或第一個原因是什麼,就應該有一個「從彼岸來的信息」,是屬神學宗教,當時的羅馬人無法發展。還有一個政治的因素,那是雅典開始沒落,殖民地的主權已經由雅典轉入羅馬人的手裡,雅典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已經轉入羅馬,而羅馬民族與希臘的雅典人並不相同。雖然在殖民、商業、航海方面,羅馬人和雅典人差不多都有稱霸征服世界的雄心,可是畢竟羅馬人比較重視肉體的生活,不像雅典學派重視精神生活。
羅馬人重視肉體的享受,直到今日仍舊可以在羅馬的廢墟中找到證據。比如羅馬人好吃,今天世界上有很多人說中國人很好吃,把所有的錢都吃光了,事實上中國好吃,吃飽了也就算了,羅馬人不是這樣,他們吃飽了,還得到屋後把胃裡的東西吐掉,把胃騰空了再繼續吃。關於此點,我們可以在新約聖經裡面看到他們大的建築物後面,備有六個石缸,這石缸裡面裝水,給客人在宴會中,由於吃得過飽,就到屋後,吐在石缸中,再回屋裡再吃再喝。
這種民族性,比較重視肉體物質的享受,不顧精神生活。所以從這個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的中心──雅典轉移到羅馬以後,羅馬當時文化衰退的情形,則有一些先知先覺的人們挺身而出,討論人性,討論人應該如何生活,人應該有那些作為,這點很顯然地就是倫理學的路線。因此在這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羅馬的時代,他們一方面不可能研究物理,另一方面也不可能研究神學,他們只好研究倫理學的部分,這也是從希臘哲學過渡到中世哲學之間的階段,我們稱之為「希臘主義的哲學」。
「希臘主義」是步著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路線。雖然他們並非步著亞里士多德「知人」、「知物」、「知天」的三條路線,可是走了他「知人」的路線。在這「知人」的路線中,他們發展了倫理學。倫理學中有很多的派系,我們分列於下面一一介紹與批評:
亞里士多德指出的「知人」、「知物」、「知天」三條路線,在希臘時代,可以說是三者並重。比如在蘇格拉底的哲學中,他一方面注重知識的啟蒙,一方面注重自己「行」的哲學。在「行」的哲學方面,不只是注重今生的生命,而且重視自己來世的生命。注重今生的生命,可以說是特別發揮了倫理道德的內容,在來世的生命中,特別重視宗教的情操。其次到了柏拉圖,又重視宇宙和人生兩方面的探討,在宇宙部分,注重「知物」的問題,在人生哲學中,注重人的前世、今生和來世。在前世和來世的問題中,特別討論「知天」的問題,在人的今生中討論「理想國」,討論人在這個世界上與他人的倫理道德的關係。
亞里士多德則更加完整地討論了這三知。希臘哲學三知並重,中世哲學固然也有這三知,可是事實上,卻特別重視「神」的問題,特別發揮「知天」方面的知識。提到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也就是特別發揮了宗教哲學。這種宗教哲學,就希臘而言,是以「人」為中心,因為他要討論人死亡以後的問題,討論人今生以前的情況。在羅馬屬於人崇拜,也就是英雄的崇拜,英雄死後會成為神,成為羅馬帝國崇拜的對象。
在希伯來的信仰裡,這些信念都不一樣。因為他們崇拜一個「至上神」,有一個「至上神」的信仰。這種信仰,指出神不只是創造了人,同時也創造了世界。神是超越的上帝,祂固然也內存於世界上以及在人的心中,可是神最主要的存在還是高高在上。祂是威嚴的上帝。
中世的哲學,可以說是集合了這三種文化。這三種文化,希臘注重智者,羅馬注重聖人,希伯來注重信徒,三者融合為一。他們的宗教哲學,一方面有羅馬人與希臘人以「人」為中心的信仰,也同時滲和了希伯來至上神的崇拜。這三種文化的融合,產生了一種新的文化、新的哲學、新的宗教。因此在這種宗教的情操之下,我們談西洋的中世哲學,才可以真正把握了問題的中心。
當然凡是一種文化開始衰弱的時候,總會有一些先知先覺之士出來,他們想到以前文化的輝煌,希望能夠復古。在西方羅馬時代的六百年期間,可以說是思想空白的時代,他們當中出現了普羅丁 (Plotinos 204-269 A. D.),他設法回復到柏拉圖主義,雖然沒有告捷,可是畢竟成為這六百年之間的中流砥柱。
好像中國秦漢以後的六百年,哲學思想方面是屬於空白的時代,在這個空白的時代裡,也有王弼和何晏兩位先知先覺之士挺身而出。王弼設法復古到先秦道家的境界,何晏設法使得學術再回到先秦儒家的精華裡,雖然二位沒有成功,畢竟是這六百年期間的大思想家。
復古沒有成功,通常而言復古是不會成功,可是創新總會成功。在中國先秦和秦漢以後的思想,融合了印度思想以後,發展了隋唐的高度文化。這隋唐文化,不再是先秦,不再是秦漢,甚至也不是印度的文化,而是道道地地的一種中國文化階段。西洋情形亦復如此,中世思想,不再是希臘式,或羅馬式,甚至也不是希伯來的,它是三種文化融合以後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文化。這就是中世哲學,中世宗教哲學,中世的文化。
當然一種新的思想要誕生的時候,會有一種麻煩。好像每一個嬰兒的誕生,會使得母親遭受類似死亡的痛苦一般。中世的思想,尤其是這外來的希伯來信仰,傳到羅馬帝國的時候,遭受很大的衝激,甚至羅馬帝國執政的人們,有三百年的期間,想辦法消滅基督教;可是歷史告訴我們,基督徒的血是信徒的種子,他們相反了數理的法則,越殺越多,基督徒在三百年仇教運動期間,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取了信仰的自由。
這信仰的自由,使得整個的羅馬帝國,東起小亞細亞,西至西班牙,南迄北非,北至英國,成了基督徒的國家,基督教遂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我們如果站在文化的立場而言,無論是希臘或羅馬,他們的民族性因為淵源於商業的航海,屬於競爭的文化。這種競爭的文化,使得白種人有了殖民的野心,有了競爭的天性。往好的一方面想,他們發展了自然科學,往壞的一方面看,他們東征西討,發展了殖民的政策,發明了奴隸制度。在這種文化體系中,由於東方希伯來民族信仰的傳入,希伯來民族的耶穌,講的是博愛,他要指出每一個人的靈魂都是上帝的肖像。他要提出無論是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凡夫走卒、乞丐……等等,星期天在教堂中,都得唸:「在天我等父者……」,整個的人類,相互之間是平等的,他們共有一個在天的父是上帝。
這種人和人之間平等的思想,人與人之間「愛」的哲學,如何能夠為羅馬帝國或希臘的學術所吸收呢?我們就要看中世哲學如何起源,如何生根。
上面我們提到希臘哲學有三百年輝煌的歷史,可是三百年以後,有羅馬帝國六百年的空白時代,這六百年,他們專心注重的是倫理道德的問題,引導每一個人開始反省自己的極限。如果我們說希臘哲學特別注重人的「能力」的話,那麼羅馬時代倫理道德的哲學,特別注重人的「極限」問題。因為人開始注意到自己的極限,所以慢慢地感受到自己的無能,漸漸地感受到自身的罪惡,無能和罪惡的心靈感受,恰好適於希伯來民族信仰的輸入。
希伯來民族的信仰,最主要的教育,站在人的立場而言是「原罪」。每一個人天生來就有極限、罪惡,這個極限或罪惡中的人類,需要上帝給予援手,才能獲得拯救,否則會永久沉淪。在文化沒落的時期,每一個人都由於征戰、饑荒和動亂,感覺到自身的渺小,感覺到自己隨時都可能被消滅的危機,易於接受屬於至上神崇拜的信仰。
本來希伯來的信仰,根本就不談論人的理智,只重視上帝的權威。他們日常生活的準則,並非由於人們自己想通了,而是由於聖經中上帝所講的話,或者上帝派遣先知對他們宣示了上帝的旨意。可是希臘和羅馬卻不相同,他們做事,待人都要通過自己的理知,建立一種價值,然後以這種價值觀做為行為的標準。
希伯來的「權威」和希臘羅馬的「理性」,在中世哲學中,竟然能夠熔為一爐,形成一種新的思想,這當然經過很久的努力。這種努力可以分為二方面:
一方面屬於教父時代,也就是在中世的前半期,當時一些有信仰的學者,他們設法把希伯來的信仰和希臘的哲學聯合起來,用整體的人去理解。換句話說,他們設法把「信」和「知」聯合一起,所以在當時,神學、哲學不分家。
中世的後半期,把神學和哲學再度地分開。分開的理由是因為希臘哲學有另外一種層次,和希伯來民族的信仰不同。在人生的行為中,很顯然地可以分為兩部分:一為我們的理知能夠抵達的,可以理解的;另一部分屬於神秘的,我們的理性不能夠理解的,可是我們的生命可以領會到。在士林哲學時代,哲學、神學開始分離。
但是無論在教父哲學時期或士林哲學時期,他們的目的都是一樣。都是要在「知物」、「知人」、「知天」這三知上面,對物的認知、多多少少是存而不論,對人的認知,也只是站在「知天」的原則之下看人;也就是說站在上帝的面前,去看人和物。對上帝的體認,是希伯來民族信仰的啟示,不是希臘或羅馬哲學所追求得到的。如此中世哲學最根本的立場,還是站在希伯來民族的信仰,去看物和天。
很顯然的,中世哲學在「知物」、「知人」、「知天」這一方面,「知物」只是人類在控制世界,利用和發展世界上的資源;中世對物的體認,哲學家並不太感興趣。人是以行為、倫理道德的價值批判,做為待人和日常生活的準則。對天就有「聖經」,有希伯來民族的「舊約」,有耶穌基督以後的「新約」。
我們已經大略提及中世哲學的分期,即教父哲學時期和士林哲學時期。可是在進入分期以前,還得運用一種比較的方法,探究西洋的中世哲學究竟在西洋的哲學史中佔了多大的比例。希臘哲學站在「人」的立場,希臘能夠藉著對世界的認識,去認識世界、認識人、認識天。到了希臘羅馬,仍舊站在「人」的立場,不再透過對世界的認識,而是透過對「人」的體驗,去認識世界、認識人、認識天。到了中世哲學,仍然是站在「人」的立場,是透過對神的崇拜與認識,去認識世界、認識人、認識天。
希臘的世界,可以說是由亞里士多德集了大成。因為他發明了邏輯,又發明了物理學。希臘羅馬則由司多噶 (Stoa) 學派發明了人類的倫理道德。中世哲學時代的神,一方面可以說是「信」和「理」準備的時期──教父哲學,另一方面解明上帝客觀的存在──士林哲學,唯理派所注重的問題。另一方面提到上帝主觀的存在,就是士林哲學中的唯心派所提到的。
希臘和羅馬所重視的,都是人的能力,無論是「知」的能力,或「行」的精神,單靠人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完成人性,所以希臘和羅馬重視的問題是「善」、「美」……的問題。希伯來的信仰,重視人的極限,所以注重信仰,相信人在最初的時候犯過罪,有「原罪」。因為有原罪,所以人的能力不夠,唯有依靠上帝才可以得救,完成人性,特別重視「罪惡」的問題。
如果說希臘哲學以「人」為中心,那麼這個人就是「智者」。羅馬時代的「人」是「聖人」,是倫理道德的人。中世的人則是「信徒」,相信從上帝口中發出的誡命,同時也遵守這個誡命。
我們談到中世哲學的分期,先從過渡時期的哲學開始,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過渡時期的哲學,分為兩章,第一章是希臘主義的哲學,第二章是希伯來信仰。希臘主義的哲學裡,因為是從「知」過渡到「行」,也可以說是為希伯來的信仰做了鋪路的工作。提到希伯來的信仰,不得不提出「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從這兩部經典裡,我們可以看出中世哲學的精神所在。
第二部分談「教父哲學」。在所有教父哲學中,最主要的是奧古斯丁 (Augustinus 354-430 A. D.),我們開闢了較大的篇幅。
第三部分是士林哲學。士林哲學是中世哲學的中心,這部分出現了很多很多的大思想家,尤其提到士林哲學全盛時期的十三世紀,有「主知主義」,「主情主義」,「主意主義」三大派系。其中以多瑪斯 (Thomas Aquinas 1224-1274) 為中心,集士林哲學之大成。
在中世哲學的趣談中,我們從中世哲學的興起開始,它有希臘的淵源、羅馬的淵源和希伯來的淵源,一直到中世哲學的沒落,其所以沒落是因為在後期士林哲學中,開始探討知識的問題,把哲學局限到知識論中,不再談論形而上、倫理學的課題,於是「知」、「行」、「信」統一的哲學思想走上了末路。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903095
  • EISBN:9786263703445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楓樹林【超現代語譯的歷史奇遇記】電子書展,12/31-2/9單書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