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熱賣
  • 電子書
中國巫文化人類學──巫醫對話:動態三維×類比思維×文化因緣×風水批判,由崇拜到審美,追尋原巫文化的轉嬗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13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中國巫文化人類學──巫醫對話:動態三維×類比思維×文化因緣×風水批判,由崇拜到審美,追尋原巫文化的轉嬗 (電子書)

  • 定價:350特價:245
  • 特價再66折:161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08日止
  • 不可銷售區域:中國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凡是知識與科學不能到達的地方,
那裡就大有巫術的用武之地──

巫術,確實是知識、科學的史前替代,
或者說是對於人類的一種有趣而出於無知的懲罰。


▎中國巫文化的文化哲學
中國原巫文化的氣、道、象問題,可以稱之為巫之氣、巫之道與巫之象,且三者相互蘊含。其一,這裡所說的「氣—道—象」這一動態三維結構,三位一體又各自具有自己的場域;其二,這一人文結構的文化內涵關係到美,卻不是一個美不美的問題,首先是巫與巫學的問題;其三,中國巫性的「氣—道—象」的文化哲學,自始至終打上了巫與巫性的文化烙印,它實際是「巫氣—巫道—巫象」蘊含於一體,又各自具有文化哲學的品格,換言之,它是以巫、巫性之相繫的範疇為主體與主題的。

▎中國巫文化的人文思維方式
思維方法或曰思維方式問題之所以顯得如此重要而且相當煩雜,是因為思維方法(方式),是人類文化或者一個時代、民族文化思想的思考方式與致思過程,而且它直接就是思想存在本身。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思維方式及其邏輯、推理與判斷等,決定了思想的品質與品格、結構與功能。思想與思維是不同層次的兩個問題,相對於思想而言,思維是更具有深度的、隱在的,也顯得更為重要。而中國巫文化的思維方式,主要是類比。

▎巫、醫的人文親緣與「對話」
人類各氏族、各民族,都大致經歷過以巫測病、治病,而巫、醫不分的漫長歲月,也才有可能將真正能夠治病的知識、科學「喚上前來」,使得醫療知識、技術,從此代替了長期硬充為治病「偽主角」的巫術的地位。可是,醫療知識與科學理性的成長,並不意味著關於巫術治病的方法從此徹底的退出人類的歷史舞臺。

▎從巫性崇拜到詩性審美
巫性的靈與靈的巫性走向詩性審美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巫性文化的歷史和人文機制,早已孕育與蘊含著原始詩性審美的人文根因。它是由「巫」向「史」轉遞的一個重要構成,象徵著中華民族的群體人性、人格,從必受原始巫文化的種種牽累、強制與不自由,到本在的獲得一定意義的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風水」的理性批判
風水的又一別稱,叫做「地理」。典出《易傳.繫辭上》。所謂「仰以觀乎天文」,是天文學的原始;「俯以察於地理」,是地理學的原始,但是它們原本都屬於巫文化範疇。風水還有一個別稱,稱為「陰陽」。這一風水別名,較為流行於元代之後,典出於先秦。古人迷信,以陰為凶,以陽為吉。所以陰、陽二字的本義,本與風水有關。難怪後代風水術稱為陰陽術,風水家稱為陰陽家。風水還有其他別名,如相宅、相墓、圖宅、卜宅與青烏等。


本書特色:從「巫之氣」、「巫之道」到「巫之象」,書中分析了巫術背後的哲學和文化基礎、巫文化下的人文思維方式,以及巫和醫之間的連結。另外,由原始巫性崇拜轉向詩性審美、對「風水」的理性批判等皆有詳細闡述。附錄中探討了與巫相繫的神及作為宗教「文化之母」的巫術。豐富內容與詳盡解析使本書成為巫文化領域的權威之作。

 

作者介紹

王振復,中文系教授、博士生指導教授。曾應聘任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韓國啟明大學等客座教授。長期從事《周易》與巫學、中國美學史、中國佛教美學、中國建築文化與美學等四個學術方向的教學與研究。已出版學術著作40多種、發表論文約200篇,其學術著論在海內外獲獎多次。

 

目錄

第七章 中國巫文化的文化哲學

第八章 中國巫文化的人文思維方式

第九章 巫、醫的人文親緣與「對話」

第十章 從巫性崇拜到詩性審美

第十一章 「風水」的理性批判

附錄一 巫文化考釋

附錄二 與巫相繫的神

附錄三 巫術:宗教的「文化之母」

主要參考書目

代後記

 

第七章 中國巫文化的文化哲學
  中國巫文化的文化哲學,作為屬於中國巫文化人類學範疇的一種哲學形態,是試圖站在哲學高度且以文化學的眼光,關於中國巫文化的一種俯瞰、思考方式與研究路向。
  德國學者胡塞爾(Husserl)曾經說過,他的現象學哲學,「首先象徵著一種方法和思維態度、特殊的哲學思維態度和特殊的哲學方法」。胡塞爾的這一論斷,對於中國巫文化的文化哲學研究來說,也是適用的。中國巫文化的文化哲學的特殊性,首先展現在它的方法論上,它是站在哲學的高度,將中國巫文化這一研究對象及其文化性質與發展規律等,作為一個特殊的研究對象、特殊的哲學問題來對待。它的「特殊的思維態度」表現在,其一,從思維態度看,它站在哲學批判的立場。這裡「批判」一詞的意義,可以用澄清前提、劃定場域來加以概括;其二,將屬於中國巫文化的「氣—道—象」這一三維動態的文化結構,作為一個文化整體來加以審視與研究。
  許多年前,筆者曾將中國美學範疇史這一學術課題的研究,放在「氣—道—象」動態三維的思維框架之中來加以審視。「氣—道—象」這一動態的人文結構,是由三大範疇既相互渾契又相互區別而構成的。文化人類學意義上的「氣」、文化哲學意義上的「道」與審美文化學意義上的「象」,依次作為中國美學範疇史的本源、主幹與基本範疇,各自構成範疇與命題群落,且相互滲透、相互蘊含,共同建構中國美學範疇與命題的歷史與人文大廈。由於中國美學史上的美學範疇與命題有數百個,彼此之間的文脈關聯錯綜複雜,如果不揭示不掌握其本源、主幹與基本範疇究竟是什麼,並且把所有的美學範疇與命題,分別歸類於這三大範疇之下,從而構成三大文化美學意義上的美學範疇與命題群落,那麼,關於中國美學範疇史的研究,就可能無從下手。這便是關於中國美學史意義的所謂澄清前提,劃定場域的學術思維的「批判」。
  我們這裡要研究的是中國原巫文化的氣、道、象問題,可以稱之為巫之氣、巫之道與巫之象,且三者相互蘊含,並非要落實到中國巫性美學,而是落實於其巫性的文化哲學。比較而言,這裡所說的澄清前提、劃定場域的「批判」,期待呈現出另一種學術面貌。其一,這裡所說的「氣—道—象」這一動態三維結構,三位一體又各自具有自己的場域;其二,這一人文結構的文化內涵關係到美,卻不是一個美不美的問題,首先是巫與巫學的問題;其三,中國巫性的「氣—道—象」的文化哲學,自始至終打上了巫與巫性的文化烙印,它實際是「巫氣—巫道—巫象」蘊含於一體,又各自具有文化哲學的品格,換言之,它是以巫、巫性之相繫的範疇為主體與主題的。

第一節 巫之氣
  中國的原巫文化起源很早,伴隨著原始神話與圖騰,得以在漫長的歷史中生成、發展。中國文化與哲學中所說的氣,在巫術、神話與圖騰三者之中,都是存在的。這三者之中的氣,又不太一樣。最鮮明的不同在於,巫術的氣,關係到神話與圖騰,它的文化屬性始終是巫性的,包含著神性與靈性。巫性、神性與靈性,都是人性的「史前」表達,可以概括為巫氣。原始神話與圖騰中的氣,大抵是與巫性之氣相關聯的神性兼靈性的氣。
  正如人類所有的巫術文化那樣,凡是巫術都是「有氣則靈」的。所謂氣機,作為氣的內在文化機制,為巫氣所須臾不能離開,並且是它的核心。巫術的存在與感應,一旦離開了這個氣及其氣機,是不可設想的。巫術之氣,世界上從古至今的稱謂不一樣,比較常見的有「靈」(靈力)、「摩那」,甚至是「鬼」與「魔」等等。
  正如前述,甲骨卜辭中有一個「氣」字,明義士《殷虛卜辭》「貞佳我氣有不若十二月」就是其中一例。卜辭中的「氣」字,寫作上下兩橫之間一短橫(按:或上下兩橫之間有一個點)。上下兩橫,表示河的兩岸,中間一短橫或者一點,表示這一河流忽而水勢滔滔,忽而乾涸無有滴水,這一神祕而令人不解的現象,就發生在這裡。「氣」字的造型,既象形又指意。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說氣字「象河床涸竭之形」,所以氣通汔,所言在理。由於先民對這一自然現象大惑不解,就創造了「氣」這一漢字,來表達他們自己的心情和神祕的體驗。
  從氣字的創構,可以傳遞這樣一個資訊:凡是看不見、摸不著、抓不住卻又分明感覺、體驗得到它的存在的,便用一個漢字來加以表述:氣。氣是變幻莫測的,又是到處存在的,而且不聽從人的調遣與支配。中國早期人類學家李安宅說,氣(摩那)充乎天地之間。「怎樣才能充乎天地之間呢?必是天地間本有這個氣,永遠瀰漫著」,「於是好像通了電流一樣,人天一體,與萬化同流;求其不充乎天地之間也不可能了」。
  氣,不是西方基督教所說的神,而是與中國文化中的「神」、「靈」與「鬼」之類相關聯的,具有某些超自然的屬性與文化功能,它的神性位格顯然比宗教之神低一層次。中國原始巫術、神話與圖騰中的氣,實際指土生土長的天帝、鬼神、精靈與巫怪之魂等等。
  原始人感到自己是被無窮無盡的、幾乎永遠看不見而且永遠可怕的無形存在物包圍著:這常常是一些死者的靈魂,是具有或多或少一定的個性的種種神靈。
  沒有哪座山岩、哪條道路、哪條河、哪座樹林沒有鬼。
  在中國,按照古代的學說,「宇宙到處充滿了無數的『神』和『鬼』」。
  每一個存在物和每一個客體都因為或者具有「神」的精神,或者具有「鬼」的精神,或者同時具有二者而使自己有靈性。
  這種「神靈」與「鬼」之類,無疑是富於靈性的。所謂靈性,實際指巫性的人文內蘊。巫是依靠氣來感應的,無氣的話,便無所謂巫了,同樣,假如無靈,也便沒有巫之氣。
  《易傳》有「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之說。所謂「精氣」,是氣的另一種說法。人活著時「精氣」充聚,活力四射;人死則魂飛魄散,成為「遊魂」、「鬼神」。這用莊子的話來說,叫做「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人的生死,僅僅是人體的生死罷了。氣無所謂生死而可以永存。氣有兩種存在狀態:氣聚,人體則生;氣散,人體則死。這是本書一再強調的。所以所謂有「靈性」的「鬼」,僅僅指散在的氣罷了。孔穎達在解讀這裡所引《易傳》的話時說:
  「精氣為物」者,謂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遊魂為變」者,物既積聚,積而分散。將散之時,浮游精魂,去離物形,而為改變。則生變為死,成變為敗,或未死之間變為異物也。
  「精氣」(聚態之氣)作為人體生命的本蘊,便是孔子與《管子》所說的「血氣」,它是構成人體生命與精神的一種元質。人體生命由成而敗,是從氣之聚到氣之散的一個自然過程。這是一個文化人類學關於巫學的問題,也是一個關於巫的文化哲學問題,而首先是前者。將氣的聚、散,即人體的生死作為思考的對象,這是中國基於原始巫學的文化哲學的一大主題。
  中國文化,又將氣分為彼此相繫的陰、陽二維,統稱為「神」。這「神」的秉性令人難以認知與掌控,所以《易傳》說「陰陽不測之謂神」。有一個辦法可以對「陰陽不測」的「神」(按:氣、鬼、魂之類)加以預測,便是被古人說得神乎其神的易筮。可見,所謂「陰陽不測之謂神」,首先是一個巫學命題,爾後才是文化哲學命題。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這裡的陰氣陽氣,並非從其一開始就是屬於哲學的。在原始堪輿術中,所謂陰陽之氣,僅僅表示陽光照射不到的為陰、照射得到的為陽而已,都是氣在陰陽之際的流變。陰氣陽氣相互熔蘊、相即而彼此流漸,便是所謂「負陰而抱陽」的本義,其作為一個文化哲學命題,是由原始巫學發展而來的。
  巫性的神、鬼與靈,也便是氣。氣作為一個原始巫學範疇,為爾後中國文化哲學的建構提供了思想與思考的資源,參與了中國文化哲學的建構,它是人類文化史上獨特的、屬於古代中華的一個文化「事件」。就中國文化的巫術、神話與圖騰的動態三維結構來說,有鑑於原巫文化處於基本而主導的地位,因此,它對於中國文化哲學的發生與底蘊,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
  氣的文化內涵,本質上是那種尚未被知識、科學所認知、掌握的盲目自然與盲目社會的本質規律。它呈現在巫術文化中,據說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去掌握它。因而,氣就是這樣的一種東西,它是既屬於鬼神又屬於人類之巫性的一種存在;既媚惑於鬼神,又頗為清醒的意識到一點人性的力量。「靈」這個與鬼神相繫的字眼也是如此,鬼神與人類都是富於靈氣的,但是鬼神之靈,實際是散在的氣,是人類所未能認知、掌握到的客觀「自在」;活著的人類之靈,實際是聚在之氣,又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人類企圖加以認知與掌握客觀「自在」的主觀「自為」。巫性之靈(氣),處於散、聚之際,處於鬼神與人類之際。如果僅從人類一方面看,它表現了人類對於鬼神在妥協中有所進擊之主體精神的一些文化因素。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578944
  • EISBN:9786263579538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MB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張忠謀自傳》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