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後半期,彼時二次大戰剛告一段落
西方傳統哲學經歷的重大變革,同樣深刻影響了美學發展
結構主義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學科的壁壘
隨著「學院哲學」的顛覆以及納粹政權的迫害
大批知識分子湧向美國,將傳統哲學引入美國文化
間接奠定了日後美學向各領域持續擴張、深入鑽研的基礎
利科、伊瑟爾、傅柯、德希達、布赫迪厄、德賽.都……
且看各大名家如何拓展美學研究,為「美」注入新時代的力量!
【奠基於領會的解釋學美學:伽達默爾、利科】
解釋學最早是作為一套釋經的方法學問。隨著時日推移,以及在史萊馬赫、狄爾泰、康德等人的努力下,解釋學漸與哲學相結合,並應用在對藝術的研究上;而海德格又進一步以存在論、現象學等對解釋學進行改造及詮解。
身為海德格的弟子,伽達默爾的學說雖深受其師影響,但更強調以人文科學的經驗為主要焦點;在他看來,人文科學植根於傳統,也構成傳統。因此,他的解釋學旨在辨認出被狹隘的方法論意識拋棄的存在之真理的經驗,並對此糾正。
同時期的利科則致力於研究語言學和心理分析中的解釋理論,其研究中的敘事理論不只被應用在文本研究,更拓展到人的身分認同、倫理學以及存有論等等方面。
【多方闡發文本意義的後結構主義美學:傅柯、德希達等人】
後結構主義質疑結構主義的簡化主義方法論,並透過不斷置換、取代結構中心的方式,無限推延及交織符號結構的邊界,讓文本的意義能以更多元的樣貌流動及生成差異。德希達以此來重新思考西方傳統哲學,試圖改寫哲學史和思想史;傅柯同樣也以後結構主義,探討西方歷史中權力的系譜學。到了二十世紀末,布赫迪厄以社會學為批判工具,發展出極具後結構主義色彩的各式社會學理論,例如「慣習理論」、「場域理論」等,探討流行於二十世紀末期的各式「新藝術」,如電視、攝影術等等。
【以個人為中心再擴張的日常生活美學:列斐伏爾、德.賽都等人】
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現代化」過程中,「日常生活」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和斷裂,並且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場域進行抗爭、碰撞和融會的空間。
在列斐伏爾之前,對「日常生活」的理論概括是無系統的、隱性的,蟄伏於各種理論之中而沒有真正成為理論研究的直接主題;在他之後,「日常生活」概念逐漸融入學術研究之中,成為諸多學術領域如哲學、社會學、美學、文藝學、歷史學、文化研究等的關鍵字之一。而德.賽都主要關注文化非系統的多元特性,將日常生活視為一個動態的、充滿創造力和反抗性的領域,對英美的文化研究產生極大影響。
本書特色
本書是20世紀西方美學史的第三卷。此卷中收錄了二十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後半,盛行於西方學界的各派美學思想。在這幾十年中,美學不再被單純視為「美」的科學,而更深刻地轉向對藝術的反思,與哲學共同發展且更加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