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人與毛孩的故事集
這不是另一本傳授行為訓練的工具書,也不是要用二十招教你搞定毛小孩的困擾行為,《帶牠回家的路上》,像是講述親子關係的故事集,而故事的其中一方換成了不講人話的狗貓,這就讓事情變得有趣多了!
近年來,狗貓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再只是所謂的家畜,而是伴侶動物(companion animal)及家人。因此衍生出對於動物行為所產生的好奇,甚至想知道牠們的想法,想知道牠們對於我們的想法,也讓動物行為專家,寵物訓練師,甚至是寵物溝通師成為當下最夯的行業。行為獸醫師(Veterinary Behaviorist)可能是一個很陌生的名詞,而到底是什麼樣的臨床獸醫工作可以變成一本不像教科書也不像工具書的書呢?
行為醫學(Behavioural Medicine)是一門很複雜的科學。在人身上,這是一門結合醫學與心理學的科學:它必須整合生理、行為、心理、社會學與健康和疾病相關的知識。它涵蓋了行為學、社會學、心理學、生理學、藥理學、營養學、神經解剖學、內分泌學,及免疫學等。在動物身上,又必須涵蓋演化史、基因學、生態學、各物種行為學,及動物學習理論等。因此,行為獸醫師的工作不是一般想像的看看診、摸一摸、開開藥而已!
想要「破關」,行為獸醫師的日常就像虛擬遊戲的玩家一樣,須要先預習八到九頁長的問卷(破關攻略),將現有的影像資料先看過一遍,再帶著剩下的疑問,深入飼主與狗貓的生活來一窺究竟(攻副本)。單一個案的初診評估過程必須包含評估個體生理與心理上的狀態、生活環境、作息安排、人寵的互動關係,與其他家庭成員或是家庭寵物的互動關係、飼主的期待等,來做出適當的醫囑與建議。
很多時候,人寵關係走到準備面臨分手的那一刻──這裡指的分手不是指棄養,而是不再有餘裕表現跟寵物相處的熱忱與耐心,是準備將牠們打入冷宮,隔離在人類豐富的生活圈之外。通常在掙扎是否再給狗貓一次機會時,行為門診可能成為人類走投無路時的「絕招」。
以下是一些行為獸醫師經常會默默聽到的「分手通知」:
*我什麼方法都試過了,都沒有用,我想說吃藥試試看?
(抱歉,吃藥不會解決問題。)
*我希望牠可以這照我想要的這樣或是那樣,為什麼牠做不到?我以前養的狗都可以!
(狗貓是活的,不是寫電腦程式,我們也要考慮到牠們的處境是否有條件做出有效率的學習。)
行為問題的治療絕對不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種完全忽略問題來源的處置方式只會讓問題更加看不見希望。行為治療需要完善的計畫,從環境刺激著手來避免狗貓情緒失控;重新架構新的學習條件或是減敏訓練;對於情緒調節有障礙的個體可能需要評估藥物的介入;總之,必須在以保護情緒為前提的基礎上,讓狗貓有時間做緩衝,找回生活的步調,重新建立生活的安全感,甚至重新建立與家人的互動。但互動是雙向的,當懷抱著飼養寵物能舒壓卻成為身心上的壓力時,飼主會失去耐性、對狗貓失去信心,最後只能懷念狗貓崩壞之前的各種美好,惆悵那些回不去的時光,看了好令人心碎。我們在行爲治療上秉持著人本的思維:人過得好,狗貓才會過得好;要共好,才是最好。醫囑的設計,通常是先讓人類和寵物的生活回歸正常──好好睡覺,好好吃飯,甚至先各過各的都沒關係。等大家都準備好了,再走下一步也不遲。
這樣聽起來,跟著醫囑走,應該很容易吧?到底臨床獸醫工作是有什麼故事可以寫?事實上,很多時候,在人與動物之間,真正卡關的是我們人類,尤其在這個資訊傳達過度快速的世界,人的耐心愈來愈縮減,讓我們沒有時間「等」。花時間等動物的狀態回歸平穩,似乎是一種浪費。在幫狗貓和飼主建立溝通的橋樑的過程中,我們無法視而不見,也很揪心的是人類對動物所缺乏的「同理心」。我常常說,you can’t last a day in your dog’s shoes(人當狗,撐不過一天)。現在的社會與以前相比,生活複雜度要高出許多;犬貓須要適應與學習的事情、人們對於狗貓的要求也多了很多。現在,在帶牠回家的路上,我們對這位新的家庭寵物抱有多少期待與冀望?我們想要牠們乖巧地陪伴與服從,卻不能接受狗貓偶爾需要「做自己」。我們想要牠們親人友善,卻不能接受牠們的「分離焦慮症」所帶來的困擾。
狗貓在出生之時,可惜媽媽沒有給牠們一本「人類使用手冊」,如果依據人類生活必須習得的各種規矩來看,完美的貓狗可以媲美一歲就唸完大學的神童:具備各種場合的社交禮貌、坐車不會哭、散步不暴衝、獨處安定不會破壞等。哎,天底下沒有完美的狗貓,事實上我們也不完美,若能夠理解物種與人類的差異,了解物種的行為天性,尊重牠們需要表現自然行為的需求,提供可供自然行為表現的環境,也許我們就可以像以前的人一樣,跟動物生活可以共榮共好。
在《帶牠回家的路上》裡面,徐醫師寫出了人寵相處之間矛盾,而這個矛盾可能來自於我們期望寵物晉升為家庭成員後應有的「倫理」,也可能來自於「我是為牠好」的自我要求。個案治療不一定都能完美落幕,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必須接受飼主也同樣經歷著感受、情緒、需求的浪潮,這會讓他們不容易去對現況做出改變。而「改變」,是不能強求的,只希望他們還能找到片刻的寧靜,還能享受與狗貓共同生活的美好。
希望對於飼養寵物仍懷抱期待的你,或是正在面臨行為問題困擾的你,在看完這本書之後,仍然願意繼續走下去!
會思考的狗行為獸醫團隊 創辦人 林瑋真獸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