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一般人對於植物學家的想像,可能不外乎喜歡在溫室裡養花蒔草,或是熱中於穿梭熱帶雨林間探險獵奇。但對從事基礎植物學研究的學者而言,瞭解植物的形態分類,為什麼會生長在特定的地方,又是如何適應各種生態環境而有多樣性的面貌,其本身就是饒富趣味的問題。他們對農業開發和自然資源的利用沒有太強烈的興趣,而毫無節制的開墾砍伐通常只會令他們搖頭嘆息。這類的植物學家往往没没無名,但常常是身為第一線的自然觀察者,擁有與眾不同的視野,以及更深刻對於人與環境互動倫理的體認。
這本書的核心人物細川隆英,就是這樣的一位畢生鑽研植物分類生態的學者。他的前半生在臺灣度過,是臺北帝國大學第二屆的學生,畢業後也一直留在學校任職直至二戰結束,可以說他的研究歷程見證臺北帝大的起落。而他因緣際會下在南洋地區進行多次調查研究,是極少數在南洋長期實地進行探索的自然研究學者。大部分讀者對南洋的想像也許都很浮面,也幾乎絕不知道在臺大留存有數千份來自南洋的珍貴植物標本。除此之外,臺北帝大時期的植物研究相當活躍,不管是老師和學生們都有豐富的成果發表和採集標本,本書內容雖然以細川的生平為主軸,但它敘述的,其實也包含二十世紀初期這些在臺灣植物學家們努力的故事。
植物腊葉標本是由植物分類學者在田野工作時所採集,再經烘乾壓製而成,並且附上包含採集日期、地點等資訊的標籤。植物標本館給一般人的印象都是泛黃的紙張和乾枯黑褐的葉子,被堆放在一個又一個的櫃子裡,只有專門的植物分類學才會去翻出來看。但是它們除了是研究上的證據標本,本身就存在學術價值,在過去的幾十年來,有不少新的延伸研究,利用標本的標籤資料來重建過去植物的時空分布。這本書的研究契機也是如此,希望藉由標本標籤上的資訊,來建構植物學者們的採集歷程。由於臺北帝大植物標本館的這些研究人員,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的旅行日記或採集紀錄手稿,只有大量的腊葉標本留存在標本館內,和多篇正式出版的學術文章,因此在重建他們的生命史和學術探索歷程時有非常大的困難。所幸過去「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和「國家記憶庫」有許多整飭成果和資料庫可供快速查找,大量資料累積下,採集者的田野歷程可以依此重新建構重現。而有關細川隆英在大洋洲的標本整理,則是由我的學生鄭怡如,花費數年時間檢視比對,並以此作為論文主軸完成相當完整的資料。有了這些資訊為基礎,我才得以重建本書相關各人物的採集歷程和網絡關係。
不過在實際的寫作上,除了推敲人物之間的關係外,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學術界的交流狀況,甚至當時的天氣情況,都必須花費很多時間進行文獻爬梳和查證。部分的學者如工藤祐舜、正宗嚴敬和細川隆英等,在退休或逝世時有出版紀念文集或回顧文章,較容易依此略窺其生平,但許多時候植物學者和細川隆英所遇相關人物的生平資料則近乎空白,我只能從各種蛛絲馬跡尋找可能的線索。而為了讓本書有連續性和故事性,我也花費一番心思,加入其他文獻中提及的事蹟,或是在文章中設計對話,配合自己的田野經驗,進行全書的撰寫。部分有關人類學的描述,也承蒙臺大人類學系的羅素玫老師提供寶貴建議,不致流於模糊謬誤。
在文獻整理上,我得益於近年國內外許多公開資料的平臺,使資料查找可以快速有效,如臺灣學電子資源整合資料庫、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日本國會圖書館、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アジア歷史資料センター)、Japan Search、琉球大學附屬圖書館網站等。在這幾年的寫作期間,也在舊書網站購買許多珍貴的參考書籍,加上臺大總圖書館、植物標本館,和中研院近史所圖書館的豐富藏書,都對本書完成有莫大幫助。
此外,因為我和細川隆英的後人有多次聯繫,細川的女兒華那子和女婿永野洋提供相當多珍貴的家庭照片史料和軼聞趣事,讓故事脈絡的梳理更為清晰。而我每找到新的相關資料也會寄給他們分享,有許多意料之外的發現,像是在小琉球國小由張簡振豐校長找到的細川隆英父親細川隆顯生平資料,或是在臺北高等學校學生刊物《翔風》中有關細川隆英的運動紀錄等,都讓細川的家人感動不已。這幾年永野洋、華那子也和女兒美那子每年寄送他們店裡烘焙的餅乾給我和植標館的同仁,禮尚往來的同時,心中倍感溫馨。最後我也要特別感謝我的父親胡定河和母親吳彩月,不僅協助我不少日文文獻的翻譯,解決各種疑惑,還分享他們童年時的許多生活記憶。他們都年逾九旬,是極少數還能提供一九三○、四〇年代第一手資料的長者,讓我能身歷其境地馳想在昭和時代的氛圍中。
臺灣雖然在一九四〇年代也籠罩在戰爭的恐懼中,但嚴格說來因為並沒有經歷真正的登陸戰,主要都仍是以美軍空襲為主的破壞,以及隨之而來的火災等間接傷害,和中國、東南亞、太平洋島嶼等戰場比起來,一般民眾比較缺乏實際的臨場震撼。我在書寫本文時,特別在最後兩章加上部分戰時、戰後的描寫,讓讀者也能約略體會戰爭的殘酷,以及許多人生中的無可奈何。整本書的寫作,包含植物分類學、民族植物學、歷史學、社會學等不同面向,野心也許太大,無法通順地整合,但也希望讀者能通過跨域的連結,有不同以往的體認。
澄子,菲歐菈,多雷斯等人是本書少數虛構的配角,可是都有其角色設定原型之真實人物。這些人物在細川故事中的穿插,主要是為了帶出當時的情境,和特定的小主題,例如民族植物的利用,或是科學繪圖書籍的介紹等,不至於讓文章太過枯燥無味。另外如菲歐菈的草裙,雖然是虛構的情節,但其實也是想提供細川留給臺大人類學博物館的草裙標本一個合理的解釋,只不過我嘗試加上自己一些浪漫綺思的想像吧。
謹將本書獻給細川隆英,和那些在艱困年代中努力奮鬥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