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患有「超級幫手症候群」!
日常與職業\幫奴/必讀
主婦、長照、教師、心理師、義工、社工、店員、醫護
在這個世上,有一種人比起照顧自己更擅長幫助他人。
從學校、醫院診所、療養院,到辦公室、健身房、社區團體和慈善機構;在家人、朋友、伴侶之間──無論支薪與否,這些人無所不在。
也許你認識這樣的人;也許你就是其中之一。
在努力助人的過程中,這些人會產生無數掙扎。他們通常會過度擴張自己的同理心,也有一些人會面臨創傷和憂慮。長期承擔照顧責任的人,反而沒有時間照顧自己;職業助人者的工時長,也可能面臨資源匱乏的情況。
當人們開始感到自顧不暇,卻還得被迫幫助他人時,就會出現「超級幫手症候群」──疲憊和憎惡油然而生,經常發現自己置身遭人剝削的境地,甚至還會自我批評,將自己的奉獻貶得一文不值。在現今社會中,這類現象一直未受正視,因此尚未有正式的症狀名稱。英國心理學會的特許心理學家潔思.貝克(Jess Baker)和羅德.文森(Rod Vincent)為此症狀提供了心理學的專業視角,從助人者的觀點出發,闡述「幫助」的運作方式以及善良心態的思考誤區。
「忙」究竟怎麼幫,才不會把自己賠進去?
首先,搞懂幫助的四大型態、助人關係的三種動能,以及四種不理性的「幫奴」信念。
四大幫助型態
資源型:勞力、地位、空間、工具、物資、數據和服務
資訊型:知識、建議、觀點
專業型:健康照護、社會工作、專業服務
支持型:同理、鼓勵、肯定、開導和安撫
例:
爸爸常常借錢給愛賭博的叔叔,金錢屬於「資源型」幫助,特性是不一定能回收,要有借了就拿不回來的心理準備。
三種助人關係動能
動能①:自主與依賴
動能②:臆斷與反應
動能③:高位與低位
例:
爸爸常常借錢給賭博成癮的叔叔,以動能①來說,屬於「依賴型」幫助。爸爸只是出借資源給叔叔,後者還是沒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假如叔叔不曾主動開口向爸爸借錢,是爸爸單方面想幫助自己的弟弟,便屬於「臆斷型」幫助。
在地位方面,假如叔叔因受人恩惠而感到羞愧,對爸爸言聽計從,便是屬於「低位」。但很多時候,助人者與受助者的地位動能並非一成不變。助人者也有可能(並且時常)處於低位,例如遭雇主打罵虐待的外籍看護。
四種「幫奴」信念
信念①:我是好人
信念②:幫助每個人
信念③:沒有我活不下去
信念④:別無所求
起手句式:因為○○○○,所以我得幫忙。
例:
爸爸常常借錢給賭博成癮的叔叔,甚至到了不惜貸款、變賣家產也要借錢的地步。如果抱持著「沒有我活不下去」信念,他心中可能是這麼想:因為他是我唯一的弟弟,是家人,我不幫他誰能幫他啊!
持此信念的助人者認為自己有無可取代的唯一性,認定受助者是全然依附、無法獨活,並且自己只有伸出援手這個選擇、別無他法。爸爸若要擺脫此信念,就必須至少推翻上述其中一項思路。
《善良人的生存法則》帶領讀者從根本層層解構超級幫手症候群的成因。透過49個焦點練習,澈底釐清自己的罩門並對症下藥,以掙脫寄生植物般的依附照護關係,為自己找回喘息的空間、重拾自我價值感。在保持善良的同時不忘自我疼惜,當一個身心健康的快樂助人者!
本書特色
‧有薪、無薪助人者都該看的生存法則,根除不理性的善念!
‧實用的表格與方法工具、淺顯易懂的案例舉證
‧49個焦點練習,掌握罩門,對症下藥
專文推薦
張榮斌|臨床心理師
專業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劉仲彬|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