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書的宗旨,是對從古至今的中國思想進行一番通識性的概述。這番工作並不希望裝點成一項深湛透徹的中國哲學史研究,而只是簡述要義而已,畢竟,我們西方應當更為深入地了解中國思想。而且,一旦徜徉其中,我們很多人都會感到妙趣橫生。本書旨在充當這一領域的導論,成為將來更為完整、更具學術之研究工作的引玉之磚。
人們厚此薄彼,將大量目光聚焦於公元前的中國思想史。這並非意味著之後的思想發展無足輕重,抑或了無生趣,非但不是如此,而且後世思想史還應有更為精細入微的研究。不過,本書尤為關注中國思想本身。公元前的中國思想更堪稱為中國的本土思想,而後世思想則受外來理念影響不小。且更重要的是,時至今日,從中國古典時代發展出來的理念仍然佔據統治地位。
雖然本書無意於自詡為一本詳備論著,但也絕非粗製濫造而草率成書。其中所含諸多材料最初是三年前芝加哥大學一系列公共課上講授的內容。有些聽課的同學鼓勵我,說這些教案應該出版,有些同學還說,教案只有個別內容需要稍為拓展,至少後面這個意見被證明是錯誤的。準備一番概述還是比一項完整敘述更為費勁,因為我們總會招致這麼一種令人苦惱的質疑,作者是否選擇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題材,從而提供一個言簡而意賅、窺斑而知豹的景象。對此,我不敢奢望已有大成,只是不枉劍及履及吧。
本書每一段材料(例外不超過一兩項)基本校訂,譯自中文文本的段落也已核對。在某些情形中,我所給出的譯文是全新的。但為了讀者方便,參考文獻往往以已經面世的英譯本為準。不過,有若干地方出於特殊緣故,還會同時提供英譯本與中文原著。
注釋與參考文獻的標注方式有些不同尋常。書中很少以注釋補充信息或探討文本意蘊。偶有幾處,會在同頁以星號腳注形式呈現。參考文獻只標注所引文獻與專著,在正文中以序號標記,而所引文獻本身則印於全書最後部分。讀者們可以確定的是,如果看到書中的序號標記,卻沒去查閱後面的參考文獻,也不會錯過什麼,除非你想要去核實直接引用的文獻與專著。
如果是閱讀本書的漢學家,可能會為本書缺少諸多在此類作品中理應出現的中國名人而無所適從,一些先睹書稿的同仁的確如此。這些名人的遺漏並非意外。對於我們這些熟視中文、喜聞漢語的人來說,很難體會到大多數西方讀者閱讀佈滿中國名字的每一頁書的那種望而生畏。於是,我想,還不如只涵蓋那些最為卓著而重要的名人,而留給讀者在進階閱讀時邂逅其他人物的機會。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我叨擾了諸多朋友,對此感激不盡。雖然我的妻子想必已經不勝煩擾,卻還是總能有求必應,為我那些看似了無希望的章節注入鮮活生機與靈感啟發。錢存訓( T. H. Tsien)在文獻學上給予我莫大的幫助,還幫忙撰寫標題頁的書名漢字。錢存訓夫人則幫忙書寫參考文獻的漢字。我還要特別感謝喬治.波布林斯克伊( GeorgeV. Bobrinskoy)、費正清( John K. Fairbank)、諾頓.金斯伯格( Norton S. Ginsburg)、克拉倫斯.漢密爾頓( Clarence H.Hamilton)、許烺光( Francis L. K. Hsu)、賀凱( Charles O.Hucker)、柯睿格( Edward A. Kracke, Jr.)、厄爾.普理查德( Earl H. Pritchard)、理查德.沃爾克( Richard L. Walker)、理查德.沃爾頓( Francis R. Walton)給予的建議、解惑與批評。瓊.沃克( June Work)女士不僅協助完成手稿的出版,還在其間讓我留意到一些曾有疏忽的寶貴材料。
顧立雅
伊利諾伊州帕洛斯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