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怎麼都沒人預料到呢?」
危機來襲時,我們立刻就能看清現有經濟與金融模型的嚴重侷限……總體經濟模型沒預料到危機,也無法解釋經濟究竟遭逢怎樣的問題。—歐洲中央銀行行長 尚—克勞德.特瑞謝,二○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問題
二○○八年,最好的時代變為最壞的時代。看似永無止境的成長時代,變為滔天災難連綿不絕的時代。在這一年,金融業與企業接連倒閉,重創全球經濟。每一起倒閉事件,都造成更多破壞。該年九月,華爾街備受尊崇的投資機構雷曼兄弟倒閉,一時之間,整個金融市場瀕臨崩潰。已暴跌百分之四十的股市,仍在持續崩跌。房地產價格也大跌,有些地方甚至慘跌百分之五十。國際貿易熄火,企業的信用凍結。石油價格暴跌百分之七十五,代表嚴重經濟蕭條的時代即將來臨。全球最大央行的總裁班.柏南克表示,這是「全球史上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之際,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造訪倫敦政經學院。她在受邀參加倫敦政經學院的新大樓落成典禮之前,就已公開表示,對於近來一連串的事件感到憂心,想了解究竟是怎麼回事。若說在哪裡能找到亂象的解釋,非倫敦政經學院莫屬,畢竟是全球最古老的經濟學研究機構,創校格言是rerum cognoscere causas,意思是了解事物的起因。儀式完成之後,經濟學與策略教授路易斯.加里卡諾向女王報告。他準備了一份簡短的簡報,說明情況已經惡化到什麼地步。女王聽完,驚嘆道:「真是太可怕了!」
女王接著問道:「既然這麼嚴重,怎麼都沒人預料到呢?」
答案
加里卡諾教授隔天醒來,發現他向女王做的簡報,已經登上世界各地的新聞。這畢竟是女王陛下。女王也是首次針對金融危機發表公開談話,問的也是大家都想問的問題。
新聞報導引起各界矚目,英國國家學術院,亦即英國首屈一指的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為此也邀集一群專家舉行圓桌會議,討論女王提出的問題。與會的專家是英國國內最聰明的人才,包括知名學者、業界領袖、資深銀行家、國會議員,以及政府高官。其中有十一位正教授、七位高級公務員,以及七位英國爵士。二○○九年六月,英國國家學術院向女王報告正式的答案。
這個答案一言以蔽之,就是有些人預料到金融危機可能會爆發,但誰也不知道究竟何時會爆發,爆發時又會是何等景況,會演變成多糟。人人似乎都盡忠職守,負責管理風險的人也不例外。當時感覺一切都很好,哪有理由去質疑管理風險的人?包括印度、中國在內的開發中大國,已成為全球經濟的一部分,所以整個世界是前所未有地繁榮。大家都有工作,也有能力購買價格越來越平實的產品與服務。企業日漸擴張,各國政府稅收充盈,能投資興建人民想要的各種設施,例如醫院、學校。
這群專家也相信,等到問題發生,他們也有能力處理災情。他們也爽快坦承,這種想法是很嚴重的一廂情願,因為誰都沒能預見全局。
所以,他們不知道會這麼嚴重,也沒預料到會發生,因為誰都不可能預料到金融風暴這種事情,反正誰也沒有誘因去防範金融風暴。但這群專家決心要從金融風暴汲取教訓,希望下次再遇到時,就能應付自如。
他們在給女王的信函中寫道,這起危機「有許多起因,(但)主因是很多聰明人集體想像力失靈。」
「集體想像力失靈」
仔細想想,難道不會覺得這句話很嚇人?
世界上還有哪一個科學學科,是專家可以把自己能研究的最重要的現象,歸咎於集體想像力失靈,就不會受到責備?這個現象奪走了數兆美元的家庭財富,太多人因此失去住宅與工作,許多退休人士的理想退休生活也成為泡影。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受到這個現象影響。
我們永遠無從得知,這位以高深莫測聞名的女王,對於她得到的答案有何想法。她在漫長的統治期間,見證了多次經濟興衰,所以可能難以接受這個答案。
這並不是學者可以討論到天荒地老的抽象議題。金融風暴會造成立即且實質的影響,除了摧毀經濟之外,也包括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幾年間,在各大城市上演的大規模暴亂、占領公共空間,以及集體抗議事件。熊熊的怒火,反映的是太多人的切身之痛。金融風暴出乎他們預料,他們毫無準備,也無力逃脫。選民也以選票宣洩心中的怒火。
有位選民九十五歲、屬於勞工階級的父親,對於股市崩跌感到絕望。大約在女王造訪倫敦政經學院之際,他聽見某位金融業專業人士在電視上表示,情況還有可能大幅惡化,於是他賣光手上所有持股。這位父親一生認真工作,誠實納稅,儉樸度日,將辛苦攢到的一點閒錢用於投資。但專家沒預料到金融危機,同樣也沒能預料到後續的復甦。這位可憐的父親,在股市接近最低點時出脫所有股票,畢生的積蓄就這樣損失大半。他的兒子為他不幸的遭遇忿忿不平,演變成對整個體制懷抱一種深厚且難以化解的怨恨,決心要從內部瓦解整個體制。他後來表示:「後來的一切都是源自金融風暴。一切都是。」在那之後確實發生了很多事情,因為在二○一五年,這位名叫史帝夫.班儂的先生,成為一位吵吵嚷嚷的房地產大亨暨電視實境秀明星的顧問。這位大亨就是當時在競選美國總統的唐納.川普。
金融風暴也影響了我的生活。我們家經營的生意,在二○○九年幾乎破產。像我的父親與叔伯這樣的小型企業主,是資本體系的第一線。他們的公司懂得創新、組織精簡,適應力強。我們的經濟體之所以如此有活力,小型企業居功厥偉,因為小型企業為了生存,必須不斷適應環境。在每個國家,小型企業聘僱的人員人數最多,而且許多小型企業與員工的情誼,是大型企業難以企及的。小型企業需要銀行展延貸款,才有營運資金,也才能更新廠房與設備。所以銀行才會存在,必須借出生產所需資金。但在經濟繁榮期間,銀行借出太多資金,而且不是支持生產,是助長投機,主要是房地產投機。銀行就是從房地產投機賺到最多費用與貸款利息。在金融危機期間,銀行為了拯救自己的資產負債表,紛紛緊縮貸款,受苦的卻是身為經濟支柱的小型企業,因為他們拿不到生存所需的貸款。
如此一來,各經濟體遭受重創,受到影響的企業往往瀕臨倒閉。我們就是如此。銀行隨便找個薄弱的藉口,就要收回貸款。而我們家從事製藥業的公司,除了被銀行收回貸款,在其他方面都很健全。製藥公司照理來說,即使在經濟衰退期也能生意興隆。銀行在雨天無情收傘,差點害我們家公司倒閉。公司最終沒有倒閉,但銀行雨天收傘,卻也引發了一連串問題,在十幾年後的今天依然餘波盪漾。
我能理解班儂的心情。看見父母一生辛勞的成果幾乎化為烏有,任誰都會憤恨難平。我也跟班儂一樣,人生後來的一切,都是源自那場金融危機。不過我並沒有推翻體制的強烈衝動,而是決心要從金融危機得到啟示,建立更好的東西。我決心要竭盡全力,徹底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又為何會發生這些事。我也想知道,金融危機是否會再度發生,如果會,那又是何時會發生。而在下一次的金融危機,我們又該怎麼做才能保持安全,才能保證我的家庭,以及像我們家這樣的家庭,再也不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尋找真正的原因
我研究真正的原因,一開始並不順利。關於金融危機的起因,有各種揣測:是美國(或是西方)的資本主義文化,或是美國或西方的銀行家太腐敗,或是金融業的政治影響力,或是政治人物無力對抗金融業的政治影響力,太多人借錢成癮,許多政策鼓勵大家(貸款)買房。還有人提出更為離題的原因,說是中國人儲蓄太多,導致全球利率被壓得太低。總之是眾說紛紜,但這些說法在我看來都不完整,而且都是症狀,並非起因。沒有一個讓我覺得,我已經做好充足的準備,能安然度過下一場危機。
雖然一開始並不順利,我依然堅定走在研究的路上,因為我有預感,我要找的答案一定存在。大約十八年前,也就是一九九○年代初期,許多國家都已經歷過金融危機、房地產市場暴跌,以及經濟嚴重衰退。我們家經營的公司在那段期間,也經歷過重大的難關。當時的我才十歲出頭,現在回想起那些年,只覺得惶惶不安。我童年時期那個安穩的世界,原來只是海市蜃樓,是無常易變的。我們家的大人都很擔憂。必須縮減支出才行。我們周遭很多人失業、倒閉,連住的房子都沒了。我在二○○八年回想這段往事,感覺二次的金融危機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我也覺得奇怪,怎麼沒有一位專家看出這種關連。我也很好奇,相隔的這十八年是否很重要。
同樣在一九九○年代初,我得到另一項線索,只是當時的我並不明白,這個線索有多重要。在學校,我們每天早上都要參加朝會,大家聚在一起禱告,了解學校的最新事項,還要聽一段經文、文學或哲學作品。我並不是每次都很認真聽,但有天早上,我聽見十九世紀一位美國經濟學家的著作的一段文字,整個人都怔住了。這位經濟學家闡述美國西部在拓荒時期的聚落發展,也介紹了隨著聚落形成城鎮,城鎮再成為城市,土地價值也會一路上漲的過程。我現在研究金融危機的起因,又想起這位作者亨利.喬治。我發覺他在一八七○年代問的問題,與女王和我現在問的問題一樣:
•我們為何一再經歷繁榮期與危機期?
•為何會形成繁榮期與危機期?
•為何沒人預料到繁榮期與危機期?
•我們在這些時候該怎麼做,才能保持安全?
我發現他的著作Progress and Poverty是一本經典之作,說理清晰,影響深遠。他闡述經濟學的通則,整理得有條不紊,以說明經濟體為何一再從成長到繁榮,再到衰退。我從未看過如此佳作。
我實在不明白,他明明知道所有的答案,而研究金融危機的人那麼多,卻沒有一個提到他。喬治的著作於一八七九年出版,也許他的見解並沒有通過時間的考驗?
經濟的隱藏秩序
幾十年後,少數聰明的學者將喬治的概念應用在現代經濟,也有重大發現。他們證明了金融危機,以及發生在金融危機之前的經濟繁榮,不但預測得到,而且你只要明白背後的運作原理,即使在我們這個非常複雜、相互關連的世界,也能輕易預測未來。這些危機有一個很具體的原因,而且這個原因能在房地產市場、更精確地說應該是土地市場找到。證據:這群學者在幾年前,就預測到二○○八年的事件。
寫信給女王的那些專家都錯了。問題不是出在想像力失靈。金融危機其實是已經存在數百年,深植於我們經濟體的固定模式的一部分。我先前思考過的十八年間隔,確實很重要,因為十八年就是一個完整的景氣循環。了解自己處於景氣循環的哪個階段,就知道接下來會如何。
這些學者發現了我們經濟的節奏,也細細說明。大多數人只覺得經濟很複雜,而他們卻能揭露經濟的隱藏秩序。我現在看到了這種隱藏秩序,我知道我看事情的角度再也不會一樣了。我現在知道,看似混亂的世界,其實是可以控制的。後來的幾年,我繼續研究。僅僅是理解事件的起因,並不能讓我滿足。我希望能有預測的能力,還要告訴大家,遇到這些事件該如何因應。我開始撰寫簡報,將我的預測公開,方便大家自行參考。我繼續從各類資訊挖掘投資構想,找出實用的方法,將我們對於景氣循環的理解,運用在真實生活的財務決策,不只要知道該怎麼做,還要知道什麼時候行動。簡言之,我的目標是寫一本未來投資指南。
這本書就是我要寫的指南,我也算實踐了多年前對自己的承諾。
無論是剛展開職業生涯的員工、創設一家企業的企業家、要建立投資組合的投資人,還是依靠畢生積蓄生活的退休人士,人人都會受到景氣循環影響。這本書要告訴你的道理,你若是不肯聽,那每次的景氣循環必然會出現的危機,就會讓你損失慘重。掌握了這本書傳達的知識,就能利用景氣循環獲利。你將有能力把握未來的繁榮期,賺進財富。等到下一場危機襲來,你也能做好挺過風暴的準備。因為絕對會有下一次。
女王造訪倫敦政經學院的幾年之後,我訪問已經成為歐洲議會議員的加里卡諾教授。他認為,二○○八年的金融危機之所以發生,關鍵在於誘因,而這些誘因並沒有改變。我請教他,世人是否如英國國家學術院所願,從金融風暴歸納出教訓?
他的回答相當明確:「沒有,大家沒學到教訓。」
本書架構
這本書要帶你穿越歷時十八年的景氣循環,踏上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光之旅。在接下來的內容,「十八年」循環、「經濟」循環、「不動產」循環、「房地產」循環這些名詞是互換使用,意思相同。
我們從新循環的開始說起。新循環開始之初,經濟不振,人們恐懼,一切停滯不前。我們走過擴張期,承受不時出現的衝擊,甚至輕微的衰退。接著進入經濟繁榮期,在循環即將邁入最高峰之際,是一波波的瘋狂投機與狂熱。最後來到大約十八年的尾聲,見證輪番上演的重量級災難與蕭條。
每一個景氣循環,都有四大幕:
第一幕:復甦。在前一個循環的灰燼之中,新的循環誕生。經濟復甦,而且在接下來的六至七年,隨著信心回升,經濟會再度擴張。
第二幕:循環中期。經濟會輕微衰退。恐懼回升,但這種衰退持續時間相對較短,也不會出現危機。
第三幕:繁榮期。接下來的六至七年,經濟全面繁榮,成長率更高,信用充足,股市與房地產市場大漲。最後是為期兩年的全面超額成長,隨後整個循環在持續了十四年之後,登上最高峰。
第四幕:危機期。循環的尾聲是崩跌與蕭條。委靡不振的經濟需要拯救。清理殘局需要四年的時間。十八年的景氣循環就此結束,新的循環開始。
這四幕就是這本書的架構。
接下來你會走過十八年景氣循環的完整四幕。每一幕涵蓋景氣循環的一個或更多的階段。每一章討論一個階段,包括這個階段會出現的現象,並以歷史事件為例,再加上分析。所以你無論何時閱讀這本書,都能判斷你的時代現在上演的是哪一個階段。
但這本書並不只是帶你走過景氣循環的每個階段而已。每一幕的各章,都會說明整個循環的脈絡,包括循環的起因、為何我們察覺不到、為何能持續、決定繁榮與衰退幅度的因素是什麼,以及在整個景氣循環期間,專業顧問(非故意)與騙子(故意)又是如何、為何害我們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書中按照景氣循環的順序排列,闡述每個階段的各章,能讓你徹底了解經濟的隱藏秩序。了解隱藏秩序,就能明白現在發生了什麼事,又為何會發生,也會知道我們處在循環的哪個階段,接下來又會如何。
這本書的架構的最後部分,是實用的建議。無論是買進並承擔風險,還是賣出並保持安全,你都會學到如何因應景氣循環,何時又該採取行動。每一章最後提供的建議,其實就像一本書中之書,叫做《致富祕訣手冊》,體現這本書的核心宗旨:幫助大家在正確的時機,做出更好的理財決策,同時帶給大家、即使是身經百戰的專業投資人,也只能夢想的投資優勢。
這就是你的致富祕訣優勢。
在展開景氣循環的旅程之前,為了做好準備,我們先概略討論完整的十八年景氣循環。
接下來的序言,要帶領你短暫造訪也許是史上最知名的景氣循環。這個景氣循環大約從一九一一年開始,走過一場世界大戰、一場疫情,以及咆哮的二○年代,以一九二九年的華爾街股災告終。這場股災也預示著後來的經濟大蕭條。序言也會說明,十八年景氣循環的由來,還會告訴你如何應對景氣循環的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