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大家對犯罪心理學的印象,可能更多地來自電影、電視劇中的情節和人物,如電影《沉默的羔羊》中那個精神病態的心理醫生,電視劇《犯罪心理》中神奇的心理專家。當然,大家還會聯想到現實中的某起案件,尤其是這些案件中殘忍的犯罪者。
那麼,犯罪心理究竟是什麼?
犯罪心理就是犯罪人內心存在的犯罪動機與犯罪人格,其中的犯罪人格是指驅動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認知、情感及外顯的行為傾向。犯罪心理學是犯罪學與心理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是研究犯罪心理、犯罪行為與犯罪心理對策的應用學科。
在眾多研究犯罪現象的學科中,犯罪心理學是其中之一。
自奧地利犯罪學家、預審專家漢斯·格羅斯1897年創立犯罪心理學學科以來的一百多年裡,出現了許多犯罪心理學理論,如精神病理學、犯罪進化論、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格主義、神經犯罪學等,並已經廣泛而富有成效地應用於打擊犯罪的司法活動。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犯罪動機的形成,以及各種犯罪人的精神面貌、行為特徵。
我在三十年的犯罪心理學專業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中,自然地對於犯罪現象及犯罪人的特殊心理,從感性、理性上得到一些理解和感悟。
第一,在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一些邪惡的犯罪人:在明處的或在暗處的,你注意到的或沒有注意到的,他們都在那裡蠢蠢欲動。無論是有預謀的犯罪還是衝動的犯罪,它們都會確定無疑地給社會及他人帶來傷害。而且,是少數的犯罪人幹了大部分的壞事。所以,我們有必要去了解、去研究這些特定人群特殊的心理狀態。
第二,先有犯罪心理的存在,才有犯罪行為的發生。犯罪心理是客觀存在的,是與社會規則強烈對抗的,也是隱蔽的。只有透過客觀而可見的犯罪行為才能發現犯罪心理的具體存在及其特徵。犯罪心理深藏不露,它是犯罪行為發動的內在起因,是犯罪的動力系統。沒有犯罪心理,就不會有犯罪行為的發生。雖然一種犯罪心理可能有多種犯罪行為的具體展現,但是犯罪心理與犯罪行為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的內在聯繫。
第三,在犯罪心理產生的深層次原因中,一個人天生的生物特性和後天的生活環境與犯罪行為之間有緊密的互動作用。其中,諸如犯罪基因、神經遞質異常、神經功能異常、染色體異常、性激素異常、物質代謝異常、ADHD(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等先天因素,是當代神經犯罪學研討的核心;而在後天環境因素中,諸如早期創傷性經歷、錯誤的教養方式(溺愛、放任、棍棒懲罰)以及青春期危機、重大生活事件的影響力受到了重點關注。但是,對某一個具體的犯罪人來說,消極的先天因素與後天的生活環境對於犯罪行為的作用力度是不同的。
第四,精神分析的理論在深度解析犯罪心理時具有獨特的作用。雖然潛意識犯罪動機、性本能、人格的衝突及心理創傷、自罪動機、自我防禦機制這些概念神祕且晦澀難懂,但是,它們在解析諸如病態的性犯罪、人格障礙犯罪中是極具價值的理念與路徑。此外,神經犯罪學是在當代基因技術、腦電技術及精神病理診斷等技術支援下犯罪心理探索的前沿領域,具有典型的科學實證主義的特徵,也是犯罪心理學走向科學主義的必經之路。
第五,犯罪心理學探討極端的,甚至變態的犯罪心理。正如犯罪心理學開創之初的取向一樣,其重點在於研究性變態、人格障礙、精神病人的違法犯罪行為產生的深層次起因及其特徵。不僅如此,它還研究眾多其他型別的犯罪心理,如常態下的暴力犯罪(掠奪性與情緒性暴力)、性侵害(性慾動機與非性慾動機)、青少年犯罪(青春期有限型與終身持續型)、女性犯罪(情感動機、色情與依從性、掩飾性)、群體犯罪(團夥犯罪、集群犯罪與有組織犯罪)等。
第六,犯罪心理學著力於一系列應用技術。犯罪心理學為實現其打擊犯罪、預防犯罪、罪犯矯正的學科使命,特別研發了相應的犯罪心理策略與技術,如犯罪心理測試技術(測謊術)、犯罪心理畫像技術、危機談判技術、偵查與審訊技術、罪犯心理矯正技術,以及時下正熱的以人工智慧、大數據計算為基礎的危險性評估技術(如情感計算技術)。這些實用技術猶如高懸在犯罪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為刑事司法實踐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技術支援。
第七,犯罪心理學的知識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是人類智慧的集中展現。我們研究犯罪人及犯罪心理,需要科學實證精神,也需要從進化和社會現實的角度對人性進行深刻思考和深入體驗。只有從科學與情感相結合的視角切入,才能全面而準確地看清楚人類中的這些特殊群體。
在犯罪心理學演化與發展的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有許多的學說與理論,它們彷彿從不同角度去窺視一個黑洞洞的房子,對於了解黑房子中的細節都具有一定的價值,是我們全面解析犯罪人心理的一把把智慧的鑰匙。
犯罪人是實施了犯罪行為,危害了社會,社會應當對其採取矯治措施的人。我們分析各種犯罪人的時候,從犯罪警示、犯罪預防的角度看,此時的犯罪人也會指向虞犯(較可能犯罪的人)、高風險犯罪人等潛在犯罪人。犯罪現象林林總總,有預謀的、衝動的,也有掠奪性的、情緒反應性的。但是,所有的犯罪行為對於常人來說都是瘋狂造次之舉。同時,犯罪現象中的關鍵因素——犯罪人在實施犯罪行為之前、之中、之後,多數情況下又是清醒的、冷靜的(即使是衝動性犯罪也有短暫的冷靜期,而非完全的情緒衝動表達),其犯罪行為也是在他們自己的心智範圍之內「精心策劃」(至少是犯罪人自以為是的「精心策劃」)的。如此,他們似乎又都是理性的犯罪者,並且還持有不同程度的「犯罪合理」的邏輯。在本書解析的這些犯罪人中,既有狂妄凶狠的習慣性犯罪人,也有在特定情境下或者特定事件中突變的情緒性犯罪人,更有以反社會人格、精神病態為典型代表的掠奪性犯罪人(也是幹了較多壞事的邪惡少數人)。他們可能戴著不同的人格面具,在個人慾望的驅使下實施各式各樣的罪惡行為。只有層層揭開他們用於偽裝的人格面具,我們才能看清楚這些犯罪人的本來面目。
本書以犯罪心理學的系統結構為藍圖,選擇具有學科特殊性的知識點展開。
具體而言,本書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 神經犯罪學指向:天生犯罪人爭議與探索性證據、低靜息心率與越軌犯罪、ADHD與青少年品行障礙;
● 精神分析指向:性本能犯罪人、神祕的犯罪情結;
● 暴力犯罪指向:掠奪性暴力與情緒性暴力;
● 性犯罪指向:性慾動機與病態動機;
● 青少年犯罪指向:青春期危機犯罪人、校園暴力、自卑—憤怒攻擊;
● 女性犯罪指向:致命的情感誘惑、情感創傷;
● 群體犯罪指向:權力服從實驗與模擬監獄實驗;
● 變態犯罪指向:天才與瘋子、精神病態、戀童癖、怪癖型犯罪;
● 犯罪心理對策指向:測謊術、心理畫像技術與證言可靠性評估技術、危險性評估技術;
● 典型案例分析指向:弒母案、「開膛手傑克」案、邦迪案、貓鼠遊戲案等。
本書的路徑:案例—解析—啟示
本書以典型案例為引導,對其中的犯罪人及其犯罪行為進行專業的心理解析,歸納對應的關鍵知識點,並指出這些行為特徵帶給普通人的警醒和啟示:例如識別潛在犯罪人、預防犯罪、打擊犯罪,遠離犯罪風險,防範潛在犯罪動力向現實犯罪行為的轉化。
只有真正了解犯罪人內在的心理特徵,知曉他們想從犯罪行為中得到什麼,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犯罪行為的規律,才能更好地打擊犯罪、改造罪犯和預防犯罪,也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家人。
劉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