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前言
第1章 科學技術與藝術
1.1 科學技術與藝術及美學交融的多元化形態
1.1.1 美術、藝術、科學、技術之間的相互關係
1.1.2 科學對傳統藝術審美的影響
1.1.3 科學原理對視覺藝術審美規則的定義
1.1.4 科學規則對音樂審美的定義
1.1.5 科學技術推動藝術的變革及審美形態的發展
1.2 科技藝術:藝術與科技交融的全新領域
1.2.1 當代科技對藝術觀念的推進和影響
1.2.2 新媒體藝術:概念的局限
1.2.3 當代科技藝術:一種新的理論視角
1.2.4 當代科技藝術與傳統藝術之間的關係
1.2.5 當代科技藝術研究的價值及意義
1.2.6 當代科技藝術的審美主體
1.2.7 當代科技藝術的審美創作
1.2.8 當代科技藝術的學科體系與研究領域
1.2.9 當代科技藝術的發展趨勢
第2章 數學藝術
2.1 數學藝術的源起與發展
2.1.1 藝術與數學
2.1.2 演算法藝術
2.1.3 當代數學藝術的舞臺:Bridges會議
2.2 數學思想與藝術審美
2.2.1 對稱
2.2.2 黃金分割與斐波那契數列
2.2.3 隨機過程與混沌美學
2.2.4 基於隨機函式的藝術
2.2.5 Voronoi圖
2.2.6 數學公式對自然物態的模擬:超級公式
2.3 透視、幾何與造型藝術
2.3.1 透視與繪畫
2.3.2 視覺欺騙:反透視及仿透視的藝術
2.3.3 座標變換與歪像藝術
2.3.4 圖形鑲嵌與鋪塊
2.3.5 光效應藝術
2.3.6 多面體藝術
2.3.7 雙曲幾何與藝術
2.3.8 高維幾何體的藝術
2.4 拓撲與藝術
2.4.1 拓撲學
2.4.2 點集拓撲結構
2.4.3 Mobius環
2.4.4 Klein瓶
2.4.5 Hilbert曲線
2.4.6 結的藝術
2.5 分形、混沌與複雜系統的藝術
2.5.1 分形
2.5.2 模擬生物系統的分形
2.5.3 混沌與蝴蝶效應
2.5.4 複雜性理論
2.5.5 表現複雜系統的藝術作品
2.6 生成藝術與計算美學
2.6.1 生成藝術
2.6.2 生成藝術作品
2.6.3 引數化與群簇化
2.6.4 引數化設計
第3章 物理藝術
3.1 對物質形態和物理現象內在美的表現
3.1.1 微觀世界的影像
3.1.2 晶體的藝術
3.1.3 宏觀物質的科學影像
3.1.4 氣象藝術
3.2 物理過程的美學呈現
3.2.1 力與氣流的藝術
3.2.2 光線與影像
3.2.3 影子雕塑
3.2.4 超高壓放電
3.2.5 聲波的藝術
3.2.6 運動的視覺化
3.3 物理科技手段的藝術化創造
3.3.1 成像技術的革命與影像審美的拓展
3.3.2 空中立體成像技術:全息攝影
3.3.3 光的藝術創造
3.3.4 電磁效應
3.3.5 電聲效應
3.3.6 磁懸浮
3.3.7 實驗性聲音裝置
3.3.8 微納加工
3.4 新材料的藝術表現
3.4.1 黏性材料
3.4.2 磁流體的藝術表現
3.4.3 熱效應及熱功能材料
3.4.4 超材料
3.5 太空藝術—當代太空探索為藝術創造的全新舞臺
3.5.1 太空攝影
3.5.2 在太空中創作的藝術
3.5.3 衛星藝術
3.5.4 在外星球實現的藝術
3.6 物理規則的模擬及藝術化表現
3.6.1 電腦模擬的物理特效
3.6.2 電腦圖形對真實物理效果的模擬
3.6.3 物理規則的藝術化虛構
第4章 化學及生物藝術
4.1 化學反應:分子級的創作手段
4.1.1 化學過程與視覺造型
4.1.2 來自化學及生物過程的美麗圖案
4.1.3 無生命物質中的奇蹟
4.2 生物訊息藝術
4.2.1 DNA音樂
4.2.2 DNA儲存與遺傳藝術
4.2.3 轉基因藝術
4.2.4 基於生物訊息的藝術化重建
4.3 生命形態美的探索與創造
4.3.1 微生物的藝術表現
4.3.2 對動植物形態及生命的審美探索
4.3.3 物種雜交的藝術表現
4.3.4 關注人與環境
4.3.5 電子機械系統對生物的美學拓展
4.4 生命倫理藝術
4.4.1 關注活體組織與生物材料
4.4.2 關注生物倫理
4.4.3 關注醫療觀念
4.4.4 藝術家對基因技術的反思
第5章 人工智慧與人工生命的藝術
5.1 人工智慧簡介
5.2 人工智慧藝術
5.2.1 人工智慧與文學
5.2.2 人工智慧象棋
5.2.3 人工智慧音樂
5.2.4 人工智慧與繪畫
5.2.5 神經網路與生成對抗網路的藝術創造
5.2.6 輔助創作型AI繪畫
5.2.7 從文字生成影像:基於擴散模型的AI繪畫
5.3 人工生命的藝術
5.3.1 人工生命
5.3.2 生命遊戲與細胞自動機
5.3.3 基於細胞自動機原理的藝術作品
5.3.4 智慧藝術對生命規則的探索
5.3.5 有機藝術
5.3.6 遺傳藝術
5.3.7 人工進化過程的繁殖系統
5.4 人工社會的藝術
5.4.1 人工社會
5.4.2 基於人工社會的藝術
5.4.3 人群的模擬
5.5 人工生命裝置藝術
5.5.1 具有自發及自適應行為的裝置
5.5.2 條件反射式裝置
5.5.3 社會型人工生命裝置
5.6 機器人的藝術
5.6.1 機器人的基本構造
5.6.2 創造藝術體驗的電子機械
5.6.3 仿生機器人
5.6.4 智慧機器人
5.6.5 微電子機械系統及未來的奈米機器人
第6章 沉浸式體驗與虛擬實境藝術
6.1 境由心生:沉浸感審美的產生與發展
6.1.1 沉浸感:一種由來已久的審美取向
6.1.2 沉浸式技術:VR的產生與發展
6.1.3 沉浸感融入現實:從AR到MR的發展
6.1.4 沉浸感技術的發展
6.2 漸入佳境:虛擬實境的技術美與藝術美
6.3 虛擬實境藝術創造對審美的拓展
6.3.1 沉浸:虛擬實境對藝術審美維度的拓展
6.3.2 構想:虛擬實境對藝術想像力的拓展
6.3.3 互動:藝術審美從旁觀到參與和主導
6.4 VR其他感知體驗技術的功能美
6.4.1 深度沉浸:增強虛擬中身體運動對臨境感審美體驗的強化
6.4.2 身臨其境:多感知對審美體驗的維度拓展
6.5 建構主義美學視野下VR對傳統藝術審美的拓展
6.5.1 視覺藝術審美在虛擬空間裡的延續與發展
6.5.2 聽覺審美在虛擬空間裡的延續與發展
6.6 VR環境下直覺主義美學的意向化表現
6.6.1 基於直覺互動的沉浸式審美
6.6.2 基於思想直覺的抽象及隱喻性空間的審美意向化
6.6.3 直接化及直覺化表達的VR繪畫
6.7 後結構主義美學視角下VR電影的審美變革
6.7.1 VR電影: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
6.7.2 VR電影對接受美學的重構
6.8 增強現實藝術:虛擬與現實的疊加
6.8.1 城市景觀與文化的虛實融合
6.8.2 反其道而行之:減弱現實
6.8.3 在現實的空間裡遭遇虛擬事物
6.8.4 透過真實的道具與虛擬人物互動
6.8.5 現實體驗與虛擬視覺的交融
6.8.6 基於現實空間的多人虛擬互動
6.9 空間增強現實:空中成像與影片對映
6.9.1 在物理空間中呈現增強現實影像
6.9.2 影片對映:在任意表面呈現「正常」影像
6.9.3 TeamLab的大型沉浸式藝術空間
6.9.4 舞臺展演空間增強現實
6.10 混合現實:在物理空間中的虛實融合
6.10.1 混合現實的基礎技術
6.10.2 MR內容的敘事設計
6.11 人際互動在虛擬空間裡的延伸
第7章 訊息物理融合與人機互動藝術
7.1 訊息物理融合
7.1.1 訊息世界與物理世界的融合
7.1.2 訊息物理融合與人機互動的多元化發展
7.2 訊息物理融合模式與藝術體驗的創新
7.2.1 藝術體驗及審美
7.2.2 訊息物理融合為感知體驗帶來突破
7.2.3 走向多元融合的藝術
7.2.4 訊息物理融合與人機互動藝術的形態及分類
7.3 虛擬訊息在物理世界中的藝術化體驗
7.3.1 虛擬訊息的物理介質化呈現
7.3.2 影像採集及其在物理世界中的轉換呈現
7.3.3 透過物理直覺及行為方式與虛擬訊息互動
7.4 物理訊息的採集轉換及互動體驗
7.4.1 物理訊息的轉換、視覺化及互動
7.4.2 GPS藝術
7.4.3 RFID的藝術
7.4.4 三維掃描
7.4.5 物理訊息的轉換與網路化傳播
7.4.6 物理世界互動訊息的採集與互動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