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紅、瘦肉精、雙酚A、環境賀爾蒙,這些名詞頻繁出現在新聞報導中,它們看似隨處可見、充滿危害。但恐懼常常來自未知,與其對日常接觸到的一切都擔心害怕,不如翻開這本書,了解如何判斷我們日常遇到的化學風險。
天然尚好,人工有害?
我們常常對人工化學品抱持懷疑的態度:就算風險再低,對健康一定會有不良影響。同時我們也偏好一些可能帶來好處,但難以確認風險的物質,只因它們是「天然」產品。「天然尚好,人工有害」,我們依從這個簡單前提的理由是「感覺」正確,但這種方式顯然缺少理性判斷。
遠離恐懼,從判斷風險開始
判斷一種化學物是否有害,需要了解它是否會對我們產生危害,危害的嚴重程度,以及我們在日常中如何接觸到這些化學物。本書從毒性的來源、生物累積性、劑量等等層面,一步步從容易取得的公開資訊推估食品、醫藥、水源與添加物等等實際上是否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毒理學與風險評估專家將在本書中以案例協助我們思考以下問題:
農產品可能有農藥殘留,但殘留的農藥濃度是否足夠造成危害?
市售維他命還有植物性營養補充品真的只有好處嗎?
雙酚A是什麼,到底有沒有那麼恐怖?
雙酚A有多毒?風險評估實況演練
除了思考問題,作者更以情境故事的方式帶領讀者演練風險評估過程中的思考策略,並以不同主題說明面對各種潛在毒物危害的應對方式。從醫藥、食品到寶特瓶等六大案例,帶我們實際演練風險評估的過程,做出更理性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