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瑜伽在當今世界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的文化和運動現象。你可以在發祥地印度看到,你可以在全世界眾多國家看到,更可以在中國看到。瑜伽,不僅僅在大中城市流行,也廣泛地出現在小城市。
當今的瑜伽,既是一種時尚,也是一種健身之道,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人們或在瑜伽館,或在公園,或在某個自然環境裡習練瑜伽。儘管瑜伽這項運動,參與者更多的是年輕人,尤其是年輕的女性,但你也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開始學習瑜伽。瑜伽,不僅是一種富有生機活力的新時尚,也是一種讓生活增添色彩的技巧運動,更是一種充實而有味的生活──瑜伽習練,讓瑜伽練習者更加自律、更加從容,也更加自信。
我個人認識瑜伽並不是從瑜伽體位而是從瑜伽哲學經典開始的。早在一九九三年,因為一點因緣,接觸了印度的偉大經典《薄伽梵歌》(Bhagavad-gīta),我被其中的智慧之言所吸引。我曾在一段時間內連讀三遍《薄伽梵歌》,反覆思考其中的哲學含義。但當時對印度哲學的理解還不夠深入,有些問題還沒有明白。不過,這本著作對我的影響已經埋下了種子。
由於韓德(Alan Hunter)教授的委託,我開始組織翻譯印度偉大的思想家、改革家、瑜伽士辨喜(Swami Vivekananda)的文集《瑜伽之路》。此後,我走向了瑜伽典籍的翻譯之路。先後獨立或合作翻譯了一系列瑜伽經典作品,包括《帕坦迦利〈瑜伽經〉及其權威闡釋》、《薄伽梵歌》、《哈達瑜伽之光》、《冥想的力量》、《虔信瑜伽》、《至上瑜伽》、《九種奧義書》、《室利.羅摩克里希那言行錄》等。同時,我自己也開始注釋一些瑜伽哲學經典,如《智慧瑜伽》是對吠檀多不二論哲學家、印度吠檀多哲學集大成者商羯羅(Shankara)大師《自我知識》一書的翻譯和釋論,《瑜伽喜樂之光》是對後商羯羅時代的思想家室利.維迪安拉涅.斯瓦米(Sri Vidyaranya Swami)的《潘查達西》最後五章的翻譯和釋論,《直抵瑜伽聖境》是對吠檀多經典《八曲本集》(也譯為《八曲仙人之歌》)的翻譯和釋論。另外,也出版了自己撰寫的書,如《瑜伽的力量》等。
由於我一直從事哲學研究,對於某些問題的關注和看法與一般人有些差別。很多時候,我並不對身體的瑜伽感興趣,而是對瑜伽的哲學和思想感興趣。對瑜伽的興趣,在很長時間內都是因為其背後的哲學思想,具體說就是數論哲學和吠檀多哲學。古典瑜伽的經典《瑜伽經》,本來就是印度古代正統六派哲學之一的瑜伽派之經典。所以,從上面提到的已經出版的多部作品中可以看到,我一直把瑜伽視為一種哲學,而沒有把眼睛投向瑜伽的其他領域。瑜伽,不僅是一種健身術,它也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文化,尤其有自身深刻的哲學內涵。
有關瑜伽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我們無法為大家提供一個關於瑜伽的最權威的解釋,也無法提供所謂的完整的瑜伽知識體系。以前,我所做的探討更多的是在理論層面,但從《瑜伽之海》開始,我從「天上」回到「人間」,開始注重我們日常的、身心健康的問題。但這還遠遠不夠。在《瑜伽是一場冒險》中,我進一步轉向「形而下」,更加明確地關注身心健康這一實際層面。
關於阿育吠陀瑜伽,目前真正關注和實踐的人還不是很多。但它確實非常重要。我們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編撰一部介紹阿育吠陀瑜伽的書,以便用於教學和實踐指導。
考慮到更多讀者理解的方便性,同時保持阿育吠陀瑜伽理論和實踐的相對完備性,本書採取了比較容易理解的通俗語言,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簡便的實際操作方法。但畢竟阿育吠陀瑜伽具有理論和實踐兼備的品質,一些專業術語還是無法避免,我們在書中盡可能提供了比較容易理解的解釋。我把這本書作為一部高級瑜伽教程來編寫,對於那些學習瑜伽、希望全面提升自己瑜伽素養的教練、瑜伽愛好者,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本書分上、下篇。上篇八章,討論阿育吠陀瑜伽的理論以及五大元素、體質(doshas,亦音譯為道夏、督夏)、三德、三身五鞘、脈輪、經絡和穴位、瑜伽之火等重要概念及其應用;下篇九章,基於個體體質,詳細介紹帕坦迦利八肢瑜伽和聲音瑜伽的理論與實踐方法。
第一章詳細介紹阿育吠陀瑜伽是什麼、可以做什麼、阿育吠陀瑜伽為什麼重要,它的重要理論根基和主要內容,及其與其他瑜伽形態之間的重要差別。
第二章介紹瑜伽何以可能的基礎,即宇宙和身心靈構成的基礎──土、水、火、風、空五大元素—它們各自的性質,以及基於其性質之上的瑜伽應用。瑜伽,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知其然、行其然。
第三章詳細論述阿育吠陀的核心體質(doshas)理論。知道身體基本的體質三類型(風型、火型和水型),才可能正確實踐瑜伽。
第四章論述三德理論。儘管三德(tri-gunas ;又稱三質性)思想來自於數論哲學,但瑜伽沒有停留在數論上,而是堅定地走向了瑜伽的實踐。悅性(sattva,音譯為薩埵)、動性(rajas,又稱變性,音譯為羅闍)與惰性(tamas,音譯為答磨),這三德是理解諸多現象的有效工具。正確掌握三德理論,可以有效地理解和解釋瑜伽中的諸多問題。
第五章論述三身五鞘理論。三身,即粗身、精身(又稱細微身)和因果身(又稱因緣身);五鞘,即粗身鞘(又稱肉身層)、能量鞘(又稱氣身層)、心意鞘(又稱意身層)、智性鞘(又稱識身層)和喜樂鞘(又稱樂身層)。不同的瑜伽形態可以對應不同的身鞘。瑜伽是一門科學,只有瞭解身心靈的問題所在,才能有針對性地實踐某一形態的瑜伽,才可受益、收益。
第六章論述脈輪。人體是一個既複雜又精微的生命系統,其複雜性和精微性體現在脈輪上。左脈、右脈和中脈,以及海底輪(根輪)、生殖輪、臍輪、心輪、喉輪、眉間輪(額輪)和頂輪(梵輪)七輪,都和我們生命精微的能量系統密切相關。尤其是哈達瑜伽,在很大程度上處理的就是我們的能量系統。
第七章介紹經絡(nadis)和穴位(marmas)理論。經絡是精身的能量通道。本章在第六章脈輪的基礎上,進一步詳細介紹更加精微的經絡和穴位,以便瑜伽人精確地實踐瑜伽。
第八章論述瑜伽之火(agni,音譯為阿耆尼)的思想。瑜伽,一個重要的現實目的就是健康。Agni,一種轉化的力量、光明的力量。從瑜伽修習的角度來看,當生命之火受到不同程度的遮蔽,就會影響健康。明白生物之火、能量之火、心意之火、智性之火和愛之火,才能利用火個轉化之力,助力瑜伽成就。
第九章論述八肢瑜伽(音譯為阿斯坦加瑜伽)。在這一章,將整體性地介紹古典瑜伽的代表人物帕坦迦利所編撰的《瑜伽經》及其八肢瑜伽模式。在數論基礎上,帕坦迦利創造性地提出具有普世性的瑜伽實踐模式—八肢模式,為今人的瑜伽實踐提供了整體基礎。本章詳細分析八肢瑜伽的結構、彼此間的關聯、實踐展開的次第,對瑜伽行者建立整體瑜伽實踐的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十章分析八肢瑜伽模式中的第一肢禁制瑜伽。禁制(又稱戒律),不只是瑜伽人在社會上所需遵循的道德規範,而是基於瑜伽成就所需要的悅性品質的建立。只有遵行禁制、培養起悅性品質,才有可能真正成就瑜伽。
第十一章論述勸制瑜伽。我們修習瑜伽不僅需要遵循外在的社會規則,內在更需要遵行勸制(又稱善律)。儘管我們發現,不同德性和體質的人在禁制與勸制上會有不同的表達,但無論是純淨(shaucha),還是滿足(santosha,又稱知足)、苦行(tapas)、研讀(svadhyaya,又稱自習),甚至是內在的敬神(ishvarapranidhana,又稱奉神),這些勸制會讓我們的瑜伽處在安全中。
第十二章論述身體瑜伽。本章從《瑜伽經》對體位的論述開始,到《哈達瑜伽之光》中的體位,從體位在瑜伽系統中的地位、目的和作用,到個體獨特的體質和體位,以及體位和呼吸、體質之間的關係,再到適合不同體質的體位次序分析,還有根鎖、臍鎖、喉鎖、舌鎖等七種瑜伽鎖印的作用等,全方位提供阿育吠陀瑜伽體系化的體位法。不同於針對體位論體位的瑜伽,本章致力於為瑜伽人提供基於體質視角的哈達體位法。
第十三章論述調息。調息是一種呼吸的藝術。但調息又不僅僅是一呼一吸,更多的是精微能量系統的調整。本章詳細介紹調息的本質,分析調息類型和調息原則,基於不同的體質,詳細介紹Om 調息法、Soham 和Hamsa 調息法、太陽脈貫穿法、烏加伊調息法、聖光調息法等二十七種主要調息的具體方法。
第十四章論述制感瑜伽。制感(又稱內攝),常常被我們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但是制感卻是瑜伽的核心。如果說,調息是控制我們的能量,制感瑜伽則是要控制我們的感官。沒有制感,瑜伽就無法達成。制感是瑜伽從外在轉向內在的關鍵。對於不同體質的人,對於不同三德德性的人,制感具有不同的意義。本章告訴我們什麼是制感、如何制感,包括如何控制感官、普拉那(生命力,生命能量)、行動器官,如何攝回心意等具體方法。
第十五章論述冥想。八肢瑜伽中,儘管專注、冥想(又稱禪那)和三摩地之間存在程度上的差異,但它們構成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本章分別介紹了帕坦迦利冥想系統、吠檀多冥想系統等四大冥想系統,尤其詳細指導基於風型(vata,音譯為瓦塔)、火型(pitta,音譯為皮塔)和水型(kapha,又稱土型,音譯為卡法)這三種不同體質之人的冥想之法,以及阿育吠陀瑜伽中的八大冥想實修方法,以便讀者根據自身的體質選擇使用。
第十六章論述聲音瑜伽。唱誦(japa)在瑜伽中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因為聲音就是能量的振動。在阿育吠陀瑜伽中,最基本的治療就可以用咒語(mantra,音譯為曼陀羅)療法。不過,不同的咒語也具有不同的德性。要達成針對性的瑜伽療癒,就需要瞭解不同咒語所具有的不同功能。本章系統介紹對應五大元素的咒語、對應身體不同部位的咒語、十三個經典的咒語、基於不同體質的針對性的咒語,以及這些咒語的具體應用。
第十七章論述三摩地瑜伽。三摩地或自我覺悟,是每位瑜伽人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在瑜伽修持中,達成自我覺知是特別重要的一環。三摩地可以發生在五個不同的心意層面,而發生在不同德性基礎上的三摩地,也具有不同的作用。如何區分不同的三摩地? 如何知曉我們所處的三摩地是什麼?根據我們的體質,最終我們應該達成什麼三摩地?本章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答案。
阿育吠陀瑜伽是個開放的系統,是基於對體質準確認知之基礎上的瑜伽系統,目的是推動自我生命的轉化,成就瑜伽的最高目標──覺悟和三摩地。本書上、下篇共十七章,是作者奉獻給每一位瑜伽人的瑜伽瑪拉(Mala,花環)。本書中的每個主題都是開放的,它們完全可以依靠你自身的瑜伽經驗得到進一步地深化和提高。
嗡.塔.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