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倚天屠龍記》是「射鵰三部曲」的第三部。
這三部書的男主角性格完全不同。郭靖誠樸質實,楊過深情狂放,張無忌的個性卻比較複雜,也比較軟弱。他較少英雄氣概,雖然寬厚大度,慷慨仁俠,豪氣干雲(其實他的俠氣最重,由於從小生長於冰火島,不知人世險惡,不會重視自己利益,因而能奮不顧身的助人),但不免也有缺點,或許,和我們普通人更加相似些。楊過是絕對主動性的。郭靖在大關節上把持得很定,小事要黃蓉來推動一下。張無忌的一生卻總是受到別人的影響,為環境所支配,無法解脫束縛。在愛情上,楊過對小龍女之死靡他,視社會規範如無物;郭靖在黃蓉與華箏公主之間搖擺,純粹是出於道德價值,在愛情上絕不猶疑。張無忌卻始終拖泥帶水,對於周芷若、趙敏、殷離、小昭這四個姑娘,似乎他對趙敏愛得最深,最後對周芷若也這般說了,但在他內心深處,到底愛那一個姑娘更加多些?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既然他的個性已寫成了這樣子,一切發展全得憑他的性格而定,作者也沒法干預了。
張無忌一生只重視別人的好處,寬恕(甚至根本忘記了)別人的缺點。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領袖。當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強做了,最後也必定失敗。中國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將結論明確的擺在那裏。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敵人之忍。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欲。張無忌半個條件也沒有。周芷若和趙敏卻都有政治才能,但政治才能太強的姑娘,往往並不很可愛。
我自己心中,最愛小昭。只可惜不能讓她跟張無忌在一起,想起來常常有些惆悵。
所以這部書中的愛情故事是不大美麗的,雖然,現實性可能更加強些。
張無忌不是好領袖,但可以做我們的好朋友。事實上,這部書情感的重點不在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是男子與男子間的情義,武當七俠兄弟般的感情,張三丰和張翠山之間、謝遜和張無忌之間父子般的摯愛。
然而,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
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一九七七.三月
張無忌的性格之中,似乎少了一些英雄豪傑之氣,但他於這個「俠」字,卻發揮得很充分。「俠」是並非為了追求自己(包括自己國家、自己團體、自己親友)的利益而去做義所當為的事,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俠士是不顧一切(不顧自己的生命、利益、名譽)、不接受任何代價而去追求正義。趙匡胤千里送京娘,卻堅持拒絕美麗的京娘委身,因為他覺得如果他接受了,他的義舉便有了代價,就不是高尚的俠義行為。西方社會中較少這種價值觀念,西方人常覺上帝(或教會)吩咐這樣做,便去做了。中國人的觀念是,自己良心覺得應當這樣做,便去做了,未必是求來生較好,未必是為了免得在地獄中受苦。武俠小說的最高原則,是宣揚俠義精神。英雄往往是為自己而做,俠士卻通常是為別人而做。有了代價,便少了俠氣。
張無忌甘受滅絕師太三掌,在光明頂上奮身而擋六大派,不是求名,不是逞勇,只是覺得「應該做」,所以他決不會去和朱元璋爭做皇帝。
二○○三.七月
《倚天屠龍記》一書,因為結構複雜,情節紛繁,漏洞和缺點也多,因之第三次修改中大動手術。最主要的更動是:張無忌最後沒有選定自己的配偶。我一直相信,歷史並非命定,充滿了偶然因素,人事也是這樣。張無忌最後與趙敏前往蒙古,從此不回中土,但如出現其他偶然因素,周芷若可能去蒙古找他,他可能和趙敏同去波斯找小昭,可能為了明教而不得不獨自回中土辦事,也可能在西域遇到殷離……世事主要是人為的,而張無忌只記得別人對他的好處,於是,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很可愛……
周芷若對張無忌說:「你只管和她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裏就只會想著我,不捨得我了。」這種感情,小弟弟、小妹妹們是不懂的。所以我不主張十三四歲的小妹妹們寫小說。
本書的回目是模倣柏梁體一韻到底的七言詩四十句。古體詩的平仄與近體詩不同,不可入律。我不擅詩詞,古體詩寫起來加倍困難,就當作是一次對詩詞的學習了。困難之點在於沒有「古氣」。
二○○四.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