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不為什麼,只為了餵養心中的那一隻老鼠。
登山者心目中的登山者
近代攀登史上的無名英雄──莫.安東尼(Mo Anthoine)
西方登山家傳記經典作,出版35年後中文版首度問世
江秀真 台灣福爾摩莎山域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呂忠翰 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徐銘謙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資深步道師
張元植 登山家
雪羊視界 山岳作家
──推薦
在西方登山家們口中,「餵鼠」(feed the rat)這句俚語,指的是登山的渴望就像內心有隻無形的老鼠,登山家必須不斷地去餵養牠,因而得要爬上一座座高山,以解這隻鼠的飢渴。而讓這個生動說法廣為流傳的,正是本書主角──英國登山家莫.安東尼(Mo Anthoine, 1939-1989)。
出生於戰亂時代的安東尼,自十九歲起便浪跡天涯,走遍東西方世界,並攀上了各地的山巔。從阿爾卑斯山、義大利的多洛米蒂山脈、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祕魯安地斯山脈,到喜馬拉雅山的八千公尺群峰……在挑戰人類耐力極限的冒險中,安東尼找到了生命中最大的樂趣。這種對挑戰極限的熱情使他成為山岳領域數十次驚險史詩的無名英雄。
英國詩人、文學作家艾爾.艾佛瑞茲,同時也是安東尼的長年繩伴,透過與安東尼的近身觀察、相處與理解,以真摯不矯飾的文筆記錄下這位低調登山奇才的山岳生涯,以及他們之間的深刻友誼,於一九八八年出版成《餵鼠》一書,而隔年安東尼即因腦瘤逝世,享年五十歲。爾後,本書於西方世界多次再版,成為世界登山圈內的一部經典名作,莫.安東尼的生命故事也因此傳頌不墜。在他逝世35年後,此次為首度發行中文版本,讓中文讀者也能看見這位將生命全數奉獻給山的登山家,有著怎樣的心靈與人生際遇。
「沒錯,遠征他媽的很辛苦,你會有害怕的時候,但其主要的部分還是好玩。那當中要是涉入宣傳的考量,那事情就會變成誰想出名,誰就會漠視團隊而一意孤行,所有的事情在登頂面前都可以犧牲。嗯,我真不覺得登頂有什麼至高無上的重要性。想登頂你永遠可以改天再來。你爬山回來會記得的不是人站在山巔上目空一切,而是在路線中體驗到的點點滴滴。那個過程中最棒的感覺,莫過於你知道你可以倚靠別人,而別人也可以百分之百地倚靠你。」
▍莫.安東尼(Mo Anthoine, 1939-1989)
英國登山家,以其幽默、勇敢和出色的攀登技術著稱。即使生性低調,他在登山界的成就仍使他成為了一位傳奇人物,影響了許多後來的登山愛好者,被譽為「登山者們的登山者」。他不僅在攀登高峰方面有卓越的表現,也因其對登山裝備創新的貢獻而備受推崇。
出生於英國威爾斯的他,年輕時就展現出對冒險的濃厚興趣。他在攀登方面的技術和決心,使他成為了許多重要探險隊的核心成員,包括1977年與克里斯.鮑寧頓(Chris Bonington)及道格.史考特(Doug Scott)等人挑戰「食人魔峰」拜塔布拉克峰(Baintha Brakk)首攀成功。
除了登山,安東尼還創立了自己的登山裝備公司「斯諾登模具」,專注於開發和改進登山裝備,為登山者提供更安全和可靠的工具。他的創新精神和對細節的關注,使他在這一領域贏得了廣泛的尊重和讚譽。
1989年,安東尼因腦癌逝世,享年五十歲,但他的影響力依然深遠,他的故事和成就激勵著新一代的登山者,繼續挑戰極限,探索未知世界。
【各界讚譽】
「登山渴望,如鼠竄動;餵之養之,駕之御之。」《餵鼠》寓意尚不僅於此。野外諸鼠能單打獨鬥,亦能群策群力完成目標;早年登山團體倡導的「夥伴關係」,從本書內容能略窺一二!
──伍元和,台灣山徑古道協會理事長
作者將「登山渴望」形容成「餵鼠」(feed the rat)?想必,挑戰高峰者都具有類似特質!且對此慾望的擴張是自然而然,即使不登山只是在山腳下或基地營靜靜望著那矗立天際的金字塔,內心就已盤算著下回要到更壯麗、更高聳、更驚險的地方。或許會慘不忍睹、再回不來,但他們始終明白:「在山上做喜歡的事做到死,總贏過在醫院的病床上發臭死掉!」
──江秀真,台灣福爾摩莎山域教育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這本書的名字很快就撬動我,那是一種隱喻,我想的是大自然一直在餵食我們,讓填飽心靈的下一刻就又是起點,不斷尋找更多的能量。好奇心是生命的根,卻會隨著年齡增長與有無勇氣增加探險經驗來延續,然而冒險故事最值得的就是需要自己經歷痛苦及艱難的過程,並親自解決問題的機會與相信自己的可能下,所反饋的內在價值,很像告訴自己又上了一個階梯,運氣好的時候,能踩在死亡的大門前,喊個兩三聲後,讓微笑帶著自己回到人間留下痕跡。我常思考如何給予下一代勇氣與態度,提醒自己少一點焦慮的情緒,能夠吸引他們的是內在的美感,找尋那種對未知事物的毅力果實,也鼓勵考驗自己意志力的火器,漸漸地享受愛上翻岳後的時刻。
──呂忠翰,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我們總是喜歡聽某種「之最」的成功故事,《餵鼠》的主角講述一個登山攀岩領域中平凡而又專業的好手,他沒有把興趣與熱情當成養活自己的職業,也沒有拚命從事其他工作賺錢以便滿足業餘的興趣。餵鼠其實就是內在源源不絕的驅動力,不是為了出名也不連結利益,在技術與經驗上的追求,從事冒險的過程即已完成,不論成功或失敗,簡單純粹。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能與主角有限的生命共鳴,單純而當下的相遇。
──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資深步道師
強大而謙遜的莫・安東尼上山追求的並非名聲,而是「在神與人之間」:既能觸碰自己的極限挑戰未知,餵飽心中那隻不斷啃咬自己的老鼠,又能和喜愛的朋友們一同出遊,享受過程的每一刻。在商業利益掛帥、八千米乃至全球高峰幾乎變質為資產階級高級打卡點的當代,又有多少人能像莫一樣享受過程、在乎隊友,乃至於無論遇到多大災難,也從來沒有隊友喪命?
為什麼登山?或許莫的人生,這本世界山岳文學經典,會是一個最樸實、真摯的解答。
──雪羊視界,山岳作家
不論是對那些喜愛登山或攀岩,或者好奇登山家為何而攀,抑或是不愛登山只愛讀書的人,艾爾.艾佛瑞茲的《餵鼠》都將帶給你一次集探險、幽默與絕佳寫作技巧於一書的閱讀饗宴。
──夏偉(Orville Schell),美國知名作家暨記者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出版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現代人,也是登山的人;或者說——終究會去登山的人。
現代文明創造了城市,但也發掘了一條條的山徑,遠離城市而去。
現代人孤獨而行,直上雲際,在那孤高的山巔,他得以俯仰今昔,穿透人生迷惘。漫長的山徑,創造身體與心靈的無盡對話;危險的海拔,試探著攀行者的身手與決斷;所有的冒險,顛顛簸簸,讓天地與個人成為完滿、整全、雄渾的一體。
「要追逐天使,還是逃離惡魔?登山去吧!」山岳是最立體與抒情的自然,人們置身其中,遠離塵囂,模鑄自我,山上的遭遇一次次更新人生的視野,城市得以收斂爆發之氣,生活則有創造之心。十九世紀以來,現代人因登山而能敬天愛人,因登山而有博雅情懷,因登山而對未知永恆好奇。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山岳文學的旨趣,可概分為由淺到深的三層:最基本,對歷程作一完整的報告與紀錄;進一步,能對登山者的內在動機與情感,給予有特色的描繪;最好的境界,則是能在山岳的壯美中沉澱思緒,指出那些深刻影響我們的事事物物——地理、歷史、星辰、神話與冰、雪、風、雲……。
登山文學帶給讀者的最大滿足,是智識、感官與精神的,興奮著去知道與明白事物、渴望企及那極限與極限後的未知世界。
這個書系陸續出版的書,每一本,都期望能帶你離開地面!
▍書系已出版作品──
1 輝耀之山:兩位如風少年的絕壁長征/The Shining Mountain by Peter Boardman
2 我的山間初夏: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的啟蒙手記/My First Summer in the Sierra by John Muir
3 攀向自由:波蘭冰峰戰士們的一頁鐵血史詩/Freedom Climbers by Bernadette McDonald
4 靈魂的征途:安娜普納南壁/Annapurna South Face by Chris Bonington
5 攀登的奧義:從馬洛里、尼采到齊美爾的歐洲山岳思想選粹/The Meaning of Mountaineering by Various Authors
6 殘暴之巔:K2女子先鋒的生死經歷/Savage Summit by Jennifer Jordan
7&8 靜謐的榮光:馬洛里、大英帝國與聖母峰之一頁史詩(上/下)/Into the Silence by Wade Davis
9 野蠻競技場:年輕的心與困難的山之最後告白/Savage Arena: K2, Changabang and the North Face of the Eiger by Joe Tasker
10寧為一日猛虎:艾利克斯.麥金泰爾與他的生命之山/One Day As A Tiger: Alex MacIntyre and the Birth of Light and Fast Alpinism by John Porter
▍詹偉雄──策畫.選書.導讀
台大圖書館學系、台大新聞研究所畢業。曾擔任過財經記者、廣告公司創意總監、文創產業創業者,參與博客來網路書店與《數位時代》、《Shopping Design》、《Soul》、《Gigs》、《短篇小說》等多本雜誌之創辦,著有《美學的經濟》、《球手之美學》、《風格的技術》等書。
退休後領略山岳與荒野之美,生活重心投注於山林走踏與感官意識史研究。2019年協助青年登山家張元植與呂忠翰攻頂世界第二高峰發起「K2 Project 8000 攀登計畫」,目前專職於文化與社會變遷研究、旅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