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
跨出交友舒適圈,讓自己不再是一座孤島
陳雪如∣諮商心理師
故事中的老鼠朱利安,屬於內向型,他避開所有與人互動的時刻,他喜歡一個人獨處。直到某天意圖吃掉他的狐狸,因為意外卡在朱利安的窗口,動彈不得。朱利安先釋出善意,與狐狸分享晚餐。狐狸被救出來後,冷酷的走了,與朱利安看似又變回兩條平行線,實則不然。狐狸在朱利安發生危險時,拯救了朱利安!一個善意的舉動,讓兩人成為朋友。
這故事讓我想到,我在諮商實務工作中,遇見的美美。她也是個內向者。美美並不享受獨處,但她不知道怎麼主動跟人交朋友,好希望有人施捨,來跟她說話,把她撿走。某天,有一位同學來跟美美說話了,她們成為朋友了。但那卻是美美惡夢的開始。這位朋友,有時候跟美美親近,但也有很多時候,會背後說美美壞話。唯一的朋友,成為霸凌者。可是美美無法離開這段朋友關係,因為,這是她唯一的朋友。如果離開了,就剩自己一個人了。因此,即便這段關係令美美好痛苦,美美只能隱忍,就好像遇上恐怖情人一般,美美無法離開恐怖朋友。
為什麼美美無法離開?因為美美沒有選擇。這是她在班上唯一的朋友,離開了,就沒朋友了。唯有當我們具備失去朋友的勇氣,我們才能為自己選擇朋友,切割、遠離不尊重的友誼關係。因此,為自己建立多重交友圈,是很重要的,孩子會知道,即便在這個圈子待不下去,仍有其他圈子接納、喜愛自己。
但前提是,孩子具備交友能力。
可是,我在諮商實務工作上發現,現今愈來愈多孩子,自認自己缺乏交友能力。對孩子來說,在學校看別人聊天聊得很開心,只有自己孤零零,那是一種很大的壓力啊!
反思自己的孩子,是內向者?抑或是外向者?孩子會不會到一個新環境,很難適應融入;去公園很難跟其他小朋友玩?隨著孩子年齡漸長,上了小學,卻不見改善?與人相處愈發害羞,緊張,到了新班級,不敢跟同學說話,找不到話題怕尷尬,下課都一個人裝忙,假裝不在乎,喜歡當獨行俠,其實最怕分組,證實自己是邊緣人。
久了,孩子開始自我認定:「我是內向者,我社交能力不好。」這樣的認定,變成一種信念、一種魔咒。不再嘗試交友,預期自己就是不善社交、跟人講話會好緊張、口吃、別人會覺得自己怪、沒人會喜歡自己......孤獨開始上身,不得不學習忍受孤獨、習慣孤獨。世界,變成只有一人的世界,沒人知道自己的喜怒哀樂,成為一座孤島。
內向者,也渴望連結,也渴望有朋友的。千萬別畫地自限,認為自己沒有交友能力,就讓自己成為一座孤島。在心理治療的概念中,我們相信,每個人身上都「已經」具備足夠的資源。再不會交友的孩子,身上一定具備某些交友技巧,孩子過去肯定有某些時刻,成功跟陌生孩子對話、一起玩的經驗,這些過去的成功經驗,就是孩子本身具備的資源,可多加利用,幫助自己的社交技巧更加成熟、圓融。
相信自己具備社交技巧,跨出舒適圈,每天給自己一點任務,要求自己要跟認識、不認識的人搭訕、練習怎麼開話題、練習怎麼回話、練習怎麼化解尷尬、練習怎麼處理衝突,練習久了,就會變成本能反應,交友會愈來愈不費力。
「我是內向者,但我有交友的能力。」希望,孩子能形成一種新的信念。孩子能選擇朋友,而不是在沒有選擇之下,被迫擁抱孤獨。
許多陌生人,在孩子眼裡,都像繪本中的狐狸般可怕、充滿威脅。若總是避開,沒真的經過相處,會錯失化敵為友的機會。我們不一定要跟所有特質的人都成為朋友,但學習跟不同種人相處,是社會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
「今天,你要邀請誰跟你共餐呢?」透過這本繪本,引導、鼓勵孩子,鼓起勇氣,再多嘗試一些交友方法,而就算一開始抱有敵意者如狐狸,都是有可能在認識、相處後變成朋友的!
註:若想知道自己是內向者或外向者,可以在網路上搜尋MBTI測驗做做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