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不受任何人擺布的「我」
「我是英國公立醫院的心理治療師。」
在初次見面的場合介紹完自己的職業後,有些人會開玩笑地要我猜猜看他們的心理,除此之外,多數人的反應都很類似:「哇!好厲害!」接著,不輕易表達內心想法的英國人,會突然開始吐露自己的心裡話,從「陌生的邊緣人」變成「話題參與者」。他們端著酒杯圍成一圈,各自分享「心理治療的經驗」。
「我去年也接受過幾個月的心理諮商」,艾蜜莉表示自己被診斷出恐慌症。
「以前我是去私人診所,現在則在國立醫院接受諮商。」只要稍有鬆懈憂鬱症就會復發,盧卡斯因此過上半隱居的生活。接著,庫馬爾附和道:「我也在那裡接受過幾次心理治療。李恩,你呢?」
李恩似乎對這種情況有些陌生,尷尬地站在原地,表示自己沒有接受過心理治療。聽完他的回答,眾人全都嚇了一跳,瞬間把視線集中在李恩身上:「真的嗎?你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沒問題」反而被認為「有問題」,這種情況十分可笑。但是,從這段插曲中可以看出,在英國,心理治療不再是需要迴避的話題,也不會因此被貼上標籤。
實際上,在英國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患有需要治療的憂鬱症或焦慮症狀。在青年族群中,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憂鬱症。據統計指出,精神疾患造成英國經濟每年損失約九百多萬英鎊(約三億七千多萬新台幣),且負擔日益加重。這樣的問題,僅出現在英國而已嗎?
單從自殺率來看,韓國是英國的三倍左右(台灣約為英國的兩倍)。如今,亞洲人更加關注生活品質,要求也明顯地增加。與過去對精神健康問題遮遮掩掩的態度不同,各種心理治療的訊息頻繁出現在媒體上。隨著大眾的標準與期待值逐漸上升,各國醫學界是否能回應社會的需求呢?二○一三年,韓國保健福祉部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提議,分析了韓國現有的精神科體系,並試圖尋求解決方案。當時,OECD向韓國政府提出的主要建議,就是引進英國的「IAPT」心理治療模式。「IAPT」究竟是什麼,OECD為何會提出這樣的建議呢?
◆我們都需要治癒心靈的良方
在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下,英國政府為了將心理治療普及化,特別制定了相關政策,也就是以「認知行為心理治療」為主軸的「公共心理治療中心」(Improved Access to Psychological Therapies,簡稱IAPT)。英國政府在全國各地設立IAPT,組成緊密的精神健康照護及社會安全網,讓每個人都可以免費使用。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找不到像英國這樣由政府系統性經營的大規模諮商中心。
英國公立醫院在人力雇傭和經營方面全額採用稅金,所以會對心理治療師和臨床心理學家進行徹底地審核與管理,唯有在衛福部核准機構中取得資格證的專業人士,才能在IAPT裡任職。換句話說,IAPT可謂是「心理治療的品質標章」。專業、系統化、方便等特色,讓IAPT獲得熱烈的反響,成為每年有一百六十萬人造訪的「國民諮商所」。
反之,韓國的狀況如何呢?十年前,OECD認為韓國人的精神健康狀態與英國一樣危殆,建議韓國政府仿效IAPT,系統化地建立兼具專業與普及性的地區醫療中心。即便政府付出了許多努力,至今仍然有些難題尚待解決。「假如無法馬上將IAPT引進韓國,現在的我可以做些什麼呢?」以此為契機,我開始為韓國讀者構思自我關懷的良方。
過去的十五年裡,我在倫敦的診療室中,與一千五百名左右的來談者,度過了一萬五千多個小時。每小時針對一個人進行深度的諮商與照護,是一件充滿意義的工作,但我依舊想找到其他方式,希望為更多人帶來幫助。「有沒有辦法在一小時內,對十個人、一百人產生助益,而不只侷限於一人呢?」
雖然很難將英國的IAPT直接套用到韓國,但我認為有些部分可以嘗試。我是少數能以韓語溝通、獲得英國公家機關認證的心理治療師,因此,我打算以長期的臨床經驗與心理諮商為基礎,將許多人都需要的日常心理技巧,以實用、具體、可輕鬆實踐的方式編寫成冊。而最終歸納出來的主題,就是「不受他人擺布,守護自我的健康溝通技巧」。
人生在世,我們會夾在許多人際關係之間,因溝通問題而受傷。在倫敦的諮商室裡,也有許多來談者如此,他們來自五十多個國家,年齡橫跨十八歲到九十二歲。不分年齡、國籍與性別,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煩惱:「我為何那麼容易受擺布?」
這個問題,亦反映出我童年的創傷。我經歷過相似的困境,微弱、低沉的嗓音,就是其中一項令我感到自卑的原因。「講話大聲的人獲勝」,面對這種簡單的遊戲規則,我總是輸的那一方。此外,「哭就輸了」這項規則也對我十分不利,很多時候我在正式競爭之前,就已經一敗塗地。長此以往,我開始閃躲需要大聲說話或與其他人爭辯的場合;因為害怕給他人帶來麻煩,於是漸漸地忽視自我需求,一味地順從他人的意見。這些行為,都是為了避免不利的爭鬥和接二連三的失敗,隨之產生的自我保護。
但是,這種生存法根本不可能長久持續。不停地自我折損,只在心裡燃燒的戰意,最終將我的自尊心熔為灰燼。自認為足以保護自我的方法,實際上並未發揮作用。在這場看似「講話大聲的人獲勝」、「不示弱就能贏」的比賽裡,該怎麼做才能守護自己免於侵擾呢?
◆守護自我的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很多人在關係或溝通方面,傾向於自我責怪,而難以將內心話說出口的個性,更導致自己經常受他人左右。其實,溝通能力不完全取決於先天個性,而是能靠後天養成的一門技術。年過八旬的白髮紳士,也會在人際關係上不斷吃虧而感到倦怠,最後選擇到諮商室求助。因此,只要願意起步,就沒有所謂的太遲。「溫暖而堅毅,親切卻不軟弱」,一定有所謂健康、平衡的對策,能讓我們在守護自我的同時,既不影響他人,也不被他人所左右。
不破壞氣氛,勇敢說出心裡話、擄獲好感的溝通法、不被動搖的應對訣竅……等,生活中充斥著大量的資訊,但我們卻經常找不到方向。即使把各種情境的應對方式當成正確解答一樣背下來,問題也未必能獲得解決。因為在人生中,並非只會出現相同的考題。由此可見,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魚,而是捕魚的方法,對吧?
我們需要的,是可以在生活中持續應用的技巧,而非預設情境或一次性的療癒。無論是哪一種人際關係,都會面臨大大小小的矛盾,但問題不在於矛盾本身,而是我們對矛盾所做出的反應:有時會受傷,有時也會對他人造成傷害。明明連自己的心都摸不透,卻企圖了解他人的想法,或一味地煩惱應該與誰「絕交」。其實,健康的溝通不在於讀懂他人的心意,而是要穩住重心,先與自己的心展開交流──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習的課題。
或許你曾經看過許多以「溝通」為題的書和YouTube,但至今為止,仍然很難把內心話說出來。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首先,因為我們沒有好好學過什麼是健康的溝通,以及具體該如何實踐;其次,就算我們想學以致用,憂慮和恐懼也會形成阻礙;最後,是我們的心已經過於習慣受他人左右。換言之,學習、練習與除錯,必須要能同時推進。
這本書,就像IAPT實際的十週諮商進程,大致由三個區塊組成。第一章至第三章,是所謂的「基本原理」,旨在說明健康溝通的概念;第四章至第五章為「基本技巧」,亦即如何正確讀懂自己的心,並且用健康的方式傳達出去;第六章至第九章,是適用於拒絕、失望、批評、稱讚等實際情況的「應用技巧」,介紹了各種阻礙溝通的心理陷阱,並提供自我診斷與化解困境的方法。最後一章,則是具體的實戰練習,用以擺脫被牽著鼻子走的溝通習慣。
看著在人際關係中進退維谷、深受創傷的人們,我一方面是治療者,一方面也有種同病相憐的感慨。這是經歷相似之人,互相撫慰傷痛的嘆息與憐憫,也是我自己內心獲得治癒的過程。站在母親與治療者的立場,我盼望能將這些知識與經驗傳遞出去,也希望在天上的母親,能夠聽到我那來不及說出口的「謝謝,我愛你」──這便是我提筆寫書的初衷。感謝女兒和老公總是耐心地給予支持;來不及看到這本書的媽媽,雖然晚了一步,但我仍想藉此表達內心的愛與謝意。
如同在倫敦諮商室與來談者共度的時光,願這本書也能為讀者們帶來助益,擺脫他人的操控與影響。在此獻上我的鼓勵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