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是專業心理治療師(therapist),與各行各業及社會各階層客戶合作,透過一對一療程幫助他們改善身心健康。我們致力於實現特定目標,並協助客戶完成下列事項:擺脫困境、調節妨礙日常生活的沉重情緒、克服不良習慣,或者幫助他們解決其他問題。一般來說,我的目標是提高客戶的自尊心,讓他們勇敢面對生活和逆境。
我自己也會為了上述問題求助心理治療師,讓他們幫助我快樂起來。有時候,我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自覺沒有必要就診。其他時候,我巴不得心理治療師早點問我:「你今天想談什麼?」
當情緒干擾我們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尋求專業人士協助絕對值得,他們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導致情緒干擾的問題。然而,當我們深陷其中時,僅僅是尋找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和預約治療,都可能讓人備覺困難,彷彿一座高山橫亙在面前。
也許這就是你拿起這本書的原因,你覺得生活有點難熬,但還沒準備好要坐上心理治療師的診療椅。也許你情緒低落已有一段時間,平常可以提振精神的那些活動都已失去作用。或者,你最近被不可抗力的因素影響,日子很不好過,比如痛失寵物或摯愛、確診某種疾病、戀情結束或工作壓力龐大。又或者,你是非常注重心理健康的人,平時會定期去看心理治療師,但希望在治療以外的時間也能保持良好狀態。
僅僅是拿起這本書並開始翻閱,你便已朝著更健康的心理狀態跨出第一步。以我個人為例,我也曾朝著相同方向邁出步伐。歷經數十年苦苦掙扎後,我終於決定尋求治療,並開始「了解自己」。我知道,定期就醫能幫助我調節情緒,當不利情況出現時,我不僅更有能力應付,也更能明白這些情緒背後的「原因」。
接受治療為我帶來深遠影響,我遍覽心理學書籍,了解人們為什麼會有某種情緒,最後我自己也接受培訓,成為心理治療師。我希望將所學傳授他人,讓大家在心情沮喪時好過一點。
這也是本書問世的目標。
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專業心理治療,因此我希望寫一本書,彌補「完全沒有得到心理健康協助」與我為客戶提供的「一對一專業支持」之間的鴻溝。我多麼盼望當年陷入掙扎時,有這樣一本書提供協助,也盼望它能符合需求,每當沮喪失落時,我可以參考這本書,或者朋友出現相同情緒困擾時,我可以把這本書送給他們。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是人生多數時候的寫照,本書也適用這個道理,你對書中內容投注多少心力,就會得到多少收穫。這意味著使用本書時,你要赤裸裸、脆弱而真實地面對感受,也就意味著要「了解自己」,這是這個行業經常出現的術語。
「了解自己」也就是對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保持好奇心,不管是在療程當下和之間的空窗期都要如此。你要將本書視為在診間接受執業諮商心理師的治療。當你在最愛的扶手椅或舒適的角落裡坐下並翻開書頁,請拋開所有偽裝和防備。這是安全的空間,一個心聲被傾聽、心靈被療癒的地方。
從封面直到封底,你在兩者之間寫下的任何內容都是自己的,而且專屬於你一個人。為了確保隱私,心理治療師通常會將客戶的記錄編碼,保存在加密檔案或上鎖的櫃子。如果這樣做能讓你更安心,那就找一個地方妥善存放本書,確保只有自己看得到。可以放在床底下、書架上的盒子當中,或是隨身攜帶的手提包裡。
無論你把它放在哪裡,只要能在需要時可以立即取用就行了;當思緒開始漫無目的地遊走,不管是有益還是有害,你都可以立刻拿起本書翻閱。
為了盡可能利用本書,我建議你做到下列事項:
•閱讀時用螢光筆和鉛筆標注。如果你對某個內容有共鳴,覺得「嘿,這很像我」或「欸,這很像我認識的某個人」,就把它標出來。
•在本書空白處和後面的「思緒的安全空間」單元寫下你的感受和心得。定期回來察看並問自己:「我對它有什麼感覺?」以及「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每次重讀都用鉛筆或不同顏色的筆註記,這樣就能看到自己在各個階段的成長。
•不要用批判眼光看待自己和內心感受。在本書的封面和封底之間,所有感覺都有理由存在。也許你現在不知道某個感覺意味著什麼,但總有一天會明白。
•放鬆。無法一口氣讀完本書也不必擔心,人腦雖具有可塑性,也不至於說改就改。如果你因為自覺好多了,或有其他更重要的事需要處理,因而暫時停止閱讀,那也無妨!你對自己的了解不會因此就遺忘,也不會回到以前的狀態。
•以平常心看待本書,就像提到上健身房、上班或上學一樣。把閱讀本書當做日常事務的一部分,以及成為更好的「你」的必要階段,為此感到自豪。
•與親友分享你在本書中學到的知識。我們和他人越常談論心理健康,對大家來說好處越多。
•如果你覺得需要立即尋求協助,請直接翻到第17 章的「尋求專業協助」單元,獲取相關資訊。
•盡量蹂躪本書:讓宣洩情緒的淚水弄髒它,在頁面上盡情揮灑反覆出現的想法。每次去公園進行自我治療前,把它扔進背包,壓到或折到都無妨。本書是為了讓你參考、摺角和磨損,你可以盡情蹂躪它,這樣一來,你就不需要蹂躪自己了。
聽起來如何?你準備好開始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