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參與基督愛的祭獻
時隔兩千年,我們似乎理所當然地將耶穌被釘十字架視為祭獻。長久以來,基督徒因襲此觀點加以講述、祈禱和思考。
然而,在第一世紀見證過此事件的猶太人,他們可不會、也不可能將十字架苦刑視為一種祭獻。在古代世界,十字架苦刑絲毫不具祭獻的象徵。在加爾瓦略山既沒有祭壇,也沒有合格的司祭。那裡只有死亡,而且是發生在聖殿外,甚至是在聖城之外。為猶太教來說,聖殿才是唯一有效的祭獻場所。
不過,聖保祿宗徒為當時代的基督徒,尤其是他的猶太同胞指出兩者之間的關聯。
在《格林多前書》中,保祿先引出「十字架」一詞(格前一18),接著稱基督為「我們的逾越節羔羊,已被祭殺做了犧牲」(格前五7)。以此,他將慶祝逾越節的最後晚餐,與加爾瓦略山的十字架連結起來。
事實上,正是第一次的感恩禮(Eucharist,亦即感恩聖事/聖體聖事),將耶穌的聖死從處決轉化成奉獻。耶穌在最後晚餐交付自己的身體,為眾人而捨,也交付自己的血,為大眾傾流,如同在祭壇上。
保祿在重述最後晚餐時(格前十一23-25),是以祭獻的用語來講述此一事件。他援引耶穌所說「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路廿二20;格前十一25),令人憶起梅瑟在宰殺牛犢奉獻和平祭時說的話:「看,這是盟約的血。」(出廿四8)正是祭獻的血使盟約生效,因為梅瑟這麼說過,而耶穌也如此說道。
祿同樣引述耶穌的話,稱最後晚餐是「紀念」,這是聖殿祭祀(紀念的祭獻)中的一種專用名稱。為避免信友忽略遺漏上述的關聯,保祿將基督徒「主的晚餐」(感恩聖事),與聖殿的祭獻(格前十18)及外教人的祭祀(格前十19-21)相互比較。他說,所有的祭獻都促進共融和相通。祭祀邪神是與邪魔相通,而基督徒的祭獻是共結合於基督的身體和血(格前十16)。
除此之外,保祿對基督受難有著絕妙見解。他告訴我們,受難不只是關乎耶穌受的苦有多大,也在於祂的愛有多深。愛將受苦轉化為奉獻犧牲。
耶穌在加爾瓦略山的聖死不單單是殘忍、血腥的處決。耶穌的聖死,早已因祂在「樓廳」(晚餐廳)的自我奉獻而受到轉化,變成獻上無玷無瑕的逾越節祭品,變成大司祭的自我犧牲,祂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祂是司祭,也是祭品。因為「基督愛了我們,且為我們把自己交出,獻於天主作為馨香的供物和祭品」(弗五2)。那就是愛:完全的自我交付。
感恩聖事將那自我交付的愛注入我們內,使我們的愛與基督的愛相連,將我們的祭品與祂的祭品結合。保祿如此宣講:「我以天主的仁慈請求你們,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這才是你們合理的敬禮。」(羅十二1)請注意,保祿提到「身體」(bodies)時用複數,而「祭品」(sacrifice)則是用單數。我們雖然眾多,但我們的祭品卻與耶穌的祭品合而為一,那是主耶穌一次而為永遠的祭獻(參希七27、九12、九26、十10)。
保祿教導我們感恩聖事指向十字架,而十字架指向復活。基督徒在領聖體(共融)時,所吃下的是耶穌被釘十字架、死而復活的人性。我們藉著苦難來參與此聖事,但我們領受聖體作為永恆光榮的保證,並蒙享此聖寵得以承受其他苦難。
這是我們難以完全明白的道理,除非我們先學會用「起初如何」(譯按:出自〈聖三光榮經〉)的方式來看待感恩聖事,亦即透過初期猶太基督徒的視角──他們看到古老又熟悉的世界行將結束,也看見作為新耶路撒冷的新世界就要降臨。布蘭特.皮崔博士所寫的這本好書,提供領會「過去如何」所需的一切,使我們得以更清楚地看見那個「今日亦然,直到永遠」的世界。
史考特.韓(Scott Hahn)/美國著名聖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