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在神學院擔任了三年的講道學老師,筆者深感需要一本更完整的中文講道學教科書。理由有三:
首先,講道不只是關於「如何準備講章」、或是「如何從經文到講章」的技巧而已,乃是一個包含四個基本要素的事件:講道者、聽眾、信息,以及教會的情境(禮拜與牧養關顧)。這四者共同構成了「講道的事件」,讓上帝得以臨在其中並轉化人們的生命。所以,一本「完整的」講道學教科書,應該要能涵蓋這四個面向才是。
其次,北美講道學在一九七○年代進入了一個講道的新紀元,學者們稱之為「新講道學」(New Homiletics)。無疑地,「新講道學」是針對「傳統講道學」提出修正與批判。然而,目前坊間的中文教科書對此講道學的新趨勢卻極少提及。以筆者觀察,華人教會在講道學上的學習至少落後北美教會二十五年之久。如何幫助華人教會在講道的學習上有所提升?這是筆者作為一位神學院的老師經常思索的課題。
其三,雖然目前好的英文講道學著作不計其數,卻礙於語言的限制,許多華人教會的傳道人及神學生無法吸收與從中獲益。再加上文化的差異及隔閡,這些國外的講道學者們所提出的講道理論,勢必需要先經過挑選、甚至是轉化的過程,才能實際運用在華人的處境中。畢竟,講道學是一種「處境化」的神學,它與語言和文化息息相關。因此,筆者深感一本「中文的」講道學教科書之迫切需要,好將這些西方的講道理論轉化成華人能理解的語言和表達方式。
基於上述的三個理由,筆者開始著手編寫這本講道學教科書。本書乃是將筆者過去在美國的學習,以及這三年來在台灣的教學之內容與經驗整理而成。其背後的信念是:今日華人教會的講道若要更新,必須從神學教育開始;而神學教育在講道學上若要更新,則必須從講道學教科書的更新著手。期待這本《當代基督教講道學》能補足目前中文教科書的不足之處,倘若透過它能進一步帶動華人教會的講道更新,這將是筆者更深切的禱告與期盼。
本書不單為傳道人(minister)和神學生所寫,期待平信徒的傳道者也能從中學習並獲益。也因此,當本書使用「講道者」(preacher)一詞時,乃意指「凡參與在宣講事工的傳道人、神學生,以及平信徒」。回想二○○○年當筆者開始在美國德魯大學進修講道學時,在指導教授萊司(Charles Rice)博士的引導下,進入講道學的殿堂,初探其豐富時內心那種悸動和驚喜,至今記憶猶新。期待本書也能帶給讀者一些相同的悸動和啟發。
本書的出版,特別感謝校園書房出版社,願意冒險為一位新進的神學教育者及作者,出版如此一本厚重的講道學教科書。尤其謝謝編輯梁耿碩弟兄從頭到尾的協助,才能讓本書呈現如今完整的面貌。也感謝石孜理文教基金會對本書的肯定與贊助。
筆者目前任教的台灣神學院,提供了一個最佳的教學實驗場所;謝謝我的學生(包括傳道人、神學生,以及平信徒),他們在「講道學」課堂上的參與及回應,幫助我不斷地修正教學和理論。感謝神學院的支持,容許我基於教學的需要,能聘請同工進行英文講章的翻譯。謝謝蘇美珍老師、鈕則綱弟兄,以及林淑美姐妹三位同工的協助,他們所翻譯的講章不僅協助了筆者的教學,其中一部分也收錄在本書中,作為讀者們學習講道的一個資源。感謝我的老師並神學院的同工林鴻信博士,百忙中替本書寫推薦序;他對講道的信念也是筆者所深深相信的—永不止息的講道!
本書能夠順利完成,要感謝上帝無限的恩典,以及家人無條件的愛與支持,尤其是我的先生高以瀚(Jon M. Keune)弟兄。最後,感謝我的母親,她一生所展現出的堅強及韌性,繼續影響著我的生命和講道,並讓身為華人教會中少數族群的女性講道者暨講道學者的我,勇敢地踏出每一步。謹將此書獻給我所敬愛、所懷念的母親—蔡吳玲珠女士。
蔡慈倫
主後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