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做對的事,向光而行
在擔任苑裡鎮長的第三年,我重新回顧這兩年來公職生涯和投入地方治理的經驗。其中,每週持續書寫的「鎮長週記」,至今已累積超過百篇,這不僅是實踐「政治透明」、向鎮民朋友報告的行動,更是對每一項鎮務的仔細紀錄和深刻反思。
從行政機關的日常運作,到苑裡地方政治與發展的關鍵事件,鎮長週記不間斷記錄了地方治理實踐,更希望讓公眾看見——政策如何形成、決策如何推進,以及改變如何可能。同時,這些書寫也希望讓更多人能貼近理解,像我這樣一個政治素人首長與團隊,如何在傳統政治中撐出空間,「做對的事」,展現我們面對事物的價值取向、策略方法與態度。
政治,不該是比拳頭大小、比口袋深度、比樁腳密度;治理,也不是算計,不是交換、更不是搓圓仔湯。然而,「做對的事」無法單靠行政首長的努力和意志,更需要幕僚團隊、公務體系、民間公民組織的參與。透過公私協力,相信專業、相信民主,讓社會重建對公共事務和參與的「信任」。
要實現這樣的理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停下腳步,而是需要在具體行政工作的茶米油鹽當中、在基層公務體系的運作肌理脈絡當中,貼身肉搏,透過一次次溝通協調,創造新政治的空間,展現不同於傳統政治的價值。
例如,苑裡市場重建案中,我與團隊特別關注文化資產的價值展現,以及全區規劃、參與式設計對城鎮未來發展和空間導引的重要性。討論公務預算時,也不再是資源分配或私下「喬」事情的邏輯,在主導關切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公共事務,而是轉化為接近實質民主的參與式預算,讓預算真正回應社會福利和公共需求。
這些嘗試,在當前的「地方創生時代」,顯得格外重要,也與時下中央行政院與立法院的預算衝突、憲政討論,產生深刻的呼應和連結──地方的行動,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更大的政治結構、社會變遷持續對話,交織映照出台灣民主政治的未來方向。
本書第一部分,針對二〇〇五年起我書寫的實踐筆記、日記,以及尚未出版的台大城鄉所論文《浴火重生,燒出「新」市場:苗栗苑裡菜市場重建中的規劃政治和空間競奪》進行擴寫和改寫。二〇一三年參與反瘋車運動時,受期刊《人間思想》邀請,書寫了一篇當時返鄉的心路歷程:〈抗爭的力量來自組織與人的深耕:歌唱、勞動與主體生成──返鄉苑裡工作者的抗爭告白〉,也是本書參照反瘋車運動的重要紀錄。這些書寫都如實呈現當時行動的所思所想,是在運動的集體行動當中才能產生的珍貴經驗,沒有眾人同行,沒有時代的機緣,不會有今日的我和這本書。
本書第二部分,特別根據主題分類,選出鎮長週記中探討的數個苑裡重要公共政策實踐──苑裡菜市場、兒童參與式預算、敬老計畫和活躍老化、韌性防災、預算討論。這些議題,不只是地方政府行政問題,也牽動著台灣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在高齡化、少子化的時代,讓地方自治與民主實踐找到新的可能。
許多人對於「政治素人」的我,究竟如何當選鎮長、如何治理一個小鎮感到好奇。不過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關於一個人參政歷程的書,我希望書中的文字,能真實鼓勵到更多青年朋友以及未來的自己,持續勇敢自我實踐、探索這個社會與自我的灰暗之處,不害怕狼狽、不害怕迷惘,在黑暗痛苦當中,找到心之所向的光,並踏實地向前走去。
我也希望有一天,在家鄉土地上好好生活的我們,不再被稱為政治的素人,而是透過學習與行動,成為真正扎根地方的行動者,改稱為家鄉的達人。無論是參與公共事務,或是二〇二六年的地方選舉,希望有更多人勇敢站出來,共同行動。
特別感謝一路提攜、相伴而行的家人朋友師長、社運夥伴、以及共同投入地方參選的人們。感謝此時跟著我堅守崗位的鎮長室團隊若安、藝欣、美樺、明毅,以及過去與現在在公所認真服務的所有同仁和機要祕書李易昆。感謝掀海風夥伴秀芃、治明、佳昇、小于、家湉、令威、健民和沛蓮,以及毋免拜託聯盟鄭暉煌、陳鼎為、百九、斐瑄、惠文、書銜、嘉佑以及許許多多的志工朋友。謝謝我的台大城鄉所指導教授黃舒楣老師的包容。
整本書的編輯、設計、校稿與出版,特別感謝離島出版的團隊。
同時,謹以這本我人生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書,獻給在天上的父母。
以這本書,獻給在天上的陳秀鑾阿姨、林却阿嬤、黃文章阿伯──謝謝你們曾以生命和行動照亮這片土地。
如果生命能透過下一世代的記憶傳承與延續,我相信,你們的故事不會被遺忘,而是將化作閃耀的光,映照在未來行動者的步履之上,引領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