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Minimalism : Choosing a Focused Life in a Noisy World

Digital Minimalism : Choosing a Focused Life in a Noisy World

深度數位大掃除:3分飽連線方案,在喧囂世界過專注人生。

  • 作者: Cal Newport
  • 原文出版社:Portfolio
  • 出版日期:2019/02/05
  • 語言:英文
  • 定價:684
  • 優惠價:66451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紐波特回歸!

《深度工作力》教我們如何培養高度專注的能力,成為高效能的職場人,最新作品《數位極簡生活主義》,將深度工作法延伸至生活,在被科技網路包圍的日子裡找到專注,讓你務實地找到線上與線下生活的平衡點!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Amazon 年度最佳商業/領導書《Deep work深度工作力》卡爾‧紐波特全新力作!
  科技爆炸的時代,我們會為科技所累或是因科技得益?
  《數位極簡生活主義》讓你務實地找到線上與線下生活的平衡點!


  越來越多人科技產品不離身,活躍於社群網路卻疏於與人親身交流,於是出現了一群人,提倡盡可能減少使用科技產品的時間,這群人便是數位極簡主義者。

  你我身邊都有數位極簡主義者,他們不會總是心浮氣躁,也能常保樂觀的心,更甚者,他們能夠與人面對面長久對話,看都不看手機一眼。他們寧可暢遊書海、致力於木工作業或是來段長長的晨間慢跑,而非動也不動抱著科技產品不放。他們享受與家人、好友相聚,而不會總心念著要歸檔整理這些共處的時光。他們關注日常時事,但不會迫切的分分秒秒都要知道最新消息。他們不害怕稍不留意便錯失重要瞬間,因為他們已然了解自己所需,了解自己對生活的滿足與快樂該從何獲取。

  在這儼然科技爆炸的時代,適度抽離科技產品已成為我們都必須學習的課題,像是關掉提醒,或是設定一個科技安息日,都是你我可以嘗試的簡單方法。但這並不是要你完全揚棄科技,而是該學會在工作與日常生活中適度運用科技,以更有效率、更便捷地處理事情。

  Newport發現,嘗試數位極簡主義生活人都會反思自身與社群網路的關係,重新發現真實生活的美好,而在沒有網路紛擾的狀況下,開始再次認識自我,與自我有更深沉的對話,無論是簡樸的艾美許農夫、繁忙的父母、乃至矽谷的工程師,都不脫這樣的體會。

  從現在開始,少用科技產品三十天,你會發現,生活多了很多不一樣的體驗!一本充滿實用技巧與案例佐證,找到線上與線下生活的平衡點,過得更有效率,也更快樂充實!(文/博客來編譯)

 

作者介紹

Author(作者簡介)

Cal Newport

  Cal Newport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 and the author of six books, including Deep Work and 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 You won't find him on Twitter, Facebook, or Instagram, but you can often find him at home with his family in Washington, DC, or writing essays for his popular website calnewport.com.

 

詳細資料

  • ISBN:9780525542872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5.2 x 22.9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美國

會員評鑑

3.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0
3.5
|
2020/04/21

最近常在街上看到別人在讀一本暢銷書”原子習慣”,跟之前的子彈筆記有點類似,我搭捷運時有一個人很認真捧著書研讀,書緣貼了滿滿的彩色便條紙書籤,簡直跟參考書一樣了!

上星期開始讀一本叫做Winners take all的商業書籍,作者是一位很優秀的紐約時報記者,儘管他本身也是書中抨擊的群體之一員,不過他寫這本書的出發點很有意思。這本書主要是抨擊菁英群體的虛偽,不過也提及了一個困擾我很久的觀點: 意見領袖的追隨。

寫這些並不是要攻擊這種趨勢,而是單純寫下自己的疑惑。目前每年末發表的出版產業報告,暢銷以及長銷書籍幾乎都是勵志類型作品,被討厭的勇氣啊,提高生產力之類的主題。紙本書籍在很多人心裡有一種比較神聖的氣息,透過文字傳遞的訊息感覺可信度較高,充滿深度智慧。因此往往某本書有幸獲得關注,很多人就會買來”研讀”,彷彿聖經。這些書籍的作者就是所謂的意見領袖,擁有廣大的信徒追蹤。這個癥結點就是他們說的話,其實就是把常識換句話說,轉換成幾個步驟和術語,一瞬間它就有了不凡的價值,一種新時代的教條,閱讀意見領袖的話語,儼然變為另類的彌撒。

心裡常想,為什麼許多人熱衷花費寶貴的閱讀時間在常識上呢? 所謂的原子習慣,不就是養成認真的好習慣,你就能取得好成果嗎? 這還要別人教? 這種話我也可以說,不過我不是意見領袖,只是一個鍵盤俠,所以不會有人理我>@<。這種趨勢其實發生在所有領域,行銷學一定要引用Kotler、Seth Godin、Simon Sinek,管理學引用哈佛商業評論…等等。

所以以前我對暢銷書通常都會下意識的主動迴避,這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一種表現,覺得大眾讀的書不夠格,也太浪費時間了吧。這種對暢銷書的不屑一顧是很多”讀書人”的通病,去Goodreads繞一圈就會有感覺,暢銷書置頂的書評很多都是閱讀量破千的讀者所寫,他們給分毫不留情,一兩顆星是常態,內容不外乎吐槽書本內容了無新意,老生常談。自詡為比較有知識性的讀者,我常常一邊看他們寫的評論,一邊拍手叫好,因為他們的冷嘲熱諷實在是太露骨,我們每個人都有隔岸觀火,圍觀看好戲的陋習(呵呵別否認XD),所以不禁贊同暢銷書經常不值得一讀的結論。

不過近一年有了新的想法了…上面那種閱讀者高高在上的樣子,本身也是很滑稽。我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感覺自己”脫節”了,自己讀的看的聽的知道的,別人都不知道,或者根本沒興趣知道,實在是有點沙逼係哪(日文:好寂寞啊)~除了在博客來發發牢騷,也不知道有誰會看,甚至根本覺得爛。這些知識無法跟人起共鳴,意義在哪兒呢? 找了一些類似的東西來看(例如:尉天驄),赫然發現這種失落的情緒是普遍的,不過大部分的人都到中年以後才領悟。文人都有”拔高”的傾向,受到文學、哲學、藝術之類的”薰陶”,會把思考的格調拉高,剛開始會翩翩然,翱翔在智識的高點,眾人只是眼皮底下的小螞蟻,忘了伊卡魯斯不能飛太靠近太陽,羽翼融化後墜地,摔的好慘啊。之前讀過,曾經有一個台灣詩人在臨終前在醫院悶悶不樂,護士不大理睬,他很激動的問你知道我是誰嗎? 我是一個有名的詩人耶! 可以想像護士轉身時臉上的黑人問號,乾我屁事啊。也是啦,so what?

我覺得要平衡一下自己的思覺,偶爾看一下廣受歡迎的書,至少才知道當下的熱點為何。本書英文版去年二月出版,在Goodreads上已經有兩萬多個評分,算是挺熱門的著作了。一般能引起社會討論的書,在紐約時報中文網有時候會刊登相關的文章,我也是從作者一篇名為”手機主宰了你的生活,這不是賈伯斯想看到的”的文章得知他寫的這本書。

作者Cal Newport是一位喬治城大學的計算機副教授,不過本業之外,他也是一位很成功的作家。讓他聲名大噪的書是”深度工作力(Deep Work)”,Goodreads上有五萬多個評分! 我記得曾經也有看過人在捷運上閱讀。這種書就是開頭所說,我完全沒動力拿起來閱讀的類型。我從來就不需要,也不想要別人教我如何”專注”。這種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一套,怎麼會連這種事情都需要依賴他人的建言呢?

這就像麥肯錫的員工淬煉出的工作模式…。你知道麥肯錫的人如何善用瑣碎的時間嗎? 他們會鼓勵大家例如善用搭捷運的時間閱讀或拿出手機處理工作,就算只要每天10分鐘,一個星期就多一個小時,一個月就…,一年下來就多了…好多好多的時間。這種說法乍看之下充滿吸引力,但你去實際試一下就知道不太OK,環境太吵,車廂一直晃動,還要不斷小心別搭過站,注意力被中斷或干擾的次數可能高達數十次,然後手上的工作進行到一半,又要收起來下車了。不是要諷刺麥肯錫的人,他們真的腦袋的結構與常人不同,所以才能位居競爭的制高點,他們的專注度的確可以在捷運的吵鬧環境依然高度運行,所以他們才能當空中飛人,一年有一半的時間在通勤,前往客戶那裏開會…等等。真的非常強大,所以人家薪水高是理所當然的。

你去書店的商業圖書櫃晃一圈,麥肯錫的工作方法論儼然成為所有人工作的聖經,最近幾年不是也開始流行頁面劃分為小小方塊的筆記本嗎? 以前大家都用橫條紋的筆記本,某個時點以後,開始出現教大家善用這種小方塊筆記本的書,封面上都會大大的印著”學麥肯錫做好筆記”。我們都要學著管顧做事,因為服務業也是工業化生產的一環,效率至上,個性化要素請閃開。

臉書和IG也一樣,大家都在用,我不能不用。

我們都知道臉書和IG是一種毒藥,容易讓人成癮,100%會讓使用者不快樂,但是大家還是一窩蜂地低頭狂滑。就像菸癮君子,大口吸氣吐氣,說著吸菸不好,對家人健康有害,接著深深地再吸一口氣。人類都有自我毀滅的傾向,此言不假。

每個人都明白臉書很虛偽,誰的發文不是想討拍,或者想炫耀? 我也一樣啊,覺得自己的發文與眾不同,比較有深度和感情,不像其他人的膚淺幼稚。剛開始似乎真的獲得不錯的反應,讚的數量蠻多的,就繼續構思該怎麼把戲演下去。曾經為了一篇貼文想了整整兩天,搞得比創作還要處心積慮。大概十篇以後,讚的數量開始下滑,焦慮地想到底是哪裡做錯了嗎? 冒犯誰了嗎? 接著點開按讚的朋友列表開始一一檢視,他為什麼不按了,沒看到嗎,可是已經連續三篇都沒按讚了,原來他根本不在乎我這個朋友。有時我是個無法克制說真話的人,有一次對一個每篇都會按讚的朋友忍不住說了心底話,就說我覺得怎麼樣發文會比較容易得到他人按讚,他很誠懇的點頭,往後每一篇發文都沒再按過讚了。我的玻璃心就碎了,從此認定他不是真正的好友。漸漸就覺得自己沒朋友了。呵呵,這不是每個臉書使用者的通病嗎,越用越寂寞,越不快樂,順便把個資都給臉書賣給廣告商操弄,像Cambridge Analytica一樣。

我就決定不發文了,盡量不再用臉書了。最後一篇貼文已經是2014年的事,時間好快已經六年了呢!

大家開始離開臉書轉向IG應該是2017年的事,那時也是臉書廣告收入占總體營收八九成的起點。國外也出現像Surveillance Capitalism的詞彙。Recommendation engine, behavior prediction, targeted marketing…喬治歐威爾的極權監視,融合赫胥黎美麗新世界的歡樂極致,<我們>都活在反烏托邦三部曲裡的自私,劇情連貫得太完美了,毫無違和感~

當社會出現了一種潮流或趨勢,一定也會有反對的聲音浮現。本書就是以平衡科技的力量為目標寫就的。書名叫Digital Minimalism,主旨非常明確,呼籲大家減少對數位文化的依賴。坦白說這也是老生常談,電視機普及的年代,就會有人呼籲少看電視,因為它會娛樂至死。2020年的今天集科技之大成,客廳有電視,打開電腦有Netflix,口袋裡還有iPhone。賈伯斯改變了全人類,如今每個人都在低頭,祖克伯也很厲害創立一個連結數十億人的平台。我們生活在數位時代,資訊暢通即時很方便,但是科技也是雙面刃,很容易被濫用。

其實這本書的主旨很簡單: 少用手機和社群媒體,專注經營有意義的真實人生,而非縹緲的虛擬人生。他給了很多步驟和建議,就是那種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然後你就能重新找回生活的主導權。這種書其實也有它的趣味,作者為了定義和解釋研究的客體,就會找很多學術研究來證實自己的論點。這種書替讀者省下很多時間四處瀏覽,它把重要的資訊彙整成一本書,提綱挈領。書中那些建議和哲理,我早已了然於心,我讀此類書的收穫反而是它的背景資訊(metadata),讓我能了解當下時代的脈動,集體的思維在思考什麼,生活在這個時代遇到的困境…等等。這些資訊能讓我跟這個時空有一種連結,讓我反思自己到底活著要幹嘛,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另外我覺得超好玩,多看一點書以後看世界的眼光會比較閃亮,充滿驚奇,因為能夠把很多事情互相串聯在一起。例如:作者在書中提到自己很愛用Moleskine筆記本,我昨天在信義誠品也看到一整排Moleskine的商品,我就想到Bruce Chatwin若地下有知自己在歌之版圖分享的自我習慣會成為一種cult classic,一定會莞爾又狂笑吧;還有作者分享自己不使用社群媒體,為了讓自己的思緒沉澱,也養成了走路的習慣,引用<走路的哲學>這本書當證明,呵呵剛好我也讀過,有一種既視感的親切和認同呀!

博客來的Okapi也有一篇文章叫做[手機滑到沒朋友、沒生活?他是科技界的近藤麻理惠,教你「數位大掃除」,奪回人生主控權] 就在介紹本書,重點摘錄比我精闢多了,記得去看一下。這篇我就真的只寫讀後”感”了,自我沉浸,絮絮叨叨。我本來擬好的本篇想要寫的重點,結果完全離題了,放在最後當作一種自我紀錄吧^O^
-----------------------------------------------------------------------------------------------------------------
十三邀、王鏡鑰(主持專業)、許知遠、吳曉波、記者、知識的單薄、薇婭女直播主(年收入數千萬)、自己的related to、資訊片斷化的時代、現在知識性的內容當道,諸如選書人和說書人,其實反映的就是不願意親自去讀書,因為文字用看的很累,以文字營生或者與讀者溝通的人,不得已也得用臉書、 書中的研究(焦慮、社交媒體公司的商業設計、心理學家對於為何人們會沉迷於此的原因:填補無聊,人類其實天生就是社交動物,但是這種text based的交流會引起人的錯覺,以為有實際與人交流。科技公司說服自己是一種無害的基礎設施,實際上是廣告公司,利用自己的隱私賺利潤。人們會說沒使用社交媒體會miss many benefits,例如與朋友失去聯繫,卻沒想過使用社交媒體帶給人的壞處)、標題的名稱spend time alone, don’t click like, reclaim leisure, attention resistance。作者給的建議(一個月都別用,如何判斷某種APP是否relevant--&gt;declutter,專注在high quality leisure,設定專屬的使用時間,只訂閱對自己有意義的內容將這個工具優化而非惡化)、幾個故事(林肯、梭羅、自己動手做、作者親自的實踐,例如透過寫作沉澱心靈。)、別忘了Chatwin的Moleskin筆記本,還有走路的哲學,everything is connected!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際迷航記|最終章>>陪你穿越迷霧找到最好的路,心靈導航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外文館商品版本:商品之書封,為出版社提供之樣本。實際出貨商品,以出版社所提供之現有版本為主。關於外文書裝訂、版本上的差異,請參考【外文書的小知識】。

調貨時間:無庫存之商品,在您完成訂單程序之後,將以空運的方式為您下單調貨。原則上約14~20個工作天可以取書(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外文書與其它商品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但若是海外專案進口的外文商品,調貨時間約1~2個月。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國際書展
  • 爸媽英文分級班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