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2024/5/9 第1904期

商業周刊 2024/5/9 第1904期

  • 雜誌名稱:商業周刊    新功能介紹
  • 刊別:週刊
  • 出版地區:台灣
  • 語言:繁體中文
  • 出版社:商業周刊
  • 封面標題:破圈的勇氣! 百億成王之路
  • 出版日期:2024/05/08
  • 定價:120
  • 優惠價:9511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封面故事

【台灣5千大企業成長白皮書】73%公司卡關中、成長20強出列
破圈的勇氣!

百億成王之路

3數字、1張圖檢測公司成長健康度》
台企增長天花板在哪?每年營收增加多少算合格?

破圈7大重點,打破生意「不上不下」魔咒》
靠自己變靠連結、100%講效率變接受混亂
這家公司1年辦6個月運動會,卻成全球3大網通廠商


    五月二日一大早,一封五百九十三字的官方聲明,幾個小時後迅速登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富比世》雜誌的新聞焦點。
    這封聲明來自全球最大互動運動平台派樂騰(Peloton)。
    一場疫情,讓大家居家運動,派樂騰市值在二○二○年一年內暴增七倍,蓋工廠、跨國設據點, 但機會也帶來詛咒,當景氣再反轉,這家公司落得的結局是:工廠轉售給台灣力山工業,創辦人被董事會請下台。第二任執行長麥卡錫(Barry McCarthy)於五月初離開,同時裁員一五%,股價只剩下高峰時的二%。
    同一時點, 輝達(Nvidia)再創下紀錄,OpenAI的問世, 讓大家對生成式AI有了更多想像。今年, 其市值達二兆三千億美元,已經超越Google母公司Alphabet,創辦人黃仁勳成為全球前
二十大富豪。

攜手中華徵信所看台企面貌
三大數字,30億成長魔咒最關鍵
    時勢造英雄,機會來了,大家都想用力擁抱,但面對機會,有人翻車,有人卻藉此翻身。在環境驟變的年代,我們該如何看待成長這件事,為成長而冒險,真的有必要嗎?
    今年五月適逢疫情解封一週年,商周與中華徵信所合作,從該公司長年發布的「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五千」調查中(見第六十二頁圖),描繪出台灣企業成長的樣貌。
第一個關鍵數字:三十億。
    這是台灣企業普遍的天花板數字,五千大企業中,營收三十億以下家數占整體約七三%,能夠達到三十億的企業,通常在該領域已有相當成績,但也開始遭遇瓶頸。
    在美國, 一億美元( 約合新台幣三十億元)是「企業影響力」的基礎。據美國考夫曼基金會的研究,企業營收超過一億美元才符合規模經濟效益、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並得以回饋企業所
在的生態系,才足以被稱為「影響力企業」。
    「尷尬的是,腰部這群營收三十億至一百億的企業,」商周總顧問、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邱奕嘉說,「沒有大企業的綜效,又沒有十億以下的靈活。」
第二個數字:七億八千萬元。
    成功破百億的破圈者,它們平均每年繳出了七億八千萬的營收增長成績單。如果一家企業的營收平均增長沒有超越這個數字,基本上可能就落後大盤。
第三個數字:三・二年。
    突破三十億成長魔咒,營收持續往上成長的企業,最難突破的路段是從三十到五十億前這個階段,時間需要較久,合計要三.二年;跨過這一步,要再增長十億進入營收五十億至六十億的區間,平均只需要半年多,是最快的階段。
    一位今年即將突破三十億營收的美妝產業的創辦人分析,「三十億以上打法完全不同,增長的痛苦在於組織要擴大,人才來不及訓練,商業模式也不能複製(過去)。」
    一位家族企業營收卡在二十億的接班二代便透露心聲,公司十年營收無法突破,甚至一度倒退到十億以下,關鍵便是領導人心魔。「我爸啦!他習慣抓緊幾個大客戶做生意,這幾年沒有訂單,又不敢找新客戶,嫌新客戶不熟悉風險高,營收一直掉,」該二代說,「反正公司現金多,沒有單也可以發好幾年薪水,不但不想擴張,我爸(公司領導人)還想賣掉!」
    企業一定要成長?為什麼不能小而美就好?
    全球最大顧問公司麥肯錫, 去年以二千二百六十九家美國上市公司為樣本,統計ESG、獲利和營收三者對公司成長的關係,發現當營收成長而另外兩個因素衰退時,對企業的影響是最小的;反過來說,當企業只有獲利或者ESG表現好,但營收衰退,股東權益會衰退五%到七%。
    假設大家都願意成長,往百億之路邁進,但為什麼七成三的人闖不過這天險?
    就如Uniqlo創辦人柳井正說:「經營就是與矛盾爭鬥;不解決矛盾,沒有下一步的增長。」
   
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
 

內容簡介

《商業周刊》菁英的專屬閱讀

  《商業周刊》是台灣發行量最大的財經周刊,同時也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雜誌之一。以「先進觀念,輕鬆掌握」為宗旨,讀者群包括:企業高階決策者、企業中階管理幹部、掌握機會的創業家、審慎觀察的投資者、分析經濟的思考者等。

  將以「放眼國際視野」、「整合專業分析」、「強化多樣內容」為目標,協助台灣企業界吸納先進的經濟資訊,讓《商業周刊》的讀者在變化日趨激烈的經濟競爭中,更能掌握先機!

  2003年ACNielsen亞洲菁英市場調查 商業周刊 榮登多項第一 . 商業周刊閱讀率高達23.7﹪. 高階經理人 商業周刊讀者以41.3﹪高居第一 . 參與商務建議決策 商業周刊讀者以25.0﹪高居第一

內頁簡介

上頁下頁
  • P.1

  • P.2

  • P.3

  • P.4

各期珍藏

上頁 下頁
 

詳細資料

  • 條碼:471770228490919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商業理財】前進未來職場,做個不被AI取代的人|2024新鮮人畢業求職展|電子書6折起
 

購物說明

退換貨說明

請注意!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非屬上列品項之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