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愛酥脆的口感嗎?對許多人來說,酥脆就是美味的代名詞。本期專題以「千層」為主題,特別邀請多位專精於可頌、千層蛋塔、國王派、千層派和蝴蝶酥的烘焙甜點主廚,不藏私地向讀者分享在摺疊、溫控與發酵技術上的經驗與心得,探討酥脆口感背後的知識學問與創新心法。千層的關鍵在於:麵粉、奶油與水,經過精細製作與反覆的摺疊,烘烤時麵團水氣遇到油脂層無法散發而膨脹,才能使每層呈現出薄如蟬翼的酥脆質地。透過專題文章,更能發現主廚們製作千層時不僅具備技術專業,還展現耐心與熱情,才能成就每一款受消費者喜愛的烘焙作品。希望這場「千層派對」讓讀者沉浸於每一口酥脆中,體會蘊藏的交疊滋味。
中華飲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圓滿落幕,〈活動紀實〉記錄此次探訪永續和日本飲食文化的精彩過程。在研討會期間,學者們透過簡報進行熱烈討論,拋出問答來回激盪,即使身為非學術圈的一員,在台下的我也深受感動。在此特別感謝京都大學的合作與協助,豐富了每位參與者的學習經驗。
總編輯 陳怡伶
每期〈待客滋道〉總是我最先閱讀的專欄,不僅因作者任職的餐飲集團擁有台灣第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也因作者長期在第一線服務,其觀察到的外場細節值得大家參考。日前在外送平台訂購一家知名火鍋店,餐袋上黏貼的小便籤令我印象深刻,內容除了感謝顧客平日的訂購,並提到餐廳將更換外送夥伴,希望顧客繼續支持,懇切的文字及手寫字的溫度,讓人感受到餐廳的熱誠。在社群媒體激烈競爭下,如何為餐廳打造不同的閃光點,文字絕對是不可忽視的媒介。料理台灣12 月將舉辦「飲食中的文學力」論壇,歡迎大家一起來感受書寫的魅力。
副主編 洪麗君
從小家中以茶代水,茶在我家儼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長輩嗜喝普洱,我則偏愛包種、烏龍,香韻各有不同。本期〈文食飲像〉介紹的紅烏龍,近年也在我家有著一席之地。過往對台灣紅茶的印象為紅玉紅茶所佔據,帶著肉桂與薄荷的特殊香氣不免令人心生退卻,然結合紅茶與烏龍特性的紅烏龍卻順口好喝,熱飲冷浸皆甘甜止渴,整個夏天都常駐於冰箱的冷泡壺中。〈廚房裡有譜〉中提到的西谷米也是炎炎天氣中的心頭好,一讀才知道原來台灣很難吃到真正的西谷米,加在甜湯中的西谷米多以木薯粉而非西谷澱粉製作。向來喜愛米食粿點Q 軟口感的我,也不禁好奇真正的西谷澱粉料理,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特殊滋味。
編輯 謝宥融
《料理.台灣》雙月刊由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自2012年發行,每年1、3、5、7、9、11月出刊,一年共6期。是一本涵概餐飲趨勢、專業知識、教育文化的專業雜誌,為餐飲人士交流平台。
主要讀者以餐飲業之經營者、廚師,以及大專院校之餐飲科系教師、學生等對飲食有興趣的相關人士為主,為國內餐飲界提供一份專業人士必看的前瞻性雜誌,並提供即時、深入、有價值的餐飲相關報導。創刊至今歷經餐飲業蓬勃發展、新興社群媒體崛起,飲食成為炙手可熱話題,也增加許多對飲食有興趣的大眾讀者。內容多元涵蓋廣闊,適合所有對台灣文化、餐飲新知有興趣的讀者翻閱。
秉持基金會推廣飲食文化,《料理.台灣》持續紀錄飲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個人專欄」透過企業家、社會與人類學者、資深美食記者討論飲食議題。第二部份注入文化元素,〈風土識食〉、〈地方滋味踏查〉、〈飲食書寫〉專欄走入更深層食物文化、教育與永續,重新梳理台灣在地觀點的飲食敘事。第三部份〈職人細語〉、〈餐飲市場〉、〈舌尖設計學〉、〈打造餐飲人氣店〉、〈文食飲像〉,從廚師職涯到挑選食材、行銷活動或餐飲進修,與世界各地飲食文化等,精準拿捏未來市場動態。並同時利用出版品結合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積極舉辦各類活動,以期讓更多大眾知道,達到飲食文化資源互動與整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