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攝影家王振昇在陽明大學「藝空間」展出《王振昇攝影展——影中畫、超尺幅、感官的呼吸》,黃淑怡老師是美術教師撰文詳解王振昇如何由攝影作品的後端製作探索「給予觀看者完整且融入其中的視覺感官性」,發現不只是技術性或載具問題,看似幻術的圖像,卻是從西方文藝復興以來至今,在光學、建築、繪畫、雕塑等人文科學研究累積、不斷實證下重要結果的呈現。自11月6日至11月24日展出,歡迎有興趣的讀者親臨感受。
王振昇攝影家在這一探索過程中,廣泛涉獵哲學、心理學等領域,多有感悟,整理在臉書(Ross Wang)上與同好溝通、共享,本期收錄他談時間、空間覺知「天地之間,何以先尋空間覺知——空間哲學為時間鋪路」,在人類歷史中,空間不僅承載庇護和生活,更是思想與心靈的容器;另篇談臨摹、仿作到新創的過程「從臨摹、仿做到創新的三個層次」,文章開宗明義談到想要真正掌握多維的學問,僅靠單一的模仿或臨摹是不足夠的。這些方式雖然可以幫助我們入門,學習一些基本技能和概念,但如果沒有深入的理解和靈活的應用能力,我們很難實現突破和創新,因此必須有更深入的理解與整合。此二主題都是建築人須面對的,但卻也易遭漠視,不妨咀嚼品味思辨之。
蘆原義信外部空間之研究一書書打開早期建築空間多著重建築內部空間探討研究之迷失,也是我涉獵外部空間,以迄後之中介空間、都市設計領域重要的啟蒙書籍。蘆原義信規劃設計武藏野美術大學鷹之台校園,充分運用研究、體悟的外部空間理論與實務,將校園視為一個城市來規劃,充分體現區域(Districts)通道(Paths)、節點(Nodes)、地標(Landmarks)、邊界(Edge)之都市意象的整合。在半世紀後仍為美術師生悠遊研習並展出之天地。但今之參訪武藏野美術大學者多半把目光專注在藤本壯介設計2011年啟用的新圖書館,而冷落了整體校園,尤其是工作室棟(4號館)及美術資料圖書館棟--現美術館(3號棟)及軸線空間之整體校園氛圍。如入寶山空手而歸,殊為可惜,因此特撰《武藏野美術大學校園——少為人知的空間實務大師盧原義信》文追索大師成就。
魚夫《實在不敢領教的中華民國式美學——建功神社》解鎖日治總督府官房營繕課長井手薰建築師大膽嘗試以台灣本土融何台、洋(中東)、日的建築元素揉合設計也供俸台籍人士的建功神社,此嘗試完成了其師輩伊東忠太未竟之功,如此特色顯明的建築,在國民政府手上被換穿上中式外衣,改得面目全非,所幸建築主體仍存,或許有朝一日可還原其原來面貌。
建築人魏廷羽《⼩城故事多24 倒風內海明——麻豆》介紹台南境內僅次於府城最重要的麻豆,位居倒風內海三叉之西南,荷、平埔、漢錯綜複雜的人文交流、滄海桑田的地理特性處處充滿驚喜與獨特性。從麻豆社、漢人海盜、荷蘭軍隊初再到清代漢原關係的重置,市區從四角、八角到十二角,加上日治產業產業、政治文教等重點建設,這顆值得持續關注的明珠。
總編輯 陳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