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札】
本期裁判時報公法部分,張志偉教授以一則受到社會高度矚目,有關立法院職權行使法暫時處分的憲法法庭113年憲暫裁字第1號裁定為對象,詳盡參考比較德國法上聯邦憲法法院之審查模式,在該裁定之審查依據及審查原則之基礎上,反思該裁定之審查模式,帶領讀者探討暫時處分作為憲法訴訟之暫時權利保護制度的重要性,並在其作為本案預判的略式審查模式上,期待憲法法庭建構一個可供檢視與驗證的審查過程,論述深入,值得研讀。
民商法欄位部分,魏伶娟教授撰稿以一則新進最高法院之判決為題,具體個案涉及配偶間訂立「外遇切結書」,約定若有外遇之情事發生應賠付一定金額之賠償金時,該切結書之效力如何及該切結書之賠償金是否為精神慰撫金之疑義,並進而討論新近頗受質疑的配偶權存否之議題,值得品味。姜世明教授則賜稿評析一則最高法院裁判見解,涉及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4項表明最低請求金額之補充聲明,在實務適用上涉及之諸多疑義,特別其與同法第255條第1項但書第3款擴張聲明之關係在程序法之疑義,深具啟發性。
刑事法欄位部分,黃宗旻教授選擇違憲審查刑法第79條之1第5項有關無期徒刑受刑人撤銷假釋後應執行之殘刑問題的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從探究假釋之性質出發,深入論及監獄行刑之目的、假釋之目的、假釋撤銷之目的及上開規定之目的等問題開展,最後反思該判決之大法官提供的制度設計方案,值得品味。蘇凱平教授則以最新的最高法院判決為對象,評析以通訊軟體傳遞訊息(數位訊息)為證據時,其證據性質為何、是否屬於供述證據、如何確定待證事項為何及如何方具有證據能力等現代重要刑事程序難題,值得實務界參考。
在其他欄位,本期智匯觀點續刊林更盛教授之學術專文「平台外送人員的勞工從屬性之司法實務比較研究(下)」,暨新刊藍元駿教授之專文「全球租稅正義及其方法論初探——全球化的管制理論及其在稅法領域的運用」、月旦時論中彭聖斐檢察官之「三探公訴檢察官之求刑活動——具體求刑的15個文字技巧」,以及實務法學欄位中蔡聖偉教授梳理最新刑法之裁判見解發展,均具有重要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