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介紹

【喬治.奧瑞克】作曲家

Georges Auric
  • 出生:1899年02月15日
  • 逝世:1983年07月23日
  • 國籍:法國作曲家
  • 性別:男

與「法國六人組」的其他作曲家相比,奧瑞克在配樂方面一直維持著不墜的名聲。奧瑞克早期和芭蕾舞團經理人Diaghilev合作,寫了幾齣包括《不知趣的人》、《水手們》等仿浪漫時期的芭蕾作品,他一生中在1924-1934年、1949-1952年兩個階段從事芭蕾舞曲的創作,中間這段時期則將重心放在電影音樂上。奧瑞克首先為法國作家兼導演柯克托(Cocteau)的1930年超現實主義電影《詩人的血》譜曲,另外一部1932年《給我們的自由》的電影配樂現今則以交響組曲聞名;還有1950年的《不安份的父母》、《奧菲歐》、《紅磨坊》都是此時期的巔峰之作,其中不乏被後人改編為流行歌曲的例子。

奧瑞克生於1899年,幼年在蒙佩理耶藝術學院(Montpellier Conservatory)就讀,後來繼續在巴黎音樂學院(Paris Conservatory)與聖歌合唱學校(Schola Cantorum)進修,與丹第(d’Indy)、盧塞爾是同學,16歲時就有300多首歌曲集的豐富創作經驗,18歲時寫出芭蕾舞曲《馬嘉世的婚禮》。20歲時奧瑞克寫下喜歌劇《心之后》,不過後來奧瑞克親自將它銷毀了。

身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倖存而幻想破滅的一代,奧瑞克參加了由薩替與柯克托為主建立的反浪漫運動,這個運動的概念是朝向新穎的、都會的、(法國人有限認知中)美式的,薩替對音樂的訴求是需要製造「讓聽眾均衡地享受音樂的喜樂」。不久奧瑞克已經發現自己混在以薩替為主的音樂組織當中,其他人還有浦朗克、米堯、奧乃格、杜雷、塔利費爾,他們六人被稱為「新時代的年輕人」,即使後來他們六人各自有獨立的音樂路線,1920年評論家Collet取名為「法國六人組」。

奧瑞克的音樂不像浦朗克那麼輕鬆愉快且溫柔,不像奧乃格那麼陰鬱,不像米堯在旋律與音色上顯得生氣勃勃,因此他的知名度一直沒有打響。事實上奧瑞克於1930年創作《詩人的血》時,也寫了《F大調奏鳴曲》,這是一首嚴肅的,旋律讓人印象強烈的作品,而這與奧瑞克當時的外在音樂形象相比似乎有些古怪。在奧瑞克生命的後期,擔任了一些行政上的職位,包括1962-1968年「巴黎歌劇院與喜歌劇院」的首席行政官員,1954-1977年「法國作曲家與作家聯合協會」的主席等;同時,他也在《瑪莉安》、《巴黎的夜晚》與《新文學》等刊物上發表音樂評論,到去世前都活躍於法國音樂界。(文/徐鵬博)

排序依

CD 即時榜

more

DVD 即時榜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