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大力推廣下,輕歌劇與芭蕾舞劇成為十八世紀銜接十九世紀之際,全法國最醒目的文藝標幟;而當歐陸其他國家的音樂菁英們正從宗教與宮廷的蔭蔽下積極尋找解放情感的空間之時,巴黎早已籠罩在煙霧彌漫,充斥文人談笑的沙龍之中。這個走在時代尖端的大都會,曾吸引許多藝術家前往朝聖,這些人藉由擴展自己的社交圈的同時,也大力發表新作,巴黎許多音樂廳與歌劇院也因此時常高朋滿座。瓦奈從小浸淫在這個環境裡,輕舞劇是他最擅長的語言,無論是創作或者是指揮,他都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法國音樂史上留下清晰且迷人的一頁。
出身於音樂世家的路易斯.瓦奈,其父皮耶.瓦奈(Pierre Varney)也是當紅的歌劇院指揮家與輕歌劇的作曲家,在他的兩個兒子當中,小路易斯展現了對音樂的高度興趣,而老爸也不吝於給他完整而充份的音樂訓練,時常帶他去看歌劇院的採排實況,使得小路易斯很早就展露頭角,在巴黎Athenee戲劇院擔任指揮一職,此時他也創作了第一齣輕歌劇「Il singor Pulcinella」,還有許多諷刺時事的滑稽劇,都得到觀眾莫大的迴響,而這對父子檔在巴黎的聲望就如同遠在維也納的史特勞斯父子一樣,是時尚的指標之一。
老爸去世後,路易斯取代他的地位,成為著名的輕歌劇作曲家,從「Les mousquetaires au couvent」開始,瓦奈以一年兩齣輕歌劇的進度穩定地創作,這期間他竟在繁忙的指揮職務之外譜寫了四十幾齣作品,而且同時也為巴黎主要的音樂廳譜寫大量的芭蕾音樂,而這些作品的風格都傾向於以奧芬巴哈為首的典型輕歌劇式樣,活潑明晰,甚至帶有節慶的歡愉氣氛,為生活匆忙的巴黎人帶來不少歡笑。不過在跨入二十世紀之際,瓦奈卻因身體不適的因素,頓時停止創作活動,後來他搬到庇里牛斯山附近的Bagneres-de-Bigorre養病,不過病情並未好轉,而在臨終前回到他最熟悉的巴黎,渡過生命中最後一段歲月。
雖然瓦奈的輕歌劇在當時相當受歡迎,不過如同其他輕歌劇作曲家,瓦奈的作品至今還有上演的只有寥寥幾齣,例如「L’Amour Mouille」、「Les mousquetaires au couvent」等,其他則都遭受打入冷宮的命運。(文/徐鵬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