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莫札特能夠晚生個十年,或許就不會成為「餓死的自由音樂家」。莫札特之後下一個自由音樂家是路得維希‧范‧貝多芬。
貝多芬的父親只是個普通的樂師,卻期望有個像莫札特一樣的神童兒子,貝多芬的童年在長期酗酒的父親強逼下,每天長時間的練習音樂。貝多芬在十一歲起擔任宮廷樂隊的鍵琴手,十四歲得到第二管風琴師的職位,十八歲在歌劇樂隊演奏中提琴。1792年貝多芬前往維也納跟著海頓學習,但時間並不長,從此終身定居維也納。
1795年貝多芬首次以作曲家及鋼琴家的身分在維也納登台,演奏《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貝多芬在維也納雖與許多貴族交情都不錯,但是他也不喜歡附屬在任何一個貴族樂團中,情願當個自由音樂家,而在這一條路上他走得確實比莫札特順暢的多。
一般將貝多芬的創作階段分為三期,第一期(1792-1802)他的個人特色逐漸形成,這個階段他大部分是創作一些鋼琴曲;貝多芬的鋼琴作品充滿深刻的感情,1799年的《熱情》、1801年的《月光》都具有這些特點,而也具有明顯的創新性和感情內容。這個階段的主要作品有:第一、二號交響曲與奏鳴曲《熱情》、《月光》等。
1796年貝多芬首次發現自己的聽力出現問題,直到1802年,聽力問題已經影響到演奏事業與鋼琴教學。這一年,他在絕望中寫下給弟弟的遺囑,信中表明他的害怕、絕望,並覺得死神已經漸漸靠近了。但他度過了難關,因為耳疾,他的鋼琴演奏事業在1808年結束,他開始全心全意從事作曲家的工作。在創作生涯的第二期,貝多芬寫下一些不朽作品,例如,《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歌劇《費岱里奧》、《第六號交響曲》「田園」、《第七號交響曲》、《第八號交響曲》與《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第五號鋼琴協奏曲》和《小提琴協奏曲》,讓貝多芬建立起作曲家的名號。在這些作品中,展現他是如何克服恐懼,與耳疾抗爭,音樂反映出他激烈的性格,也反應他對現狀的不滿。
到了1819年,貝多芬已經完全失聰!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貝多芬的家庭生活一團混亂。因為耳疾,使他變得難以溝通;為了姪子監護權的問題,他與弟媳鬧上法庭;他的脾氣愈來愈暴躁,和出版商的關係甚至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他的創作量顯著減少,但這個時期的作品卻是他最偉大、最富思想性的作品,並具有浪漫樂派的形式,包括:最後五首弦樂四重奏、最後五首鋼琴奏鳴曲、《第九號交響曲》「合唱」,與《莊嚴彌撒》。在這些作品中,他超脫個人生活的痛苦,進入藝術的未來境界。
貝多芬的健康情形自1826年起就日益惡化,1827年起他就臥病不起,並於此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