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后,飽受侵略和壓迫的中國迎來了選擇新生道路的歷史性時刻。中國人民要如何才能實現真正站起來?本書就從1946年6月的解放戰爭寫起,一直寫到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以《前夜》《翻身》《決...more
本書是加拿大漢學家、人類學家朱愛嵐教授的代表作。作者基於田野調查和文獻資料,記錄了改革開放背景下,中國婦女在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下,如何發揮其能動性,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和農村社區的即時結構所提供的...more
1949年,康奈爾大學年輕的博士候選人施堅雅懷着對中國研究的熱情來到戰爭中的四川,安頓在成都西南的高店子,展開了對中國鄉村的田野調查。他努力學習四川話,住進農戶家中近距離體驗鄉村生活,也常常坐到...more
本書勾勒了一個四川農村手工技藝從業者社區20世紀的社會變遷史。該村落地處成都與樂山之間的夾江縣。傳統上,當地居民利用當地自然產出的毛竹為原料從事手工造紙謀生,並圍繞這一核心技能形成特定的親屬關...more
上海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城市,工人階級大本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各個階段,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近代中國光明的搖籃,其特點可用“閎、深、雄、奇”四個字概括。本書遴選了近年來在《檔案春秋》雜誌刊登...more
本書是關於中國最古老農業區一個典型村莊全面而詳盡的研究。這個村莊是作者的家鄉,憑著對那裡人們生活的熟悉和公正,作者寫出了這本書。作者把台頭村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家庭、村莊、村際這三個層次入手...more
20世紀初,受西方入侵的影響,中國鄉村經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與此同時,國家竭力擴大和深化其對鄉村社會的權威。作者深度解析1900-1942年華北鄉村在政治權力滲透下的變遷,通過細緻的個案研究,展現了在...more
本書定名“通史”,“通”之要義貫穿全書。作者把對租界的論析置於整個近代歷史長河中,採用“縱觀”和“綜觀”兩種視野進行考察:縱觀租界百年的發展過程、歷史階段,包括租界的開闢、擴展、收回的源流、脈絡、走...more
1912—1928年的17年間,北洋政府總統更替8任,國務總理更替18任,還有數不清的大小軍閥如走馬燈一樣上場下場。本書更加關注歷史的細節,按照北洋歷史發展脈絡,選擇不同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具體人或事,特別選...more
全書以“靛花巷三號”這一與西南聯大緊密關聯的歷史地名為線索,從聞一多、朱自清、梅貽琦、胡適、陳寅恪等一大批名家所寫的200余封書信出發,貫連起豐富的檔案、日記、回憶錄、通訊等原始文獻,從歷史細部...more
本書是一本理論專著,以偉大社會革命為研究主題。本書從偉大社會革命的概念譜系與話語表達、偉大社會革命的理論淵源與文化意蘊、偉大社會革命的演進歷程與內在邏輯、偉大社會革命的中國經驗與世界意義、偉...more
本書圍繞中國當代史編研和國史學科建設展開,為作者研究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著述選集。全書分為中國當代史的學科建設、中國當代史的基本過程及重大事件、中國當代史的經驗總結、中國當代史與當代中國問題研...more
本書對抗日戰爭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進行了全面梳理與評價,分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開始,抗日戰爭初期的對日作戰,敵後根據地的民主政權建設與大後方社會危機的出現,戰時的文化、思想與學術,奪取抗日戰爭的勝...more
本書分十個專題,以史為線索,講述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那段歷史,但是,與當前既有的許多學術研究成果不同的是,本書稿注重理論性與解讀性相結合、說理性與可讀性相結合、個人寫作風格與原則規範表述相結合、...more
日本侵華戰爭使包括南京在內的很多地區成為淪陷區,淪陷區問題由此重要起來。早在1939年,毛澤東就指出:“中國淪陷區問題,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生死問題。”本書在深入挖掘中日文史料的基礎上,探究日本侵佔南...more
沒有比這更近乎完美的對稱了:最初,來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員前往中國,研究中國茶葉的製作方法;在近乎一個世紀后,中國的改革者造訪了印度茶區,並做了同樣的事。帝國的命數變化如何影響茶產業?反過來,茶...more
本書是一部全面展現民國時期勞資關係的社會史研究著作。作者運用大量一手史料,如《申報》《大公報》《女工日記》等,通過對不同類型企業、不同地區、不同所有者、不同實業的勞資關係加以深入分析,討論了...more
橋川時雄是近代日本知名的漢學家,抗日戰爭結束前在北京生活了近三十年,1920年代初在北大做旁聽生,認識了蔡元培、陳獨秀、章太炎等中國學者,聽過李大釗、胡適、黃節、魯迅等教授的課程。橋川生前最重要...more
《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化傳播史研究》叢書分史綱、理論、新聞、文學、教育、戲劇、音樂、美術、影像等9卷。通過圖文井茂的內容,對當時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進行山西根據地建設和發展史的書寫,並用一手...more
1945~1949年,上海勞資爭議爆發的頻率達到自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來的優選峰,勞資關係緊張。為應對危局,國民黨政權轉變工運策略,從壓制工運轉變為控制勞工,引導工運組織為其所用,壟斷工運的領導...more
本書採用“探案”形式,聚焦近代史上的疑點事件與人物,引用大量新見、稀見的可靠史料,經嚴密考證,嘗試解決一些未解之謎。 本書所述“近人”“近事”,跨越晚清民國,所謂“探案”者,即試圖“發覆”,揭開人事上...more
毛澤東是中國抗戰的一面旗幟,是抵抗的標誌,是勝利的象徵。 著名黨史研究專家楊冬權詳細梳理毛澤東在抗戰時期的文獻資料,從毛澤東對中國抗戰十幾個方面的100多個準確預見、毫不妥協地堅決抵抗日本侵略中...more
本書是一部鴻篇巨制,選取一千余幅珍貴歷史照片,分為四卷:第1卷《鼓動與粉飾戰爭》聚焦侵華日軍戰時對內鼓吹戰爭、對外粉飾侵略的行徑,第2卷《保守與隱匿戰時機密》講述在日本戰時保密機制下日軍對涉及...more
尾崎秀實是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最受矚目的中國問題觀察家。同時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一直以來他還被賦予了多重的身份,如傑出的新聞記者、時事評論家、佐爾格紅色國際諜報組織成員,乃至憂國憂民的民主主義志士...more
1911年,美國地質學家羅林·錢伯林(Rollin T. Chamberlin)在《國家地理》雜誌上刊發的都江堰小鎮上戲臺與相機相遇照片,讓歷史上西方與東方在鏡頭裡互視。 本書以此為切入點,整體回溯了《國家地理》雜誌...more
抗戰時期,山西省抗日根據地民眾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因時因地制宜,利用各種人力和資源,克服惡劣條件下的重重困難,基本建立了以革命幹部的教育為重心、青少年兒童的學...more
每個蒸蒸日上的國家,都拖曳一段並不輕鬆的歷史? 城鄉只是定居的場所,還是個體可以自在流動的公共空間? 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貢獻了跨越時代的思想者,產生了民族文化的傳燈人,孕育了當代文明的承擔者。...more
從一系列社會和文化現象來看,“國家記憶”已經慢慢地變成了國人日常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高頻詞和焦點詞。作為記憶的主體,國家是集體性的主體,是象徵性的主體,是功能性的主體。集體性在於記憶的結構和框架,...more
本書中收錄了李達、楊尚昆等老領導、老同志的回憶錄、口述歷史。本書以豐富的史料為基礎,以回憶錄、口述歷史的形式,展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重大決策和重大事件始末,請親身經歷和見證中國革命的老...more
本書是《中國現代史檔案資料彙編》的總目索引。由於該資料條目繁多,體系龐大,目錄分載各冊,不利於讀者全面、系統地檢索使用,故專門編制本書,以便利用者更好地瞭解和掌握這套資料的全貌。本次目錄的整...more
袁世凱、段祺瑞、馮國璋、張作霖、吳佩孚……軍閥混戰,武夫治國,帝制轉型政變,暗殺,工潮,政爭1895—1928年,是中國由帝制向共和摸索的歷史轉捩點,各路軍閥相繼登上歷史舞臺,成為影響清末民初歷史進程...more
本書邀請中國社科院、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等14位知名專家學者,分別從制度、理論、道路、文化、經濟、政治等14個方面,準確、深刻、簡明地闡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70多年砥礪奮鬥的歷史,展示新中國在各個領...more
《現代中國與世界(第三輯)》旨在彙聚學界新聲,推動中國現代史學科發展,由張劍、江文君等著。書稿收錄約30篇學術探討的文章,側重中國與世界在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聯繫,設有特稿、文教傳承、經濟...more
本書聚焦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歷史。當時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從軍事鬥爭到新中國建設的歷史任務轉變,在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同志的帶領下,中國共產黨人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堅定的政治信仰、“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more
本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者陳東林的文集,共收錄23篇,主題多為新中國成立後進行的探索實踐,比如三線建設、“四三方案”、陳雲應對物價風波、毛澤東關於對外開放的探索、改革開放初期設立經濟特區的過程等...more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簡稱國史研究),是以新中國的成立、建設和發展的歷史為主要研究對象,與中國古代、近代史研究相銜接,與中國國家史研究相聯繫而又相對獨立的歷史學科。如同其他學科一樣,國史研究有...more
世紀之交,八國聯軍侵華,清廷岌岌可危,內憂外患的亂世中,數不盡的國寶流失海外。究竟有多少國寶,經誰人之手,以何種方式,以多高的價格,流落於何方? 本書用100餘篇親歷者的證言、90餘幅圖片和20多張...more
本書詳細記錄和剖析了中代海軍在晚清五十年間(1861—1911)創建、發展及衰落的曲折歷史,對海軍購艦、教育、訓練、基地建設、經費收支、海軍戰略等領域,行了獨到的觀察和分析,清晰展示代海軍同中國社會發...more
本書圍繞1935年施劍翹在佛堂射殺軍閥孫傳芳這一扣人心弦的歷史事件,通過對媒體、政治和法律檔案的詳盡調查,展示了施劍翹設法為父復仇、吸引媒體注意並爭取公眾同情的策略。 作者認為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more
本套書再現了1927-1952年這25年的上海地方史,橫跨南京國民政府、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等歷史時期,反映了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後對大城市的十年治理嘗試,日偽統治時期上海灘各種勢力鬥爭的血雨腥...more
這是一部聚焦時代洪流中的小人物、描繪動盪中民國城市群像的優秀作品,是關於1920年代北京政治與生活的經典著作。 本書從滿街的人力車和車夫切入,勾連起員警、珠寶商、銀行家、餐館老闆、工人以及工會人...more
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一個全球性現象:每一個與國際金融與商品市場相聯繫的經濟體都受到了衝擊。本書不僅意在表明中國無法逃避資金流動和貿易急劇下降的後果,而且還提供了一個理解現代中國歷史的新視角...more
本書研究的核心是中國抗日根據地的社會保障工作,通過梳理其發展的背景、概況、內容,分析其發展過程中呈現的特點,概括抗日根據地社會保障對於社會發展產生的作用,總結經驗、啟示,以期為社會主義建設時...more
本書以1900年至1950年成都的茶館為研究物件,力圖以此為視窗,探求20世紀上半葉成都人的生活實態。作者採用微觀歷史的研究方法,從茶館的休閒、社交、娛樂、經營、群體、組織、秩序等多個角度,切入茶館的...more
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對中國政治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書對當時中國國內各種政治勢力如何應對這一問題,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升降分合,進行了相當細緻獨到的分析。 日本的威脅、進攻和各種無理的經濟要求...more
輪船,作為對華擴張的持續手段和外國特權的重要標誌、衝突和批評的物件,根深蒂固地烙印在近代中國的物質與政治圖景之中。 本書借考察19世紀和20世紀中國水域中的輪船及其航運,來探討歐美和日本帝國主義...more
本書從兩個方面來考察一個由30名退役德國軍官和軍士構成的團體,他們是在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來中國擔任軍事教官的。一方面是厘清他們的出身、脫離普魯士軍隊的原因、適應中國生活的對策、結束中國工...more
百年前的一戰,歐洲之殤,舉世皆知。可是,中國在這場大戰中的犧牲身影久被遺忘。 作為企鵝中國特輯紀念一戰百年之作,本書聚焦20世紀初葉一戰中有關中國但鮮為人知的風雲變幻,再現從東亞返歸西歐參戰的...more
本書的主人公是活躍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著名的日本攝影師山本讃七郎(1855-1943),他不僅是聞名於世的那幀慈禧太后龍椅坐像照片的拍攝者,也因其20世紀初在北京經營“山本照相館”之故,拍攝了大量中國的寺廟...more
本書從環境史角度研究中國的抗日戰爭,主要論述了1938年國民黨軍隊對黃河進行的戰略性改道以及其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試圖解釋複雜的歷史進程是如何使得中國的環境成為今天的樣子”。本書共分為七章,作者...more
作者化身為民國報人,在文字構成的舊世界老中裡穿行報導,帶領讀者穿越回1912年,見證民國元年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諸多細節。相比於1911 年辛亥革命的轟轟烈烈,1912 年著實是平凡又令人焦慮...more
一、本書結合“大事年表”與“歷史事件敘述”,兼顧工具性與趣味性,可查詢,可閱讀。 二、全書上起1840年的鴉片戰爭,下迄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依時間順序分為十一章,每一章前有一總說。 三、版面左、...more
伍連德如何發明口罩,設立“方艙”,在清帝國最後的時光裡撲滅來勢洶洶的東北鼠疫?辛亥革命勝利的消息傳來,遠在三藩市的華人如何興高采烈地敲響自由鐘?稱帝前一夜,袁世凱的眼神裡,到底傳達了怎樣的思考?...more
為了探究文化移轉時可能發生的諸多現象以及其背後的歷史動力,本書以“異國事物的轉譯”為題進行探討,且另闢蹊徑將考察重心由文化的複製與移植,移至其間“看似相同、實則有異”的曖昧轉變,希望借由近代中國...more
日本侵華時期的上海,罪惡深淵中的兩個男人 在圍城之中,演繹了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在耽於享樂的上海,維也納人喬·法倫得以積 累資本並逐漸獲得赫赫聲名。他是歌舞表演之王, 他的名字在臭名昭著的“歹土”...more
本書為王笛教授關於實證研究方法轉向的著作,共分三編。以內容來分,可分為三大部分:以四川地區清代經濟為中心的經濟史研究,以四川茶館、袍哥、社會調查為中心的社會史研究,和以文本解讀、圖像解讀為中...more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全國解放戰爭中的戰略決戰,是一個經過精密設計和策劃的整體。 什麼是戰略決戰?那是指對戰爭全域有決定意義的戰役。這三大戰役規模空前,緊密銜接,直接決定中國的命運。像這...more
在《近代日本的中國觀》一書中,子安宣邦繼續推進著21世紀初開始的思想史梳理工作。他圍繞辛亥革命前後到新舊世紀之交這一時段內日本人講述中國的代表觀點,著重對11位論者——北一輝、內藤湖南、橘樸、尾崎...more
1940年到1946年,美國作家格蘭姆·貝克走訪了當時中國十多個極具戰時特色的城市,詳細記錄了所見所聞並整理成書。貝克從香港出發,經柳州抵達重慶,又跟隨路易·艾黎長住寶雞,隨後轉至洛陽等城市,最後停留...more
慈禧太后在晚清危亡之際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康有為要對戊戌變法的失敗負多大責任? 李鴻章為何自稱“裱糊匠”? 孫中山是如何一步步成為民國“國父”的? 《走向辛亥:從孫文崛起看晚清落日》以辛亥革命為契機,...more
本書取材於英國《圖片報》、法國《小日報》《小巴黎人報》、義大利《周日郵報》《周日論壇畫報》等。共收錄500余張版畫及原刊報導19萬字。這批甚至在中國權威收藏機構都未曾一見的版畫,不僅填補了日俄戰...more
《簡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全面、簡要地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誕生以來至今的偉大發展歷程,共分為十章:(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2)新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恢復;(3)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4)...more
《簡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全面、簡要地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誕生以來至今的偉大發展歷程,共分為十章:(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2)新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恢復;(3)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4)...more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周策縱先生的代表作。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集中細緻地描述了五四運動的成因、社會支援力量和發展經過,厘清了由學生發動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擴展為一場全國性的政治愛國運動;下...more
本書由著名歷史學家來新夏先生等積五十年之功撰成,是目前專門研究和完整記述北洋軍閥集團興起、發展、紛爭、衰落和退出的集大成之作。它以極豐富的史料為基礎,萃集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上起1895年袁世凱...more
本書是一本抗戰時期貨幣金融的全景記錄,作者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1937-1945年間國民政府的財政狀況,真實記錄了抗戰時期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金融援助,以及穿插其間的中日貨幣戰的情況,作者站在政府財政顧問...more
本書在「衝擊-回應」模式的框架下,試圖分析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條重要的線索:面對西方的強勢擴張,中國精英階層如何理解這個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續本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體制。本書通過選取近代歷史文...more
本書是一部講北洋軍閥歷史的社科類圖書。奉系是活躍在東北三省的北洋軍閥。本書全面梳理這是一部講北洋軍閥歷史的社科類圖書。奉系的起源、發展、變化、直至滅亡的過程;全程記錄奉系在發展過程中,所做的...more
總結奉系的特點、人員構成、勢力範圍;深層次分析奉系對近代中國的影響;真實還原奉系主要人物張作霖、郭松齡等人的輝煌經歷和最後結局。...more
這是一部講北洋軍閥歷史的社科類圖書。直系軍閥,是指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出以直隸(今河北)人馮國璋為首領的一派。本書全面梳理直系的起源、發展、變化、直至滅亡的過程;全程記錄直系在發展過...more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赴歐洲參加一戰的中國勞工約九萬人,大多來自中國山東等北方省份,其中有5000名中國勞工陣亡,戰後少量留在法國,其餘八萬余人全部返回中國。時間過去了一個世紀,陣亡的這5000名員工...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