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海外中國研究學者、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歷史系韓起瀾教授的代表著作,也是近現代上海史研究的一部經典之作,文字精煉,視角獨到,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作者運用歷史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以上海的...more
城市裡大部分建築和景觀設計因為不起眼而遊離于日常的視線之外,卻處處都有門道——這就是這部非典型城市漫遊指南的主題。本書將帶你飽覽城市建築背後的秘密:為什麼電線桿總是一撞就斷?為什麼有些垃圾箱帶...more
本書是我國近代第一部方志目錄提要方面的專著,也是瞿宣穎奠定其方志學家地位的名作。本書分六編,收錄直隸、山東、河南、山西、東三省、江蘇共計700余種方志提要,對每種方志的作者、卷次、內容特點進行...more
《山海經》是我國古代一部包羅萬象的“奇書”,全書涵蓋歷史、地理、民族、宗都、神話、生物、礦產等內容,是中國文化的珍寶,同時也是中國神話的根基與起源。書中的奇幻內容和奇異生物,以及神人異國為大家...more
本書介紹我國的青藏地區,書中按照“天、地、人”的知識理念,分別介紹該區域的自然環境、人文背景、特定經濟活動等,比如“世界屋脊”在哪裡、為什麼青藏地區的太陽能資源豐富等。本書精選豐富的地貌及人文景...more
“朝天錄”是朝鮮使團出使明朝後留下的使行紀錄,大量記述使團成員的沿途見聞,是研究明代北中國的珍貴史料。特別是,其中包括不少對驛路、城池、關隘、名勝等各類地理景觀的記載,這使得系統運用“朝天錄”研...more
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是上海這座城市的地域符號和文化密碼,滾滾波濤串起了一部上海近代史。作為一條單純的水路,黃浦江在晚清之前是相當寂寞的,但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它擔當起打通東西方文明通道的使命...more
本書是一部散文體回憶錄,記述了作者從幼年直到1979年參加高考的人生經歷。伴隨著對成長經歷的敘述和生活空間的變化,作者回憶了虹口吳淞路、四川北路、海甯路一帶,黃浦南京東路、漢口路、浙江路一帶的街...more
《坤輿圖說》的內容,卷上為自然地理常識,卷下的內容,多為人文地理方面,關於五大洲的記述,多采自《職方外紀》而略加新說。 上卷包括:地體之圓、地球南北兩極、地震、山嶽、海水之動、海之潮汐、江河...more
古建築學家、故宮前副院長晉宏逵,專業講解故宮六百年營建歷程。從元明建都到清朝改建,直至當下的修繕保養,跨越六百年,看盡故宮前世今生。 全書從故宮的營建歷史、建築藝術以及保養維修三個方面,全方...more
本書是1926年拉鐵摩爾從塞北前往西域的遊記。他就像一個中國商人那樣,說一口流利的中文,組建了一支擁有九頭駱駝的商隊。他從張家口出發,沿著明清時期形成的商路,經呼和浩特、大青山、百靈廟、阿拉善、...more
本書是對17世紀中國旅行寫作實踐的細緻考察,作者創新的理論立場,結合細緻的文本研究,對中國傳統遊記體裁進行了一次全新解讀。在本書中,作者以著名詩人、官員和文學史學家錢謙益的《黃山遊記》為研究重...more
文獻中記載的東周西戎應是一個複雜的族群,它主要由兩支不同的人群所構成,一支為西北地方土著族群,一支為北方草原地帶南下人群,這兩群人所使用的文化構成了東周西戎文化的主體,並決定了東周西戎考古學...more
本書系近代著名掌故學家、方志學家瞿宣穎(兌之)的《方志考》之未刊部分。瞿氏以世家治史,博涉多通,尤精于方志,民國時期擔任北洋政府國史編纂處處長、河北通志館館長,並于多所高校講授方志學課程。《方...more
這是一部許倬雲老師講述長江文明及歷史的中國文化史。本書主要講解了長江文明的緣起與發展,長江文明與世界文明的關係,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長江的歷史,了解中國的文化。現代中國的發展由長江流域發端,此...more
本書以古絲綢之路為主線,兩位作者沿着前人的足跡,從大漠到海洋,橫穿亞歐,探訪沿途的重要城鎮——敦煌、阿拉木圖、多哈、阿姆斯特丹、亞歷山大港、馬六甲、泉州等,思索絲路文明和我們的關係。 歷史與現...more
《消失的古城(增訂本)》是歷史學家王笛對晚清和民國初年成都歷史和成都人日常生活的生動講述。作者以流暢的筆調,描繪了大眾文化的豐富多彩,展示了這個城市由傳統到現代的轉折過程。從書中,可以看到人們...more
本書包含包括室韋資料輯錄和達怛資料輯錄二種。室韋資料輯錄包含紀傳體、編年體、典制體史書、大型類書、地理總志以及其他史料中有關室韋、烏洛侯之資料。達怛資料輯錄包含紀傳體、編年體、典制體史書、大...more
本輯錄包含紀傳體、編年體、典制體史書以及大型類書、地理總志中有關柔然之資料。散見史料系年錄起自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劉眷于意辛山擊破柔然事,止於西魏恭帝三年(556)柔然政權滅亡次年。其收錄範圍包...more
本書是歷史學家王笛關於中國城市歷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的總結。該書一反作者過去實證和個案研究的風格,把歷史研究的具體問題放到更抽象的層次上。宏觀與微觀、利用文學和圖像作為歷史研究資料的方法論、新...more
本稿為滬上專家學者關於上海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合集。為了促進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原《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更名為“上海文化遺產發展報告”,同時關注非物質與物質兩種形態的文化遺產保護。內...more
《—座山讀懂一座城》的內容與設計風格圍繞全民閱讀活動六個“YUE”,從全民閱讀、粵韻華彩、空越古今、詩樂無邊、悅享生活、躍創未來等六個維度,為讀者在遊覽、研學越秀公園過程中,提供多元的文化生活體驗...more
敦煌齋文應用於齋會中,圍繞著各種齋會的舉辦,產生了相關的物品流動,進而顯露出敦煌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即百姓們的精神世界。本書上編主要內容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敦煌齋會舉辦過程中的物質流動...more
地理教育研究科學化是學科發展的趨勢,地理教育從實踐研究走向理論探索、從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需要科學研究方法,本書立足實證研究範式,為讀者提供了理性的科學研究方法和相應的地理教育研究案例。地理...more
野外考察在地理學中有著悠久的傳統,國內外的地理學大家一直行著野外考察的傳統。正是由於地理學家和探險家的野外考察活動,才極大地拓展了人類對自然、地球世界和文化的認識,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 20世...more
今人所見契丹早期史實為三重濾鏡下的圖景:中原史籍立足華夏本位而塑造的他者形象,契丹王朝出於權力意志的自我建構,後世史官將前兩者拼合、摻以己見而形成的線性追溯。三者層累交疊,最終折射出的光影究...more
本書作者在對大量歷史文獻梳爬整理的基礎上,結合出土考古資料,再合理想像推斷,為讀者還原講述了中古時期活躍在絲綢之路上的大月氏興起、強盛、消失的故事。神秘的大月氏發源于“敦煌、祁連間”,曾經興盛...more
絲綢之路是人類歷史中一段體現和平交往、文明互鑒、合作精神的共同寶貴記憶。千百年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薪火相傳,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 本書基於多學科體系搭建的豐...more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生命河。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長江通過其幹流和眾多支流將東西南北的資源、文化融通在一起,同時吸收外來文明元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強大的生命力。特別是近...more
看古韻今朝,探美食文化,品運河文脈,在古今交融“銀絲帶”上感受“溝通南北、貫通古今”千年運河。本書內容主要包括:古今千里一通波——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與形成;南北食風枕河殊——京杭大運河的飲食文化;笙歌...more
本書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國內段11項人類“非遺”、282項國家級“非遺”(含前項列入人類遺產的國家級遺產)、1090項省級“非遺”,共標注1854處“非遺”為對象,進行線路區段內“非遺”景觀的基因圖譜研究。 本...more
今天富饒的嶺南(包括廣東、廣西、海南島)和毗鄰的安南(大部分北越及紅河三角洲)地區,在唐代時還是一片邊遠地區的“蠻荒化外”之地,舊稱“南越”。本書即是關於這片神秘而燠熱之地的歷史文化研究,作者“遵循...more
本書由四川悟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劃出版,書作者通過歷史資料和文化研究,確認夜郎國的國都位於今榕江縣城古州鎮一帶。關於夜郎研究,學術主體主要在貴州省境內。自明代建省以來,貴州政學主流就已對夜郎...more
《開篇嶺南(尋跡古南越國)》以嶺南歷史上出現的、距今2000多年前的南越國為題材,全面挖掘並還原了古南越國將近100年的歷史風雲,由嶺南地理概念、土著族群始,從秦平百越、南越立國、南越中興延伸到南越...more
本書由蘇叔陽老先生用近兩年時間,踏遍了除西藏、青海之外各省區博物館,查閱眾多史料,收集海量數據,精中取精傾心完成。他以獨立的創作視角、內在的創作激情,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的文字、哲學、經濟和傳統...more
《穿梭世界文明》是蘇叔陽“中國讀本”系列中的一本,作者以真摯的情感、詩意的筆觸,訴說中國的漫長旅程:中國璀璨的文學藝術成就有哪些、《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的謀略思想是什麼、中國歷史上影響世界的...more
《回到古代中國》是蘇叔陽“中國讀本”系列中的一本,作者以真摯的情感、詩意的筆觸,訴說中國的漫長旅程:中國的地形地貌是怎樣的、中國的創世神話有哪些、中國人的祖先從哪裡來、多元燦爛的中華文明包括哪...more
本書利用傳統藏文文獻典籍及敦煌文獻,結合對親歷布達拉宮歷史變遷者的訪談資料,以“布達拉”這一特殊文化形式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的文化內涵為主要考察對象,從空間和時間上展現了多元的布達拉宮歷史及文...more
本書選取歷史上五百次戰爭的戰場遺跡,從古代世界著名的戰爭遺跡寫起,如公元前480年的賽姆皮雷戰役,中世紀的戰役,1066年的黑斯廷斯戰役以及葛底斯堡戰役、諾曼底登陸和冷戰時期的柏林,再到美國獨立戰...more
從皇家禁地到保藏文物、服務公眾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創辦前後(1900—1949)的發展史,內涵豐富、蘊藉深遠,在中國近現代文化史與學術史上地位堪重。本書敘寫王國維、蔡元培、胡適、陳寅恪等知識分子與故宮...more
匈奴從何而來?如何崛起?緣何興盛?又因何衰亡?在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當中,對於草原文明的關注度始終偏低。被忽略的草原文明,有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和歷史屬性。實際上,數百年間縱橫草原的遊牧生活,塑造了他們...more
突厥研究是一門國際顯學,漢文史料是從事突厥研究最重要、最基礎的史料。本書系統地輯錄了545至630年期間突厥汗國以及與突厥密切相關的西域、北狄、東胡諸族的漢文史料,分為上編“漢文史料編年”和下編“風...more
豆瓣高分紀錄片《河西走廊》官方紙質書,敘述兩千多年來河西走廊的變遷與發展。 河西走廊位於甘肅省,因為地處黃河以西、形似走廊而得名。這個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大多的地形地貌在這條走廊上呈現。河西...more
本書梳理了聚落演化的歷史過程,特別關注了聚落中的社會心理要素,反思了城市化中的生態困境,揭示了其發展的一般規律及生態本質。本書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城鄉的生態文明旨歸,闡明了構建中國特色生...more
如果想知道我們尤其是我們的孩子不久將如何生活,什麼技術將塑造他們和世界,就必須去深圳看一看。這個擁有2000萬人口的中國南部大都市是世界上最具創新性的城市之一。這是一個幾乎從無到有的大城市,在這...more
《山海經》記載了遠古時期華夏內外的眾多神話故事、山海風貌,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歷史、文學、民族、宗教、生物、醫藥等諸多領域。傳世本分十八卷,三萬餘字,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more
本次修訂的《樓蘭新史》,增補了樓蘭故城出土的漢文文書的錄文、校注和羅布泊地區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建構了漢代至魏晉前涼時期的樓蘭史及其年代框架。對樓蘭的諸多核心問題,都做出了深入而富有啟發...more
清至民國時期的四川可以說是會館的世界。如果說宗族是理解明清華南社會的鑰匙,那麼會館就是理解清代包括四川在內的西南社會的密碼。本書作者歷時二十餘年,從清代、民國檔案中搜集整理了大量與重慶八省會...more
這是一套關於成都的歷史文化精品叢書,分為上下冊。 上冊引進環境史學,在“歷史還原”的方法論上,跨界研究古蜀文化與巴渝文化的“一方之情”,首次系統再現3000多年前,成都平原上演繹的三星堆“首都”、金沙...more
“江南才子山東將,陝西黃土埋皇上”,八百里秦川大地埋葬了數不清的帝王將相,唐高宗李治與一代女皇武則天的陵墓——乾陵也矗立在這裡。乾陵始修于盛唐時期,其規模宏大,建築雄偉,為歷代諸皇陵之冠。乾陵不...more
本書收錄北京16個轄區內唐至民國各時期現存與消失古塔706座。對古塔方位、特點、現狀進行了全面記錄,對消失古塔的興建、存廢也做了充分的考證,並配圖600餘幅,堪稱介紹北京古塔的“百科全書”。作者從事古...more
這本書是段先生的經典之作,深度探索了恐懼的空間以及這些景觀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以及歷史的長河中發生變化。在一系列跨越地域、時間和文化的文章中,段義孚探討了恐懼在個人和社會中的不同表現形式和成因:...more
傾心遊山玩水,尋跡泉茶寺觀;追溯文化源頭,水墨書寫自然;沉浸武夷山水,悠然逍遙自悟。退隱山林,訪古問今。以茶為媒,以景為介。隨手記錄,積水成淵。武夷山是個好玩的地方,但是要看你玩什麼和怎麼玩...more
本書共包含《帝陵圖說》《東陵日記》《西陵日記》《前明十三陵始末圖說》四種清代以來的陵寢文獻。梁份是清代初期重要學者,也是明遺民圈中頗具代表性的人物。其所著《帝陵圖說》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記述了天...more
《琉球國志略/琉球認同與歸屬文獻叢刊》主要記載琉球國的歷史和地理概況。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月,周煌同翰林院侍講全魁受命前往琉球,冊封尚穆為琉球國中山王,於次年正月回國。在出使途中,周煌留...more
有關黃河及其文明的簡明通史。作者對黃河源頭、黃河變遷、黃河治理等重要問題進行細緻梳理,有破有立,回溯歷史,啟示當下。 這是一部探究黃河及黃河文明的普及性著作,吸收近年來有關黃河史研究的成果,...more
平山堂建于宋慶曆八年(1048),是北宋政治家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所建。因為堂建於丘陵之上,揚子江以南的山嶺可以盡收眼底,人坐在堂中視線與眾山相平,所以稱之為平山堂。經歷宋、元、明數代興廢,至清代時...more
本書着重探討了明清之際江南的社會文化圖景,例舉了江南宏觀歷史進程中的一些重要面向,主要包括晚明至盛清時代的歷史變化與文化表現在地方生活史中的投射,以及知識分子的不同存在形態與文化生活、社會活...more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是要探索並解釋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遷、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社會人文空間衍變的複雜過程。它將人的能力(理性的與感性的)與大地緊密結合起來,並展示人類歷史行為的空間維度,這是觀察...more
中國城市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興起是在改革開放以後。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城市化高速發展,以城市為中心帶動區域發展成為新的趨勢,因而研究城市歷史和現狀成為時代的需要,城市史研究成為新的學術熱點,...more
《琉球見聞錄》是琉球國人喜舍場朝賢撰寫的琉球亡國史,撰寫於1879年。是一部出自琉球人之手,記載日本吞併琉球歷史的珍貴史料。喜舍場朝賢的記錄搜集了琉球方面的文書。所有內容均系作者親歷親撰,彌足珍...more
本書由十個章節組成。第一章梳理了唐蕃古道青海段形成、發展、延續、變遷的歷史脈絡以及不同時期不同路段的走向、重要節點和發展變化;第二章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古道沿線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第三章介紹了...more
探尋中國足跡,感知中國故事。中國繪就了延續數千年、涌動凝聚力的動人畫卷,展現出今天的驚人進步,也揭示着人類共同的未來。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們在中華大地上行走、叩問、思考,探尋中國故事及其背後的...more
紫禁城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也是一個精神空間,溥博如天,淵泉如淵,其大,天下莫能載焉;其小,天下莫能破焉,這正是對紫禁城深邃的思想文化內涵的寫照。本書注重對紫禁城歷史文化精神的建構,大到對它的...more
本書是作者故宮博物院院史研究與故宮學理論探索的成果。故宮博物院史也是故宮學的重要研究物件。通過對故宮博物院發展歷程中重大事件、關鍵問題以及重要人物進行研究,回顧總結故宮人所積累的經驗和智慧,...more
本書《絲綢之路:連通伊斯坦布爾和中國西安的歷史之路》,是以圖文的方式對絲綢之路西方名城伊斯坦布爾至東方古都西安路段進行的全景展示,通過圖片將遙遠的絲綢之路呈現于紙上,通過文字科普絲綢之路沿線...more
一位環球旅行者眼中的世界 一本極具魅力的私人化旅行隨筆 “身為旅行者,我的世界是遙遠而又野性的。”當代德國文壇重量級作家馬蒂亞斯·波利蒂基已旅行超過四十年,足跡遍佈各大洲近百個國家,他極少使用智...more
晚清民國時期,不少德國的外交官、學者、新聞記者、作家、醫生、商人,甚至家庭婦女,紛紛來到上海,留下了數量眾多的遊記、書信、日記、回憶錄、報刊專欄文章等,記錄他們在這裡的經歷和對這個古老東方國...more
千百年來,福建人在歷史長河中尋覓和踐行發展之“道”,形成了崇高的精神理想與價值追求,造就了閃光的思想、革命的貢獻、先進的發明、精湛的技藝、非凡的創造,被統稱為“閩人智慧”。本書為“閩人智慧”叢書之...more
張騫出使歸來,鋪在武帝案頭的羊皮地圖上,赫然勾繪了一片未知的領域和未知的國度,西域古國進入人們的視線。武帝的目光穿過長安的城牆,越向了大漠戈壁的邊緣,這片土地終將掛上“漢”字的戰旗,西域四百年...more
全書分《祠堂文化基礎知識篇》和《八閩董氏祠堂文化篇》。《祠堂文化基礎知識篇》簡敘和解釋宗祠文化主要內容,普及宗祠文化基本知識;《八閩董氏祠堂文化篇》主要按地區、按家族記敘各支系宗祠的祠史、祠...more
《中軸線與北京古河道》一書以歷史地理的角度,從“大地文獻”入手,述說埋藏於北京老城中軸線地下的古河道、古湖泊,使人們對中軸線上的地理環境尤其是河湖水系有更加直觀和深入的瞭解。本書從都城中軸線的...more
本書是全面介紹河北人文地理的大型圖文書,是《大河之北——河北自然地理解讀》的姊妹篇。全書分長城篇、源流篇、文物篇、紅色篇、城鎮篇、建築篇、商貿篇、戲曲篇、人物篇、飲食篇等十個篇章,通過對河北省...more
“中國”一詞從何而來?中華文明為什麼誕生於中原大地?為什麼說關中地區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地理基礎?歷史.上,黃河下游源何發生多次重大改道?為什麼山東山西之間沒有山脈相隔,卻以山命名?歷史與地理密不可分...more
西方旅行者的書寫塑造了中國日新月異的形象,而他們對中國的先入之見也影響了自己看待中國的方式。 本書探討了從鴉片戰爭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多位知名的旅華遊記作者在不同主題上對中國的印象,從書寫中...more
乾隆帝是清朝入關后的第四個皇帝,乾隆時期正處於清朝的鼎盛時期,國家強盛,財力雄厚,再加上乾隆皇帝博學多才,追求完美,所以乾隆皇帝給自己修建的裕陵規模宏大,制度完備,工藝精美,多有創新,在清陵...more
本書是一本出國生活工作留學指南。作者通過四十多篇文章,將自己在海外長期生活工作的經驗分享給大家,介紹如何做好各種準備工作,如何做好心理上的調適,如何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如何注意生活細節,如何...more
西夏皇陵是歷代西夏帝王陵墓的所在處,素有“東方金字塔”之稱,是中國目前遺跡保存完整的陵墓群之一。它不光是中國“西夏文化遺址”,也是一處神秘的文化景觀。現今陵墓雖已遭到了破壞,但好在骨架尚存,其規...more
今天的人們對宋朝的往事耳熟能詳,但宋朝帝陵則不在人們的視線里。到底它們經歷了什麼?宋太祖陵及宋皇陵墓葬群的相關故事在這裡浮出水面。作為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終結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是中國歷史...more
《古建築日讀》(修訂版)用365幅手繪圖,展現中國古代宮廷、宗教、民居、園林建築,介紹古建築的構成元素及概念。書中全方位展示了古建築的功能、形式,古建築造型和空間的多樣變化體現了先人的智慧,讓人...more
大地是人類生存的根基,也是人類活動的舞台,人類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為,成為地理學研究的各個領域。歷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涉及歷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領域——疆域、...more
這是一本給北京故宮獻禮的圖書,是作者作為滿族赫舍裡氏後人、作為清史博士、作為多年故宮遊學導師的一部心血之作。全書60篇文章,涵蓋了故宮的方方面面、犄角旮旯。從故宮整體的建造歷史、文化內涵、格局...more
在批判社會理論中,人們過去往往偏重於對人類歷史的研究,沉湎於歷史的想像;由此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對地理、空間的漠視。本書對這種傾向提出質疑。作者嚴厲批判“歷史決定論”及其對地理學想像的限制作用。在...more
路,是一種語言。絲綢之路,是關於人類生命的一個自然述說、□□述說、文化述說。千百年來,它具體地存在於中西方這個廣袤而各異的地域中,向人類述說著它的存在…… 其實,作為中西方最重要的文化背景和空間...more
《輿地廣記》是宋代一部重要的地理總志,歐陽忞撰。全書三十八卷,記述歷代地理沿革,反映了北宋後期的政區建置情況。 《輿地廣記》與以前和同時代的歷史地理學著作相比,在編撰體例上具有許多獨到之處。...more
本書集中收錄作者研究中古時代與內亞各人群有緊密關聯的各種名號的文章。通過分析這些內亞名號的結構、功能、語源、應用及流變,整理傳統文獻中某些難以理解的漢字音譯語詞,使它們發揮揭示歷史複雜面向的...more
黠戛斯是唐代北方民族之一,活躍于劍河(今葉尼塞河)上游地區,是今中國新疆境內柯爾克孜族與中亞吉爾吉斯族的先民。西漢時,黠戛斯以堅昆之名,初見漢文史冊。歷經魏晉,至隋唐時期,黠戛斯與唐朝建立聯繫...more
洛陽在東西方絲綢貿易中得天獨厚的人文地理學優勢的揭示,是本書學術研究的目標之一。這其中的一個重點的問題,便是崇義鄉、感德鄉兩個胡人僑鄉興生聚落因大運河輸絲而形成與擴大的人文成因。 所以,本書...more
葛劍雄師從譚其驤院士,是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在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環境史等方面有很深的研究。本書是 中國頂尖學科·復旦大學歷史地理 系列叢書中的一本,精...more
本書主要討論明清黃河故道流路變遷的過程及其影響,以河工地名資訊記錄較為豐富的黃河河工河道輿圖為主線,結合《行水金鑒》與《續行水金鑒》等相關治河典籍中的內容,詳細梳理各時期沿河地區地名目錄及清...more
本書選取外國留學生和在華工作人員所寫文章100篇,分為“我看中國新時代、我看中國生活、我看中國傳統文化、我看中國風景、我看中國抗疫、我看中國留學生活、我看中國美食、我看漢語漢字、我看中國教育、我...more
《山海經》是中國上古文化的珍品,自戰國至漢初成書至今,公認是一部奇書。《山海經》古之為書,有圖有文,陶淵明有“流觀山海圖”之句。但《山海經》原始古圖佚失,唯有文字流傳了下來。至於明清,文人、畫...more